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後麻雀戰,交換比53比1:劉伯承命名,戰術原則“打了就走”

麻雀戰是與地道戰、地雷戰並稱的敵後抗戰三大游擊戰法之一,國人對此並不陌生。但它的由來和威力,並非人人皆知。細究起來,麻雀戰還是劉伯承元帥給起的名。

創造這一戰法的,是全面抗戰之初的八路軍129師386旅771團。

敵後麻雀戰,交換比53比1:劉伯承命名,戰術原則“打了就走”

1937年11月,由於八路軍129師在晉中連續破襲作為日軍補給大動脈的同蒲鐵路,打亂了入侵山西的日軍第1軍的戰役規劃。日軍被迫暫停攻勢,抽調主力對同蒲線兩側實施“清剿”,妄圖重新打通這條補給大動脈。

11月26日,日軍第20師團抽調兵力,向位於太谷縣城東北約50裡,距同蒲鐵路20多里的交通要道範村鎮撲來。當時,129師正分兵打游擊,發動群眾,建設抗日根據地。在榆次、太谷一帶活動的,是386旅771團2營營長鄒國厚指揮的本營3個連,以及1營的1個連。其中,只有2營1連集結在範村鎮附近。

敵後麻雀戰,交換比53比1:劉伯承命名,戰術原則“打了就走”

八路軍雖然兵力明顯居於明顯劣勢,武器裝備更是遠遠不及日軍,但鄒國厚是黃麻起義的老兵,從軍11年間身經百戰,長征時期曾任紅31軍第91師272團團長,作戰經驗極為豐富。他沒打算和優勢日軍正面硬頂,更沒想過不戰而退,而是讓1連分散埋伏在綿延10餘里的田間、路邊,吩咐他們瞅準機會,集中火力打一輪排子槍就立即撤走,不與敵糾纏,更別讓日軍給粘上。

11月26日14時許,埋伏在範村鎮南門外的2營1連1個排,打響了第一輪排子槍,將毫無心理準備的日軍尖兵分隊打了個人仰馬翻,狼狽不堪。待倖存日軍穩住陣角,架起機槍反擊時,這個排早已跑得蹤影全無。於是,日軍尖兵向上級報告,“發現八路軍大部隊蹤跡”,正愁尋不見八路軍的日軍指揮官聞訊大喜,急令附近日軍迅速向範村鎮靠攏,準備粉碎“八路軍主力”。

敵後麻雀戰,交換比53比1:劉伯承命名,戰術原則“打了就走”

當天傍晚,進佔範村鎮的日軍已增至1個步兵大隊和1個騎兵小隊,共計700餘人,還加強有6門迫擊炮、步兵炮。27日一早,這股日軍擺開架勢,沿著大路“掃蕩”。2營1連將兵力分解成幾十個3至5人組成的戰鬥小組,散佈在路旁林間,以樹木、墳包、土堆為掩護,待日軍接近時,從敵意想不到之處施放冷槍,而且打了就跑。待日軍展開戰鬥隊形時,卻發現壓根就找不到射擊目標,只能亂打一氣洩憤。

一時間,日軍感覺八路軍似乎無處不在,但卻無影無形,日軍空有相對強大的兵力和火力,卻彷彿一拳拳打在空氣中,完全無從使力。就這麼從清晨折騰到傍晚,日軍走走停停,被折磨得疲憊不堪,最後只好趕緊“轉進”太谷縣城,這才擺脫了夢魘。此戰,771團2營1連只消耗了約千餘發子彈,就取得了斃傷日軍近百人的戰果,而且自身的傷亡僅有數人,著實是一單划算的好“買賣”。

敵後麻雀戰,交換比53比1:劉伯承命名,戰術原則“打了就走”

極擅總結的129師師長劉伯承聞訊大喜,他總結、提煉了此戰的戰術精髓後,在部隊和群眾中大力推廣這種新戰法。劉伯承有個特點,就是面對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部下,他總是喜歡將比較深奧複雜的軍事理論,想方設法用群眾都能聽懂的通俗語言表達出來。他思前想後,覺得戰士們發明的這種新戰法與麻雀覓食有異曲同工之妙。因為麻雀覓食時,從來不成群結隊,多半是一二隻,三五隻,十幾只,忽東忽西,忽聚忽散,目標小,飛速快,行動靈活。於是,劉伯承將這種戰法命名為“麻雀戰”。

非但如此,劉伯承還根據群眾實踐反饋,發動大家根據各地實際情況,不斷完善這種新戰法,而且鼓勵麻雀戰與其他游擊戰法相結合,發揮出人民戰爭的最大威力。

群眾的悟性和創造力、想像力是不容小覻的。民兵有時三三兩兩,有時成班成隊,出沒在山野密林,街頭屋頂,青紗帳裡,道路旁邊,好象麻雀啄食一樣,忽聚忽散,忽來忽去,瞅空子到處擾亂和打擊敵人。敵軍指揮官、機槍手往往是麻雀戰首要打擊目標。而且“打了就走,不與敵糾纏”成了麻雀戰最重要的戰術原則之一。

在反掃蕩戰鬥中,敵後抗戰軍民一般都兵分兩路。一路用“麻雀戰”拖住日偽軍,另一部則掩護百姓轉移。當地雷戰興起後,麻雀戰又被賦予了新內涵:將日偽軍引入雷場,或是用以打亂日軍探雷行動,掩護雷場不被破壞。

敵後麻雀戰,交換比53比1:劉伯承命名,戰術原則“打了就走”

經過不斷總結、改進和提高,麻雀戰造就了敵後抗日戰場奇觀:抗日軍民神出鬼沒,往往突然出現,打得日偽軍人仰馬翻。隨後又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讓日軍打又打不到,追也追不上。那些神出鬼沒開展麻雀戰的八路軍和民兵,被根據地百姓親切地稱為“麻雀兵”。若論一場麻雀戰的戰果,很可能微不足道。但地域廣闊的敵後抗日根據地軍民被廣泛動員起來,經年累月地與強敵大打麻雀戰,戰果累積起來就相當可觀了。

《晉察冀軍區百團大戰總結報告》中指出:“歷一月之苦戰,我終以積極之遊擊動作,展開廣泛之麻雀戰……予敵猛烈打擊與大量消耗”。1942年8月,太行軍區在《夏季反“掃蕩”軍事總結》中稱:“根據一個基幹部隊的報告,敵我傷亡對比,在伏擊戰鬥中為6.6比1(即斃傷敵寇6.6人,我軍傷亡1人);在襲擊戰鬥中為2.94比1;在麻雀戰鬥中,為53比1。”

敵後麻雀戰,交換比53比1:劉伯承命名,戰術原則“打了就走”

麻雀戰這種群眾智慧的結晶,連毛主席也非常推崇,認為這是人民戰爭的偉大創舉之一。在“七大”上,他形象地指出:“靠打麻雀戰,打游擊戰……滿天的麻雀就是種子,可以發很多芽”“我們這個麻雀與別的麻雀不同,可以長大變成鵬鳥。從前中國神話中說:有一個大鵬鳥,從北方的大海飛到南方的大海,翅膀一掃,就把中國掃得差不多了……我們要做好準備,由小麻雀變成大鵬鳥,一個翅膀掃遍全中國,讓日本帝國主義滾蛋。”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歡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