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薩能成為中國四大菩薩之首,竟然是他的功勞!

去過五臺山的佛友們,多多少少聽過一些不空法師的故事,作為中國“四大譯師”(羅什、真諦、玄奘)之一,他雖是西域人士,但卻對中國文化了解頗深,從翻譯佛經,弘揚佛法,到開宗立派,教化眾生,唐玄宗賜號“大唐智藏”,封特進試鴻臚卿。

寂滅後,被贈肅國公、司空,成為“冠絕千古,首出僧倫”的一代戒師、密教二祖,密宗祖師、開元三大士之一。他與五臺山有著深厚的殊勝因緣,由於他和弟子的譯經弘法,從此文殊菩薩就成了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首,五臺山也就成了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文殊菩薩能成為中國四大菩薩之首,竟然是他的功勞!


不空三藏(705—774),法名智藏,密號不空金剛,南天竺獅子國人(今斯里蘭卡),幼年父母雙亡,隨舅父至中國康居生活。

10歲時,又隨舅父至武威。13歲時,到太原府。15歲時,落髮為僧,法名智藏,拜金剛智為師,學習悉曇,諷詠梵經。20歲,在洛陽廣福寺受具足戒,參與譯場,傳五部密法,開始了他弘法、護法、傳播文殊信仰的生涯。

文殊菩薩能成為中國四大菩薩之首,竟然是他的功勞!

文殊菩薩不僅是大乘空宗的奠基人,而且也是密教的肇始者之一。他的般若智慧即中觀思想,又是密教思想的核心。因此,文殊菩薩就為密教所崇奉,文殊菩薩的道場五臺山也就為不空特別崇護。

觀中國佛教譯經史,唐代翻譯經典的數量是空前的,所譯出的文殊類經典也最多。《大正藏》中,直接以文殊冠名的經典有73部,唐代譯出的就達35部。其中,不空翻譯14部、26卷,顯教類3部、5卷,密教類11部、21卷,為唐代翻譯文殊類經典最多之人。

不空三藏翻譯文殊經典,傳譯五髻文殊法,對五臺山文殊信仰的傳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文殊菩薩能成為中國四大菩薩之首,竟然是他的功勞!

不空三藏是這一時代密宗的代表人物,他把弘法與護國結合起來。他翻譯的文殊經典多具有護國思想,把密教護國思想發揮到了極致,一切宗教活動,大多以護國為中心,不論是建壇作法,還是譯經傳教,都要看是否有益於王化,直接為李氏王朝著想。因而,不空三藏在玄、肅、代三朝被尊為“國師”。

李唐王朝源於山西太原。唐朝統治者對“植德之所”的五臺山佛教多所扶持,在高祖、太宗、高宗、武則天時代就優禮五臺山。不空三藏深知五臺山與唐王朝的關係,在永泰二年(766),就上書朝廷舍衣缽在五臺山脩金閣寺。代宗批准建金閣寺,並題寫寺名“保磨(應)鎮國金閣寺”。在百官給予贊助下,於大曆元年(766)五月開始建寺,由不空三藏的弟子含光主持修建,天竺那爛陀寺純陀等設計。該寺建成一座三層九間的大閣,鑄銅為瓦,塗金瓦上,故名金閣寺。

文殊菩薩能成為中國四大菩薩之首,竟然是他的功勞!

