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西方近代機械論哲學,看“人工智能超越人類是否可能”問題

緒論:人工智能是否可能超越人類

現今高度發展的人工智能產業,一方面是通過基本的數字符號和機器對於人的邏輯思維本身進行重新複製與真實應用,從而強化和提升人類本身所具有的能力。

另一方面又藉助於各種感官的仿真機器和人工製作而成的神經網絡等,去模擬人類本身的感覺器官,從而使機器具有和人類極為相似的一些學習和推論等獨屬於人類的能力。

人工智能現今的發展基礎上的思維能力,仍然無法超越人類本身的思維和意識所具有的整體性。對於感官和人腦的模擬仍處於最初的機械化的階段。更不可能產生對於人類來說極為重要的社會關係和各方面的現實感性活動。因此人工智能現今的發展依然具有著極其巨大的侷限性。

在近幾年,出現過的像人工智能阿法狗和圍棋選手之間的圍棋對決勝出的熱門新聞,轟動一時。很多人對於這一結果表現出了極大的驚訝,甚至認為“人工智能的發展已經超過人類”這種觀點。

基於西方近代機械論哲學,看“人工智能超越人類是否可能”問題

人工智能是否能夠真正的戰勝人類?

這個命題具有著極其複雜的內涵和外延,能夠製造出如同人類一般的自我意識的人工智能是現今許多科學家和各界學者所重視的問題。

人工智能本身是否能夠如同人類一樣具備的進化的能力?

是否能夠挑戰具有的自我意識基礎的人類主體性?

這些問題都成為了現今熱門的問題。

1.哲學對人工智能主體性問題的設想

對於人工智能的憂慮,其實必須也需要脫離單一的人工智能個體,應該從宏觀的基礎上去尋求人工智能本身與人類的主體性之間所具有的聯繫。

古希臘哲學家普羅泰科拉曾經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彰顯出人類本身所具有的主體性與思維的重要性。而人工智能的發展首先就是對於主體本身所具有的邏輯能力等等進行了強化,進而對於人本身所具有的獨特的感觀意識與人類心理所具有的模仿。

然而機器終究並不能直接的模仿出人類所具有的主體性的社會關係與整體性的思維。

而在近代西方哲學當中,將人的主體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認為人作為世界認識的主體,能夠使人類去尋求無限的世界。

基於西方近代機械論哲學,看“人工智能超越人類是否可能”問題

從笛卡爾提出的“我思故我在”,到萊布尼茨提出的“單子論”,直到康德的“統攝主體”,近代西方的理性主義哲學和經驗主義哲學當中,都具有著對於所以自我意識和理念等等各方面滴東西的強調,

具有基本的理性思維能力,是人類作為主體的最基本的保證,也是一切的思考能力和認識能力的基礎。

運用科學是實踐的發展,是人類所具有的理性思維能力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提升。也是整個近代以來的哲學家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笛卡爾認為,人類理智本身的最為根本的本質就在於邏輯活動,因此藉助於符號的表徵及數學的方面,可以將人類複雜的推論邏輯還原為數字。

霍布斯意圖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推動活動改造成機械操作的狀態。

而之後的萊布尼茨又設計出了一種普遍符號,試圖將人類所有的思維能力還原為機械的運算,最終試圖將所有的人類思維和主體性還原為理性。

而在他們提出一個具體的方法,知識在後續的發展當中,發明出了最早的通用計算機,這一發明不僅僅只是廣泛意義上具有著通用價值的機器模型,同時又意味著像之前的哲學家所提出的,將人的思維理性能力還原為數學程序,得到了具體的實踐。

機械邏輯論基礎上的人工智能領域

而在1956年時,麥卡錫正式提出了人工智能,這一次標誌著這一新的學科的誕生。而在這之後,人工智能學科開始大力的發展,並且廣泛地吸收了其他學科的內容和知識,並且在其發展當中,注重對於人類本身所具有的邏輯思維能力進行符號化的概括和轉化,試圖用運算模型的方式,嘗試對於人類思維做出一個更為徹底的自動化程序轉化。

基於西方近代機械論哲學,看“人工智能超越人類是否可能”問題

在這之後,人類能力的這種智能化的發展繼續前進,計算和運行的速度也穩步的提升。直到現今所出現的人工智能,甚至遠遠超出了單一個體的人類作為主體的思維能力和邏輯運算能力。

在人工智能發展的時候,其呈現出的最大的特徵就是其出來的機械運算狀態。人工智能學科認為思維本質是以計算作為其成像方法的人類大腦所具有的能力,其實和計算機儘管上表現形式上具有不同的狀態,但是都是對於思維能力的符號表徵。

這一思潮試圖建立一種以數學作為基本模型的科學的體系,並一次解決所有的人的主體問題和思維問題,認為直接通過符號和數字就可以完成模擬人類大腦所有的功能,認為通過符號概括等等,就可以直接的重現人類所具有的思維能力和各種的認知水平。

人工智能本身對於提高整個行業的邏輯思維能力比提升人類本身的主體具有著重要的意義。而人工智能也作為人腦本身的輔助方式延伸,並且強化了人腦本身的功能。在對各式各樣繁雜的信息的處理上,人工智能也做到了徹底的超越人類。極大地增強了人類大腦所具有的思維能力。

