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康熙:命運給青春一手爛牌,他用奮鬥綻放華彩

1654年5月4日(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0時左右,北京紫禁城的景仁宮內,17歲的皇帝順治第三子誕生。然而,這位生於“天潢貴胄”家庭、將在8年後開始主宰中國政治走向長達60年的小皇子並未得到一個孩子應有的父慈母愛。上天賜予他的底牌一張比一張爛……

少年康熙:命運給青春一手爛牌,他用奮鬥綻放華彩


01

我們來看看康熙皇帝的成長史:

1654年5月4日,剛一出生的康熙便被抱離生母,由乳母、保姆等撫育。

1655年冬天,康熙小朋友被保姆抱離宮中避痘。可是命運並沒有因此而讓厄運遠離他,離開父母親人在宮外避痘兩年後,他還是患上了在當時死亡率極高的天花。在沒有家人陪伴的病痛中,他九死一生才得以脫險。

1661年,年僅8歲的康熙同學在經歷喪父之痛的同時,一向不受寵愛的他因得過天花,身體對天花病毒有了免疫力而被早早地推上皇位。

1663年,年僅10歲的康熙再次經歷喪母之痛。他的生母佟佳氏去逝後,康熙晝夜守靈,“擗踴哀號,水漿不御,哭無停聲”,宮廷近侍,耳聞目睹,無不為之落淚。對於一個孩子,兩年之內,父母相繼而亡,可以說是一場天崩地裂般的打擊。

如今,10歲的孩子上學放學都還在由父母接送,生了病還要奶奶買零食,姥姥買玩具地哄著去看病,而10歲的康熙卻要面對喪失父母之痛,皇位大統給他帶來的危險重重,剛剛入關、百廢待興的王朝,虎視眈眈的輔政大臣,如群狼環伺般的蒙古各部、前明舊部以及三藩。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康熙沒有因繼承大統的幸運而故步自封,也沒有因厄運的一再親睞而一蹶不振。充滿悲劇色彩的身世,一連串的打擊,並沒有令他變得怯懦、消沉、頹廢或敏感、乖張。而是不斷地從逆境中找到光亮,時時校準自己前進的方向。

一日,孝莊問剛剛繼位的康熙同學有什麼打算的時候,康熙同學回答:“唯願天下乂安,生民樂業,共享太平之福而已!”(《清宮述聞》)

少年康熙:命運給青春一手爛牌,他用奮鬥綻放華彩

02

最近兩年網絡上流行一個詞語叫做“原生家庭”。很多專家不斷地總結著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更有很多人也越來越喜歡把自己或他人不成功、不幸福的原因都歸結於他的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

康熙的原生家庭可以說糟得不能再糟。他的生母佟佳氏出身於地位並不高貴的漢軍旗,幼年入宮,後為皇妃,說白了就是順治皇帝的妾。在順治帝與第一任皇后的婚變,與董鄂氏驚天地泣鬼神的愛情故事裡,佟佳氏是個連配角都算不上的小透明。這位倍受皇帝冷落的妃子在誕出皇子後也依然未能受到皇帝的重視,每日以淚洗面,最終在順治去世不久也撒手人寰。

隨著父母的去世,康熙同學的“複雜家庭關係”變為“複雜的單親家庭”關係。年幼的他只能依賴於他的祖母、嫡母生活。康熙的嫡母是形同廢后的孝惠章皇后,那個幾次顯些被順治帝廢掉的繼後,一個僅大康熙13歲的蒙古族貴女,同時也是他祖母孝莊的侄孫女,他父親第一任妻子的侄女。同時,依附他們生存的還有一大群他父親生前的侍妾及同父異母的兄弟姐妹。

看到這裡,你也會忍不住感嘆一句“康熙同學的單親家庭關係夠複雜”吧?

但是面對這樣複雜的單親家庭,即使已經貴為天子的他從未有過任何與祖母、嫡母言語頂撞、不服從管教的行為,更沒有過類似於貪玩、厭學等行為。因為他明白,那些同齡孩子的任性、叛逆都是因為有著父母的寵愛做依仗。沒有了父母的寵愛,誰會理會和包容你的任性與叛逆?特別在深宮,稍有不慎,分分鐘都有可能會死無葬身之地。

所以,當現代孩子不斷以各種叛逆行為挑戰著父母的耐性,在單親家庭中,有些孩子甚至殘忍地控訴單親爸爸或者媽媽沒有給你完整的家庭,在他們因為不幸的婚姻而造成的心靈創傷上撒鹽的時候,康熙卻在一邊在心中暗自抱憾“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歡”,一邊努力盡孝於祖母、嫡母膝下。

他外出巡獵時,每每捕獲到獵物,或者吃到新鮮水果,都要先遣人送回宮中,請祖母、嫡母先嚐;他得知嫡母思念故鄉,便陪她回塞外故里;嫡母生日,貴為天子的他甚至效仿綵衣娛親,為她跳滿族傳統舞蹈慶賀。他並沒有將她視作一個擺設,高高供奉起來做為標榜自己孝道,陳列給天下人看的標本,而是對她事事留心,時時在意,極是敬重。

