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萨能成为中国四大菩萨之首,竟然是他的功劳!

去过五台山的佛友们,多多少少听过一些不空法师的故事,作为中国“四大译师”(罗什、真谛、玄奘)之一,他虽是西域人士,但却对中国文化了解颇深,从翻译佛经,弘扬佛法,到开宗立派,教化众生,唐玄宗赐号“大唐智藏”,封特进试鸿胪卿。

寂灭后,被赠肃国公、司空,成为“冠绝千古,首出僧伦”的一代戒师、密教二祖,密宗祖师、开元三大士之一。他与五台山有着深厚的殊胜因缘,由于他和弟子的译经弘法,从此文殊菩萨就成了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首,五台山也就成了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文殊菩萨能成为中国四大菩萨之首,竟然是他的功劳!


不空三藏(705—774),法名智藏,密号不空金刚,南天竺狮子国人(今斯里兰卡),幼年父母双亡,随舅父至中国康居生活。

10岁时,又随舅父至武威。13岁时,到太原府。15岁时,落发为僧,法名智藏,拜金刚智为师,学习悉昙,讽咏梵经。20岁,在洛阳广福寺受具足戒,参与译场,传五部密法,开始了他弘法、护法、传播文殊信仰的生涯。

文殊菩萨能成为中国四大菩萨之首,竟然是他的功劳!

文殊菩萨不仅是大乘空宗的奠基人,而且也是密教的肇始者之一。他的般若智慧即中观思想,又是密教思想的核心。因此,文殊菩萨就为密教所崇奉,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也就为不空特别崇护。

观中国佛教译经史,唐代翻译经典的数量是空前的,所译出的文殊类经典也最多。《大正藏》中,直接以文殊冠名的经典有73部,唐代译出的就达35部。其中,不空翻译14部、26卷,显教类3部、5卷,密教类11部、21卷,为唐代翻译文殊类经典最多之人。

不空三藏翻译文殊经典,传译五髻文殊法,对五台山文殊信仰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文殊菩萨能成为中国四大菩萨之首,竟然是他的功劳!

不空三藏是这一时代密宗的代表人物,他把弘法与护国结合起来。他翻译的文殊经典多具有护国思想,把密教护国思想发挥到了极致,一切宗教活动,大多以护国为中心,不论是建坛作法,还是译经传教,都要看是否有益于王化,直接为李氏王朝着想。因而,不空三藏在玄、肃、代三朝被尊为“国师”。

李唐王朝源于山西太原。唐朝统治者对“植德之所”的五台山佛教多所扶持,在高祖、太宗、高宗、武则天时代就优礼五台山。不空三藏深知五台山与唐王朝的关系,在永泰二年(766),就上书朝廷舍衣钵在五台山修金阁寺。代宗批准建金阁寺,并题写寺名“保磨(应)镇国金阁寺”。在百官给予赞助下,于大历元年(766)五月开始建寺,由不空三藏的弟子含光主持修建,天竺那烂陀寺纯陀等设计。该寺建成一座三层九间的大阁,铸铜为瓦,涂金瓦上,故名金阁寺。

文殊菩萨能成为中国四大菩萨之首,竟然是他的功劳!

▲金阁寺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在唐代宗敕建的三层九间金阁中,第一层供奉的是骑着青毛狮子的金色文殊像而不是现在供的千手观音像。其形像正和殊像寺造于明弘治九年(1496)的骑狻猊文殊像仿佛。第二层供奉的是金刚顶瑜伽五佛像,第三层供奉的是顶轮王瑜伽会五佛金像,而墙上画的是诸重曼荼罗。这是五台山的第一座密宗道场。

在建造金阁寺的同时,不空三藏还于大历元年(766)十一月二十一日给代宗皇帝写了《请舍衣钵同修圣玉华寺》的奏章,代宗皇帝批准它“与金阁寺同置”,并“差当寺上座行满,准金阁例,检校营造”。

大历二年(767),又着含光法师检校营造了专为收藏已故僧人骨灰的六处普通供养舍,还将吴摩之寺改为大历法华寺。大历四年(769)六月,不空三藏又获准将长安光天寺东塔院辟为“五台山往来停止院”。从而在五台山建立了以金阁寺为中心的密宗道场、文殊信仰中心。

文殊菩萨能成为中国四大菩萨之首,竟然是他的功劳!

不空三藏不仅在五台山开辟了密宗道场,而且把它也作为了报效大唐帝国的镇国道场。不空三藏深知,不依国主法事难立,保佑圣躬,帝祚遐昌,为现实政治服务,也是佛教的一大任务。因此,早在大历元年(766)三月,他就令五台山金阁、玉华、清凉、华严、大历法华等五寺,各着二十一名僧人为国常转《仁国护国经》、《密严经》和《法华经》等“护国三经”,旨在“上资邦国,息灭灾厄,星辰不愆,风雨慎叙,辅成国家”。皇帝也敕使到五台山十大寺,送供上香。因此说,五台山金阁诸寺是大唐帝国的皇家道场,或者说是为国行道的镇国道场。

不空三藏以佛教的“护国思想”,将五台山金阁诸寺作为了为国行道的镇国道场,从而获得了代宗皇帝对佛教的护持。

反过来,他又利用代宗权力,建立了以金阁寺乃至五台山为中心的文殊信仰网络,大大弘扬了文殊信仰。因此,早在大历二年(767)就着含光在清凉寺兴建了大圣文殊阁。大历四年(769)十二月,又从五台山诸寺开始,在天下寺院的食堂中于宾头卢上首安置了文殊像以为上座,还把“普贤、观音犹执佛而为侍,声闻、缘觉护持而居后”。从此,文殊菩萨就成了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首,五台山也就成了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文殊菩萨能成为中国四大菩萨之首,竟然是他的功劳!

大历五年(770)七月,不空三藏又于太原至德寺置文殊师利菩萨院,并着道宪法师讲《文殊经》,把文殊信仰扩展到了太原。

大历七年(772)十月,又请敕京城天下僧尼寺内,塑文殊像,常年供养。这样,不空三藏就把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文殊信仰推广、普及到了全国各地,且影响被及四邻诸国。

大历八年(773),不空三藏译《大圣文殊菩萨佛刹功德庄严经》,奏请全国寺院诵读。文殊菩萨现身为西方金刚利菩萨,是护国五大菩萨之一。此经流传各大寺院,成为各寺必修经典。

不空三藏不仅是中国佛教密宗的祖师,而且还是五台山佛教密宗的祖师。他不仅在五台山开辟了金阁、玉华和六处普通供养舍作为密宗道场,还培养了一大批密宗僧人,从而创立了以《大日经》、《苏悉地经》和《金刚顶经》诸真言部为理论依据,以文殊护摩法为主要修持方法,若戒定慧,顿渐半满的具有五台山佛教特色的密宗派别,更主要的贡献是把五台山文殊信仰传遍了全国各地乃至东亚各国,其意义深远广大,不可限量。

在临终之际,还把自己仅有的财物遗赠给密宗道场五台山金阁寺、玉华寺和长安大兴善寺文殊阁道场。时至今日,他的学说思想、弘法精神,依然在中国佛教史上闪烁着光芒。他弘扬的文殊信仰,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社会都产生了影响。五台山也已成了世界文殊信仰的中心、世界佛教徒向往的佛教圣地和全人类共同保护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