基於西方近代機械論哲學,看“人工智能超越人類是否可能”問題

恩格斯曾經說:“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學會改變自然界而發展的”。

而這種智能化的發展之下,人類不斷的更新換代自身所具有的生產手段和思維能力,提升改造整個世界的速度。

在近代哲學中認為,尋求客觀世界所存在的真理,就需要用理性的方式去達到。而感官所形成的觀念很長時一段時間都被認為是偶性的,不確定的狀態。而這種理性的模式,其實在一開始就已經受到基層的反對。

休謨就曾指出,“藉助於感官在我們人本身的思維當中形成觀念以外,任何的事物都無法呈現在我們人類的心中。”

而尼采也指責以理性主義作為中心的主題性直接運用抽象的理性,來壓制了我們所具有的感性能力。因此在這種狀態之下,所出現的結果就是,人工智能所具有的邏輯思維等能力,無法跟人類所具有的思維和理智能力真正的相提並論。

3.無法復刻的人類思維整體性與創造性

在語言學,符號學與人類學等新興的學科,對於傳統的觀點進行批判的同時,人們認識到主體並不僅僅只是具有理性,而更應該具有著那些非理性的方面。例如像無意識,慾望和語言等等都作為深度的人類意識當中的一份子而存在。因此,在人工智能的發展當中,重新模擬這些其他方面作為了一個重要的方面。

因此人工智能進行更為深刻的智能化的道路當中,吸取了休謨所提出的“主體只不過是感覺的堆積”這一觀點,認為人的各種感官接受了外部存在的刺激之後,感覺印象進入人們的心智,形成一定的觀念,並且通過想象力的建立起觀念之間的聯繫。

基於西方近代機械論哲學,看“人工智能超越人類是否可能”問題

因此通過休謨的學說,人工智能開始通過對於人類本身所具有的各方面的感覺,例如嗅覺,觸覺等感官,通過高度模擬作為自身內部的直接信息源的處理而存在,進而提升自身所具有的認知功能。

而通過傳感器的數據和外部信息的接受手段,使得機器人不斷地產生類似人類所具有的情感的能力。

真正要讓人工智能具有類似人所具有的人性化的特點,不僅僅只需要進行這種感官信息的輸入,而更重要的是對於人的大腦本身所具有的認知過程的內部流程,進行更為深刻的模擬實現從簡單的理性推導的物理符號體系跳躍到生物神經系統的轉化這一過程更為形成了重要的一方面,因此通過通訊技術,生物仿真和熱力學等等學科的結合,使得人工智能具有了像記憶,學習推理與聯想等更為深刻的人類思維能力,使其越來越類似於人具有的大腦結構今天,人工智能甚至已經具有了像自我學習,自我適應和自組織等更為高等的功能。

基於西方近代機械論哲學,看“人工智能超越人類是否可能”問題

但是在人工智能不斷的克服各種各樣的困難,試圖接近人類真實的存在的時候,也呈現出了自身永遠無法解決的缺點。首先,人工智能對於人本身所具有的思維能力的概括和符號化,發展等都具有著界限,無法超越人類思維所具有的整體性。

例如像盧卡斯和哥德爾等人所補充和現實出現的“不完全性定律”。人能夠辨別的某些語句,機器仍然無法做到,並且不能徹底的把握外部世界之間的本質聯繫。任何一種機器所形成的模擬,對於人類思維存在而言,無法徹底的複製。

並且在創造性思維等方面人工智能依然還有許多的路要走。而人類所具有的主體性是指要體現在其意志和思維所具有的整體性上,無法完整的復刻人類所具有的思維能力,即使最為強大的程序模型,也無法真正的理解人類具有的自然語言。

基於西方近代機械論哲學,看“人工智能超越人類是否可能”問題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對於外部適度能夠做到符號化和概括化和處理的程序過程化,並且解決上也可以做到自動化,但是不可能具有著人類自身所具有的能動性,與創造力、想象力等等。

總論: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

就像馬克思所說,“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人類的實踐活動作為主體真正存在的基本形式,人工智能永遠無法達到這一狀態。人工智能雖然復刻了人類所具有的物質能力和計算能力等,但它只會執行人類所賦予的邏輯指令,而並不具有人類的社會性與主體的文化分析等等。沒有這些的狀態之下,人工智能就永遠無法復刻主體真正的實踐活動和社會屬性的能力。

[1]李學林,楊詩雨.試論人工智能視閾下人的主體性[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03):63-69.

[2]孫偉平,戴益斌.關於人工智能主體地位的哲學思考[J].社會科學戰線,2018(07):16-22.

[3]李能. 人工智能對人的主體性影響研究[D].貴州師範大學,2017.

[4]張勁松.人是機器的尺度——論人工智能與人類主體性[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7,33(01):49-54.

[5]龔園. 關於人工智能的哲學思考[D].武漢科技大學,2010.

參考著作:

[1]偶像的黃昏[M]. 商務印書館 , (德) 尼采, 2009

[2]劍橋五重奏[M].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 (美)約翰·卡斯蒂(JohnL.Casti)著, 2006

[3]機器的征途[M].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 (英)凱文·渥維克(KevinWarwick)著, 1998

[4]心、腦與科學[M]. 上海譯文出版社 , [美]約翰·塞爾 著, 1991

[5]利維坦[M]. 商務印書館 , [英]霍布斯(Hobbes) 著, 1985

[6]自然辯證法[M]. 人民出版社 , 恩格斯 著, 1971

[7]人論[M]. 上海譯文出版社 , [德]恩斯特·卡西爾, 1985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 人民出版社 , 馬克思,恩格斯 著, 196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