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財富與社會階層。香港衰落不是因為高房價,而是優勢喪失

過去十多年,我一直在思考房價與財富的關係,並在實踐中反覆校正自己的認識。最近我把自己的想法總結了一部分,現在分享給大家,希望對您有所幫助,請您耐心閱讀並轉發親友,非常感謝。

01、關於房價
房子一旦建好,它本身是在不斷折舊的,每年1%,正常來講應該越舊越不值錢,那為什麼過去十幾年房價卻一直在漲呢?

中國房價持續上漲的三個原因:
1,我國貨幣通脹+14%,紙幣發行的速度遠遠超過實物,房地產對沖的是濫發的紙幣。如果人人都知道買資產,等於集體做空人民幣,這是高層不願意看到的,因此才會有“房住不炒”。

2,每年1%的城市化速度,大量的農村人口湧入城市,造成對住房的巨大需求。

3,宏觀調控,減量化指標供地等措施導致土地供應很少,同時政府打擊開發商,讓開發商賺不到錢,無動力去拿地蓋房,因此一手房源緊缺。

高額的交易稅費、限購限貸,讓二手房東不輕易賣房,以致掛牌出售的二手房源稀缺。房源長期供應不足,所以價格上漲。

如果政府無限量批地,開發商數千棟樓盤集體上市,房價肯定回落。但是為了維持資產價格穩定,保證社會正常運轉,政府並不會這樣做,他們只會限量供應土地。

相比國家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房價上漲並不是什麼不可接受的代價。

經濟學裡有一個重要概念是:租稅同源。一個地方,如果稅收很重,來這裡做生意的人就會減少,物業的租金就會下降;如果一個地方完全不收稅或只收很少的稅,那麼就會有很多人在這裡做生意,導致租金會頂得非常高。

要想佔有空間生存,稅收和租金,人們只能選一個,簡單來說就是:作為房東每個月所收的租金和國家收取的稅收,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因為壟斷了一個空間而收取的利益。作為普通人,要不交租,要不交稅,沒有人可以同時不交租又不交稅。

香港號稱“免稅天堂”,政府的稅收很少,那麼它是如何維持運轉的呢?由於租稅同源的原因,實際號稱“免稅天堂”的香港,腳下巨大的地租就是最大的稅種。政府賣地收入以及持有的大廈樓宇、住宅物業租金就是最大的稅收,主要財政來源。

房價、財富與社會階層。香港衰落不是因為高房價,而是優勢喪失

所以香港高房價其實是大家交的一種稅而已,本身是一種必然,香港衰落不是因為高房價,而是因為地緣優勢喪失。

改革開放初期,香港由於聯通海外,佔有很強的地緣優勢,但是隨著中國大陸經濟發展,尤其加入世貿之後,製造業與外貿迅速發展起來,香港的地緣優勢就不可避免被削弱了,經濟增速自然會下降。香港如果不是有地產和金融,今日會更差。

中國大陸的土地財政實際也是一種稅,開發商從買地到建房,要交大量的土地增值稅、城鄉建設稅、營業稅等等,一個普通人買房,有50%的以上利潤作為稅收被政府間接收走,然後政府才有那麼多錢建公路、電網、醫院、學校,發工資給教師、公務員,維持九年義務教育、老人養老、扶貧等福利事業。
所以買房,等於支持政府搞城市化,而政府搞好城市化反過來又支撐了房價。開發商其實政府的代理人,來協助收稅的。

一個國家的崛起無非有兩種方式,一是靠外部殖民掠奪,二是靠內部積累發展經濟。

我國的快速崛起,就是靠內部積累來完成的,因為外部掠奪的路咱們走不通。那麼內部積累是怎麼積累的呢?政府如果說每家交多少錢,集資來修一條路,或者建一座橋,肯定大家都不願意,那麼怎樣才能讓大家心甘情願地掏腰包來支持國家的發展呢?

