一個王爺要給太監行禮的時代 (《茶館》影評)

這部電影的畫面質感,不是很清晰,拍攝的年代比較久遠,影片能把當時的社會環境,拍的特別的寫實,最底層的人物,各個階層的人物關係,以及中國文化的特點。

一個王爺要給太監行禮的時代  (《茶館》影評)

故事開頭以一段傳統相聲的方式,做為故事發展的一條線索,把茶館的狀態都形容一遍,有喝茶的,有遛鳥的,養蛐蛐的,有老有少,有窮人隔著窗戶看的,展示了中國的傳統文化的魅力,既押韻又具有故事性,也展示了當時的人生百態,三教九流。

整部電影的敘述,僅僅在一個茶館來表現,其實對於拍攝和演員,要求比較高

一個王爺要給太監行禮的時代  (《茶館》影評)

正在茶館熱鬧非凡時,掌櫃突然聽到,有兩個客人談論,江西的縣太爺被洋人打死了,直接就上前制止了,可見掌櫃的腦子很靈活,當時的政治也是很敏感。

文中以多個人物的故事線,來表現出,那個時代的瞬息萬變。

“唐鐵嘴”,第一個人物線,專門給掌櫃面相,希望以此免費討碗茶水,一個飯都要吃不上的人,也要喝茶,可見當時人們對於茶的熱愛。

一個王爺要給太監行禮的時代  (《茶館》影評)

常四爺和孫二爺一起出現,沒落的封建貴族的代表,穿乞丐衣服賣女兒的人,貧苦大眾的代表,人販子“劉二爺”亂世投機者代表,秦二爺維新派代表,大太監代表,苦苦掙扎的封建權貴階層。

劇中還有很諷刺的一面,一個王爺混的不如一個太監,見了太監還要行禮,常四爺和孫二爺被當差的抓走了,這個王爺連個當差的也不如,竟然不敢求情,也暗示了王朝的沒落。

一個王爺要給太監行禮的時代  (《茶館》影評)

故事分三個階段敘述,二十年一個變化,掌櫃二十多歲,掌櫃四十多歲,掌櫃六十多歲。

一個王爺要給太監行禮的時代  (《茶館》影評)

在掌櫃四十多歲的時候,主要人物發生了一些變化,常四爺從旗人變成自食其力菜農,孫二爺落魄的快吃不上飯了,掌櫃改革茶館,代表反面的人物一如即玩,唐鐵嘴靠著戰爭算卦反而混的好了一些,人販子劉二爺繼續販賣人口,被當做替罪羊砍頭,抓走常四爺的兩個官差依然是狗腿子,給清政府當差,給袁世凱當差,給洋人當差,誰給錢給誰當差,奴性體現到了極致。

一個王爺要給太監行禮的時代  (《茶館》影評)

第二個二十年,刻畫篇幅不是很長,有一個細節很好,某個派系軍閥的官兵進來茶館,就開始打劫,跟土匪無異,全程聚酯粗俗,只說了三句話“屌”“屌”“老子要現大洋”,話不多,但是對當時軍閥刻畫簡直太妙了。

真正的表演無需太多的語言,單單從表演上看,一代老藝術家,呈現給我們的絕對是藝術品,這也是這部影片,讓我再三回味的魅力。

一個王爺要給太監行禮的時代  (《茶館》影評)

活到白髮蒼蒼的只有三個人,其他發麵立場的代表人物,在第三個二十年都沒有出現,而是以後代出現,繼續子承父業,做著一些跟他們父親一樣的職業,很諷刺。

一個王爺要給太監行禮的時代  (《茶館》影評)

從故事的開始活到故事的最後,一個是茶館的老闆,一個是常四爺,一個是孫二爺,茶館老闆,代表的是勤勞聰明靈活,與時俱進的特點,也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常四爺是善良正直,嫉惡如仇,有擔當,能屈能伸,愛國,也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常四爺,柔柔弱弱,能寫能算,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代表著傳統的文人,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一個王爺要給太監行禮的時代  (《茶館》影評)

導演有意讓這三個人活到最後,也暗示了,讓中國能夠在苦難中走出來的,靠的不是別的,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只有中國這種堅強不屈的文化支撐,才讓中國曆經苦難屹立不倒,源遠流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