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學“開山始祖”,首提“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江南百姓家》85)

他學問淵博,對經史百家、國家典制、天文儀象、河漕兵農都有研究,他是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和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在歷史上首次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他就是顧姓名人之一,清學“開山始祖”顧炎武。

反清復明無望

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顧炎武生於蘇州府崑山縣(今蘇州崑山)。原名絳,字忠清,因為仰慕文天祥學生王炎午的為人,改名炎武。屋旁有亭林湖,所以號亭林,學者尊為亭林先生。

顧炎武本是顧同應的兒子,因為堂伯顧同吉17歲去世,無子,出生三個月的顧炎武過繼給了顧同吉家。16歲的王氏與顧同吉訂過婚,顧同吉病故後,王氏就和顧同吉的靈位舉行了婚禮,一生未改嫁。王氏出自書香門第,白天紡線,晚上教顧炎武讀書,講岳飛、文天祥、方孝孺的忠義故事給他聽。

顧炎武屢次考試不中,漸漸意識到八股文不僅毫無用處,而且危害很大,甚至超過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從27歲起,他放棄了科舉考試,遍覽歷代圖書,學習有關農田、水利、礦產、交通、地理等實用知識。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禎自盡。顧炎武由崑山縣令楊永言的推薦,在南明朝廷任兵部司務,針對南京政權軍政廢弛的種種弊端,他從軍事戰略、兵力來源和財政整頓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建議。

順治二年(1645)五月,南京被清兵攻佔。江南各地抗清義軍紛起,顧炎武和摯友歸莊、吳其沆投筆從戎,參加了義軍。但蘇州、松江、嘉定等地相繼陷落,很快崑山失守,死難者多達4萬,吳其沆戰死,顧炎武的生母何氏右臂被清兵砍斷,兩個弟弟被殺,顧炎武僥倖得免。不久,常熟陷落,顧炎武的嗣母王氏自盡殉國,臨終囑咐顧炎武說:“我雖婦人,身受國恩,與國俱亡,義也。汝無為異國臣子,無負世世國恩,無忘先祖遺訓,則吾可以瞑於地下。”

顧炎武參與的抗清活動一再受挫,但他並沒有頹喪,以填海的精衛自比:“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我願平東海,身沉心不改,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

和錢謙益劃清界限

不幸的是,他的家族又為遺產爭奪不休,痛心的顧炎武離開崑山,更名為商人蔣山傭。此後五年中,他都在東南一帶往來奔波,時時關注著抗清鬥爭。順治十一年(1654年)春,顧炎武遷居到南京神烈山(即鐘山)南麓。順治十二年春季,炎武回到家鄉崑山。

顧家有一名僕人叫陸恩,看到顧家日益沒落,顧炎武又久在外地,於是背叛主人,圖謀以“通海”(即與閩浙沿海的南明集團有聯繫)的罪名控告顧炎武,打算置他之死地。炎武回崑山,秘密處決陸恩,結果被顧家的仇敵葉方恆發現,葉方恆先是迫脅顧炎武自盡,見顧不屈服,又報給松江府審理,顧的好朋友歸莊向錢謙益求援。

錢謙益是明末大文士,投降了清朝,順治初曾任禮部右侍郎,是當時文壇領袖。錢謙益答應幫忙,但希望顧炎武拜他為師,歸莊於是代顧炎武拜謙益為師。顧炎武知道後,急忙叫人去索迴歸莊代寫的門生帖子,而錢謙益不還;顧炎武於是自寫了一份告白,聲明自己從來沒有拜錢氏為師,託人在大道上四處張貼。錢謙益大為尷尬。

顧炎武的案子被移交到松江府後,因為葉家勢力也難以干預,所以顧炎武被從輕發落,次年便被釋放。順治十四年(1657年)元旦,顧炎武晉謁明孝陵,以寄故國之思,然後返崑山,將家產全部變賣,從此離開故鄉,一去不歸。這年顧炎武45歲。此後20多年間,顧炎武遊蹤不定,足跡遍及山東、河北、山西、河南,晚年,定居陝西。

康熙十七年(1678年),朝廷開博學鴻儒科,以網羅天下賢才,康熙十八年清廷開明史館,顧炎武都拒絕參加。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顧炎武去世,享年70歲。

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

顧炎武被稱作是清朝“開國儒師”、在經學、史學、音韻、小學、金石考古、方誌輿地以及詩文諸學上,都有很深的造詣。

顧炎武為學提倡經世致用,反對空談,注意廣求證據。他不僅強調讀書,而且提倡走出書齋、到社會中去考察。他說:“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獨學無友,則孤陋而難成。”他主張讀書與考察相結合,即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開創了清代樸實學風的先路。

他還萌發了對君權的大膽懷疑。他在《日知錄》中反對“獨治”,主張“眾治”,他雖然還沒有直接否定君權,也沒有能夠逾越封建思想的藩籬,但他這種主張具有早期民主啟蒙思想的色彩。

他最早提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這句話最早出現在顧炎武的《日知錄·正始》中,原句是:

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率獸食人”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率:帶領。帶著野獸來吃人,比喻統治者虐害人民;“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

此段大意是:“亡國”與“亡天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亡國”是指改朝換代,換個帝王、國號。而仁義道德得不到發揚光大,統治者虐害人民,人民之間也紛爭不斷,則是天下將滅亡。……所以保護一個朝代不致被傾覆,是帝王將相和文武大臣的職責,與普通百姓無關;而天下(國家)的興盛、滅亡,關乎所有人的利益,因此,每一個老百姓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顧炎武的文章中,並沒有出現這8個字,後來梁啟超在《飲冰室合集》中說“斯乃真顧亭林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也。”由此“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流傳開來。

這一口號不是指哪個王朝的興亡,而是指整個中華文明的延續,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影響,成為激勵中華民族不斷奮進的精神力量。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楊民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