土地公有制給政府帶來了靈感,把土地賣給開發商,開發商用土地向銀行貸款,建好房子,再賣給老百姓,這樣一來,實際上是政府通過土地信用,融到了錢,然後搞城市建設,隨著城市建設,配套的完善,房價開始跟著上漲,開發商和買房人相當於投資政府的信用,相信政府會把某個板塊的規劃落實好,最終享受到房子升值的紅利。一舉三得,你好我好,大家好。

成年人都知道房價已經稅收資本化,政府與業主是站在同一陣營的,他們並不想真正打壓房價。

很多人看空房地產的原因是認為老百姓沒錢根本買不起房,可是政府說的是房住不炒,通過建設公租房,保障房滿足人們的住房需求,政府啥時候說過必須讓每個家庭都擁有一套城市裡的商品房呢?2000萬人來深圳,1000多萬人在成都,當地政府都要保證每戶有一套?

中國人不是買不起房,而是他們一定要住深圳,住北京、住成都、住蘇州,而且要住在繁華的地段。

房價、財富與社會階層。香港衰落不是因為高房價,而是優勢喪失

咱們是沒地方住嗎?咱們誰老家沒套房子呢,老家縣城沒有,農村總有一個院吧?房子很多人都有,只是有時候人們要求太高了,人人都要住繁榮地段。

02、關於財富

影響我們賺錢速度快與慢、多與少的主要原因在於:不是形成對一個事物的認知,而是同一樣事物形成與人群不一致的認知,你必須看到大部分人還沒看到的東西,才有你賺錢的機會。

說白了,認知差,才是機會;如果認知一致,說明你只是平庸的一份子。

你對待房子的態度,就是你的性格對風險與收益的態度,它間接決定了你的財富高度。普通人做事情只考慮風險,結果他們行動緩慢,而富人同時考慮風險與收益,結果他們小心翼翼地前進,時間長了就領先一大步。

嘲笑富人做事情很傻叉的窮人非常可憐。如果富人那麼傻叉,為什麼他們會富呢?

最近很多自媒體都在寫王健林、劉強東、蔣凡很慘,很多人見到富人也栽了一回,幸災樂禍,彷彿自己找回了種種“安慰”和“自我快感”,其實這只是一種幻覺,第二天他們還是得繼續坐公交車去上班。

任何人擁有的資源都是有限的,金錢、智慧、才能、精力、時間等等,投入了一個項目,就不能再投入另一個項目,當你選擇一個項目時,就喪失了在其他項目上的收益。窮人之所以一輩子受窮,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在方向的問題上算錯了賬。很多人好不容易攢了一筆血汗錢,因為判斷方向失誤,在股市、P2P、原油寶、期貨等投資領域全部虧掉,由富變窮,嚐盡人情冷暖。如果他們買房,也不至於這種下場。

把一件事情做透,是人生成功的一條捷徑,千萬不要以為機會遍地都是,人一輩子大量的活動其實都只是鋪墊,真正起決定作用的就只有幾次。當你手上抓住一個機遇時,再難也不要鬆手,也許完成這一件事,就奠定了一生的價值。重要的不僅是決定要做什麼,而且要決定不做什麼。不做什麼是為了等待那要做的什麼,一旦決定要做,就一定要把它做透。如果你選擇投資房產,那麼你必須下功夫去研究它,這個世界沒有容易賺的錢,樓市不是提款機。

對於更多的城裡人來說,知識的貧乏不是家境問題,而是自身的懶惰。互聯網的發達,足以讓每一個人都可以找到任何一個領域的高手,只要肯花時間研究,自己成為高手只是時間的問題。

學歷只是一般教育的證明,學校裡學到的只是一些綜合性的基礎知識,並不能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每一個問題,知識很快就會老化,人一輩子都要學習。

這個世界上,只有1%的人能真正把信息轉化為知識,進一步轉化成行動的就只有萬分之一了。
所以說,這個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識,而是行動。