生活就像一面鏡子,你若對她笑,她就對你笑。正是因康熙同學的真心付出,孝惠章一生對康熙視若親子,極盡愛護;孝莊對他更是特別鍾愛和重點培養。同時,她們身後的家族也一直全力支持著康熙。

少年康熙:命運給青春一手爛牌,他用奮鬥綻放華彩

攝影:嶽樹林

03

一生成就非凡的康熙同學,並沒有上天賜予的聰穎天資,也沒有超人的靈異。他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學而知之。

他的過人之處在於不僅僅從小立下了宏偉的目標,還在於他一生為了這個目標而持之以恆地去奮鬥。

自8歲繼位起,康熙的整個少年和青年時光,除了政務之外,差不多全部時間都用來發奮苦讀,不論寒暑,廢寢忘食,甚至幾次因讀書過勞而咯血。

他練習書法,“每日千餘字,從無間斷”;他讀“四書”,“必使字成誦,從來不肯自欺”。他研習醫學,倡導種痘以防天花;他喜愛自然科學,吸納西方科學,中正而公允地平息了清代歷史上著名的“曆法之爭”;他誦讀儒家典籍,經史子集,莫不涉獵,學識淵博。

他讀書不是為消遣,而是為治國:“體會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以治國、平天下。他在出巡途中,深夜乘舟或居行宮,談《周易》、覽《尚書》,讀《左傳》、誦《詩經》,賦詩著文習以為常。

他重視史籍,稽古右文,身體力行,倡導儒學。他16歲的時候巡幸太學,釋奠孔子,講《周易》《尚書》;17歲的時候,他頒佈了《聖諭十六條》,宣佈以儒學治國;18歲的時候命人編纂《孝經衍義》。

康熙的儒學修養,在中國曆代皇帝中極為罕見。他學習與運用儒家思想,將其作為處理軍政要務、家國大事的總脈絡。正是因為“修身治國”的目標激勵著他,不僅使他成長為一位學習型的皇帝,更是一位學者型的皇帝。

史學家評論他時說:“康熙帝在事業上超越前人的地方,正是他在思想上超越前人的地方”,他“是一部二十五史中,唯一瞭解西方文明、尊重科學精神的一個皇帝”。而他的這些成就都得益於他少年和青年時期的發奮苦讀。

所以說,大器不必晚成,趁著青春年少,努力學習,豐盈自己飛翔的翅膀,讓自己擁有更高的才能,創造最大的價值才是正道。

少年康熙:命運給青春一手爛牌,他用奮鬥綻放華彩

攝影:孟憲華

04

康熙初繼位,便與祖母孝莊發下宏願,要讓“天下大權,當統於一”。要讓天下實現“太平盛世”:“民為邦本,必使家給人足,安生樂業,方可稱太平之治。”為了這個宏願,少年康熙動心忍性,步步為營:

首先,他推行御門聽政。御門聽政,即朝廷的辦公會議。是康熙親政後,汲取明亡教訓,總結和繼承清興經驗而首創的朝廷辦公會議形式,這種聽政形式,被他之後的歷代皇帝所採納,直到清末才結束。

其次,頒令停止圈地。清軍入關後,最大的弊政,莫過於圈佔土地。跑馬佔田,任意圈奪,使百姓生活艱難。為此,康熙頒令停止圈地,招倈墾荒,恢復生產,同時,還放寬了墾荒地的免稅年限。一系列政令的推出,使百姓日漸過上安定的生活。

第三,智擒鰲敗。在康熙繼位到親政前的6年時間裡,因為軍政大權基本掌握在四位輔政大臣之手,導致輔政大臣鰲敗結黨營私,勢力愈張,驕橫日甚。對此,康熙一面隱忍不發,一面縝密佈置,最終只用幾個布庫力士便將鰲敗一舉擒下。

第四,平定三藩。三藩是指三個降清的明朝將領:平西王吳三桂,鎮雲南;靖南王耿繼茂(父仲明、子精忠),鎮福建;平南王尚可喜(子之信),鎮廣東。他們及其父祖曾為清廷擊敗農民軍餘部、消滅南明政權、統一江山立下汗馬功勞,因而得到順治的信任和晉封,令其鎮守藩地。因為三藩都手握重兵,割據一方,側目朝廷,互通消息,並且橫徵暴斂,魚肉百姓,自作威福,最終形成了一股和朝廷抗衡的強大力量。對此,康熙採用“剿撫”並用的方針,經過8年的艱苦奮戰,終於取得完全勝利。

少年康熙:命運給青春一手爛牌,他用奮鬥綻放華彩

攝影:徐賀齊

這就是少年和青年時代的康熙,他生於憂患而不氣餒,少年得志而不驕躁,從小立下鴻鵠之志,“立心以天下為己任,許死而後已之志。”在歷史的重重考驗面前,在命運的輪番打擊之下,他始終牢記初心,好學不輟,勤勉努力,最終成長為千古一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