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瓒丨只傍清水不染尘


倪瓒丨只傍清水不染尘

明初,天下初定,洪武皇帝朱元璋为表四海归一之功,诏告天下:招隐逸之士进京供职。其中一人固辞不赴,并作《题彦真屋》以明心志:"轻舟短棹向何处,只傍清水不染尘。"

此人就是倪瓒,号云林子。此时他已穷困潦倒,浪迹太湖,黄冠野服,混迹编氓。

熙来攘往,世事纷扰,纪晓岚说皆为"名""利"二字。可总有那么几个少到几乎不存在的高士,能跳开名利的巨大磁场,像巜射雕》中的黄老邪那样,建立自己的桃花岛,那里有清风、明月、箫声、爱女和一望无际的大海,我自为王,绽放如花。倪云林就是这样的高士,一生只修"清虚"二字:清虚事业无人解,听雨移时又听风。世事变迁与他无关:他在画上题诗书款只写甲子纪年,不用洪武组年。

清虚之根源于家庭教育。倪瓒的祖父富甲一方,家雄于赀。他的哥哥倪昭奎当时是道教的上层人物,对他极其宠爱,请道教真人王辅仁当他老师,并为他建一座三层的藏书阁:清閟阁。此阁幽迴 绝尘,是倪瓒的精神成长之所。其外环境雅致:四时卉木,高木修篁,蔚然深秀;其中汗牛充栋:古书千卷,古鼎法书,名琴奇画。天资聪颖的倪瓒常与文人墨客觞咏其中,对数千卷的藏书亲自勘定。“清閟阁”内 藏有历朝书法名画,倪瓒对那些名作朝夕把玩,心摹手追, 潜心临摹,揣摹其神韵气质。

倪瓒丨只傍清水不染尘

清虚之修养成清洁习惯。世人对其洁癖津津乐道,或编排黄段子以意淫,或扣以不敬之词以自高。殊不知凡高士者大都有异于常人之处,倪瓒的洁癖实乃修身之术转为生活习常:"盥濯不离手。"此等爱干净之人,本不喜俗客造庐,等客人离去,自然"必洗涤其处"。至于倪瓒遣家中书佣擦洗梧桐一事,实乃佳话,故历代画家皆画有《洗桐图》,明崔子忠画中所题,最得其心:“古之人洁身及物,不受飞尘,爰及草木。”

清虚之气追求清高风雅。倪瓒曾自作述怀诗:“白眼视俗物,清言屈时英,富贵乌足道,所思垂令名。”又云:"高士不羁如野鹤,忽思闽海重经过。"真君子真骄傲,不攀权贵,不畏威权,以清高自持,以不羁处世。当时纵横江浙一带的起义军领袖张士诚多次想招揽他,他藏渔舟逃脱。后来,其弟张士信托人以币乞画,倪瓒不但不画,而且斥骂,张士信恼羞成怒。有一次张士信与宾客游太湖,闻到异香阵阵从芦苇丛中飘出,猜疑是倪瓒,一搜,倪瓒果然躲在渔舟中。这次倪瓒被打半死,但始终不吭一声。事后,有朋友说你都被打成那样了,怎么不吭一声呢?倪瓒说:"一出声就俗。"好个"一出声就俗"!清高不是独自标榜,而是面对强权的欺压,一声不吭的风雅不屈!


倪瓒丨只傍清水不染尘

清虚之境展现空灵梦画。读倪瓒,是绕不过他的画。他的画太独特:坡岸疏木,空亭独立,远山如梦,萧漱寂静。如他诗中所说:"小亭溪上立,古木落扶疏。一段云林景,依稀在梦中。"逸笔草草,不食烟火,“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他以"清虚事业"来摆脱现实的忧伤:元人的统治,家道的中落,世俗的苟且。他以图像来"表达胸中逸气":荒天古木,雨后空林,幽涧寒松,容膝一斋。这位奉庄周为师的书画家一下子解脱了:身世萧萧一羽轻,白螺杯里酌沧溟;这位终身以清虚为业的诗人一下子自由了:逍遥自足忘鹏鷃,漫浪何须寄姓名。繁华落尽,天地寂寥;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公元1374年12月14日,倪瓒仙逝。"造物已安排,万事何须先虑。归去。归去。海鹤山猿同住。"

朱良志先生说:"人们常常被抛入逼仄的人生道路中,还没有展开就走到了尽头;盲目地躁动,疲于奔命,但不知去路何方;急切的人生旅程充满了焦躁和恐惧的行色,目见得两岸风光远去,却难以去欣赏流连。云林的世界是这样的‘慢’节奏,‘硬’格调,‘清’精神,‘疏’风范,‘大’开合,给性灵干渴者奉上一碗慧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