在現實世界裡,人們往往是依靠勇氣而不是聰明去領先別人的。如果沒有行動,哪怕你學到了,也是沒有用的。

富人總是儘量地把一切東西變成資產,假以時日,他們財富就會驚人地增長。窮人卻總是把有限的資金用來消費,一直攢不起第一桶金來買資產,永遠都在惡性循環。

窮人是個弱勢群體,他們從來沒有把握過局勢,很多時候連自己也不能支配。窮人是被動的,對於一個經受了太多騙局,承受了太多苦痛,而又對自己的未來難於控制的人來說,你要讓他去投資,確實很難,因為他們已經不再相信自己,更不相信這個社會還能靠投資賺錢。

真正的創造財富,是利人利己的,天下共贏。交換、買賣、合作……是雙方共同受益,任何一方吃虧,不可能完成交易。你賺他虧,他不同意,他賺你虧,你不同意,這樣的合作不長久,這樣的人走不遠。追求財富是造福全人類的過程,能賺到錢,必定是創造了更多價值,他人因此受益,才會有交換。自由簽約條件下,賺錢是最大的慈善,最大的道德。

房價、財富與社會階層。香港衰落不是因為高房價,而是優勢喪失

有些人雖然很辛苦、很努力,甚至自認為付出了很多,還是賺不到錢。這是市場在用錢告訴我們,我們努力的方向有錯,提供的事物沒什麼價值或過剩,大家不需要這些。大家可以去看看共享單車就知道了,社會根本不需要這麼多共享單車,所以這些企業紛紛倒閉了。

不賺錢,是市場對我們的行為發出的懲處信號,想成功必定要善於自我糾錯!同樣,如果一項事業,你能賺大錢,說明社會需要你,你的方向完全是正確的。

03、關於社會階層

世界上所有的現代國家,都有階層穩定的傾向。

這是一個社會成熟的表現,如果我們的社會富人總是容易跌落到窮人階層,而窮人也經常一夜暴富,那這個社會肯定失去了秩序,很快就會崩潰,國家大亂。

我們是一個成立才70多年的年輕國家,從“打土豪分田地”搓麻將式的洗牌中建立了這個社會,大家可能會有一種誤解,認為人人平等是常態。

但是人生來就是不平等的,身高、頭腦智慧、出生城市,成長環境、家庭情況都不盡相同,所以進入社會後,每個人的發展必然是有差異的。

現在科技還沒有發達到人可以永生或者星際旅遊,但是我預測一百年後,富人跟窮人的差別可能會更大。

從好的方面講,人類的科技正在經歷大爆炸,雖然貧富差距還在增大。

但是隨著社會整體財富的增加,窮人也能活得越來越好。今天的城市窮人可以天天吃得起豬肉,絕對比1963年大饑荒時的富人過得還要好。

作為年輕人,要有鬥志,對未來充滿樂觀。

階層比中國更加固化的美國,也能讓印度貧民窟出生的小孩當上Google CEO,你若聽信無良媒體,認為社會階層真的固化了,沒有給年輕人機會而消極倦怠下去,那你就真的沒有機會了。
甚至,你的子孫的機會會更小更小。

所以,與其天天當憤青,還不如好好去做一些事情,好好努力,不說一定是成功人士,當個新中產也不是那麼難。

天天抱怨“上升通道堵死”的人,只不過是給自己的不努力找藉口而已。

房價、財富與社會階層。香港衰落不是因為高房價,而是優勢喪失

我不喜歡販賣焦慮,我認為中國目前仍未階層固化,很多財富機會還在不斷湧現,樂觀而又謹慎行動的人始終會找到上升通道。

最後,我想說房產是國家釋出的唯一能讓普通人參與財富分配的機會,如果你賺了錢,一定要儘早買房。

房子作為一個基本概念,是一家三口的家,更是實物資產,可能還是小孩讀書的資格,但房子的意義還遠遠不止這些。

我們的父母那一輩曾經堅信勤勞創造財富,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勤勞現在僅僅能夠解決溫飽問題而已。

中國作為全球發展中的強國,也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之一,勞動力創造的財富已經被資本所稀釋,社會的商品是過剩的,你的勞動也是過剩的,因此資本創造財富的速度遠大於勞動創造財富的速度。利用資本工具才能贏得財富的再次分配,才是現在我們應該具備的認知能力,基於此才有可能抓住機會,實現人生的逆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