▲金閣寺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在唐代宗敕建的三層九間金閣中,第一層供奉的是騎著青毛獅子的金色文殊像而不是現在供的千手觀音像。其形像正和殊像寺造於明弘治九年(1496)的騎狻猊文殊像彷彿。第二層供奉的是金剛頂瑜伽五佛像,第三層供奉的是頂輪王瑜伽會五佛金像,而牆上畫的是諸重曼荼羅。這是五臺山的第一座密宗道場。

在建造金閣寺的同時,不空三藏還於大曆元年(766)十一月二十一日給代宗皇帝寫了《請舍衣缽同修聖玉華寺》的奏章,代宗皇帝批准它“與金閣寺同置”,並“差當寺上座行滿,準金閣例,檢校營造”。

大曆二年(767),又著含光法師檢校營造了專為收藏已故僧人骨灰的六處普通供養舍,還將吳摩之寺改為大曆法華寺。大曆四年(769)六月,不空三藏又獲准將長安光天寺東塔院闢為“五臺山往來停止院”。從而在五臺山建立了以金閣寺為中心的密宗道場、文殊信仰中心。

文殊菩薩能成為中國四大菩薩之首,竟然是他的功勞!

不空三藏不僅在五臺山開闢了密宗道場,而且把它也作為了報效大唐帝國的鎮國道場。不空三藏深知,不依國主法事難立,保佑聖躬,帝祚遐昌,為現實政治服務,也是佛教的一大任務。因此,早在大曆元年(766)三月,他就令五臺山金閣、玉華、清涼、華嚴、大曆法華等五寺,各著二十一名僧人為國常轉《仁國護國經》、《密嚴經》和《法華經》等“護國三經”,旨在“上資邦國,息滅災厄,星辰不愆,風雨慎敘,輔成國家”。皇帝也敕使到五臺山十大寺,送供上香。因此說,五臺山金閣諸寺是大唐帝國的皇家道場,或者說是為國行道的鎮國道場。

不空三藏以佛教的“護國思想”,將五臺山金閣諸寺作為了為國行道的鎮國道場,從而獲得了代宗皇帝對佛教的護持。

反過來,他又利用代宗權力,建立了以金閣寺乃至五臺山為中心的文殊信仰網絡,大大弘揚了文殊信仰。因此,早在大曆二年(767)就著含光在清涼寺興建了大聖文殊閣。大曆四年(769)十二月,又從五臺山諸寺開始,在天下寺院的食堂中於賓頭盧上首安置了文殊像以為上座,還把“普賢、觀音猶執佛而為侍,聲聞、緣覺護持而居後”。從此,文殊菩薩就成了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首,五臺山也就成了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文殊菩薩能成為中國四大菩薩之首,竟然是他的功勞!

大曆五年(770)七月,不空三藏又於太原至德寺置文殊師利菩薩院,並著道憲法師講《文殊經》,把文殊信仰擴展到了太原。

大曆七年(772)十月,又請敕京城天下僧尼寺內,塑文殊像,常年供養。這樣,不空三藏就把以五臺山為中心的文殊信仰推廣、普及到了全國各地,且影響被及四鄰諸國。

大曆八年(773),不空三藏譯《大聖文殊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奏請全國寺院誦讀。文殊菩薩現身為西方金剛利菩薩,是護國五大菩薩之一。此經流傳各大寺院,成為各寺必修經典。

不空三藏不僅是中國佛教密宗的祖師,而且還是五臺山佛教密宗的祖師。他不僅在五臺山開闢了金閣、玉華和六處普通供養舍作為密宗道場,還培養了一大批密宗僧人,從而創立了以《大日經》、《蘇悉地經》和《金剛頂經》諸真言部為理論依據,以文殊護摩法為主要修持方法,若戒定慧,頓漸半滿的具有五臺山佛教特色的密宗派別,更主要的貢獻是把五臺山文殊信仰傳遍了全國各地乃至東亞各國,其意義深遠廣大,不可限量。

在臨終之際,還把自己僅有的財物遺贈給密宗道場五臺山金閣寺、玉華寺和長安大興善寺文殊閣道場。時至今日,他的學說思想、弘法精神,依然在中國佛教史上閃爍著光芒。他弘揚的文殊信仰,對中國文化以及中國社會都產生了影響。五臺山也已成了世界文殊信仰的中心、世界佛教徒嚮往的佛教聖地和全人類共同保護的世界文化景觀遺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