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雜交稻之父袁隆平,90多歲還在為14億人吃飯操勞,總有好消息

糧食為萬物之首,糧價為百價之基。為更好地解決我國14億人吃飯大問題,將飯碗牢牢端在我們自己的手裡,中國雜交稻之父袁隆平院士90多歲了,仍然還在日夜操勞。他帶隊攻關,總有新突破,好消息頻頻傳來——

中國雜交稻之父袁隆平,90多歲還在為14億人吃飯操勞,總有好消息

看到自己的雜交稻長勢喜人袁隆平高興地合影留念!

好消息:三代雜交稻突破畝產1000公斤

袁隆平,作為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首席科學家和總設計師,中國雜交稻從三系法、兩系法到超級稻,從超級稻第一期到第四期,總有新的好消息傳來。

2016年7月20日,廣東興寧攻關取得新突破,實現雙季稻畝產1537.78公斤,創雙季稻產量世界紀錄。

2018年5月22日,位於海南三亞水稻國家公園有機覆膜直播試驗示範田測產驗收,畝產1065.3公斤,創下海南水稻單產歷史最高紀錄。

中國雜交稻之父袁隆平,90多歲還在為14億人吃飯操勞,總有好消息

袁隆平在雜交稻田認真地察看長勢細節!

2019年9月22日,專家組公佈了湖南衡南等地三代雜交稻首次測產結果:第三代雜交晚稻新組合表現勢強,畝產突破1000公斤。袁隆平院士說:第三代雜交水稻技術,可讓普通農民用常規的栽培模式就能獲得每畝1000公斤產量。如果加上好的栽培技術,每畝可達到1340公斤。未來幾年在全國推廣1億畝,畝均增產200公斤!

中國雜交稻之父袁隆平,90多歲還在為14億人吃飯操勞,總有好消息

這是袁隆平最高興的事,雜交稻新品種試種又豐收了!

2020年4月19日,央視新聞聯播報道:南繁育種基地雜交水稻新品種試種成功:畝產1081公斤,比原來增產40%。今年將在全國推廣1萬畝。

這,又是重大突破!

又是好消息:拓展“紅線”外耕種面積,每年能夠養活8千萬人

中國用佔世界7%的土地養活22%的人口,取得了超凡成就。為了確保我國10多億人口有飯吃,2006年出臺了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不減少的“紅線”。

而實際上,我國人口還在增加,“紅線”內耕地糧食增量總是有一定限度的,如何拓展“紅線”外耕種面積,讓糧食更安全?4月14日,袁隆平在海南雜交稻試驗基地,向全國人民報告了新想法和新奮鬥目標,振奮人心!

中國雜交稻之父袁隆平,90多歲還在為14億人吃飯操勞,總有好消息

袁隆平年事已高,不忘帶好隊伍手把手地交!

中國雜交稻之父袁隆平,90多歲還在為14億人吃飯操勞,總有好消息

科學研究是件非常細緻的工作,這是袁隆平團隊的又一個試驗田!

他說:我國有15億畝鹽鹼地,是我國未來極為重要的後備耕地資源。如果耐鹽鹼水稻品種培育及核心技術研究成功,將其中的1億畝改造成水稻田,按每畝300公斤估算,每年能夠養活8000多萬人。

事實上,袁隆平院士早就在海南、湖南開展了耐鹽鹼水稻品種培育和種植,獲得了新成果。今年,計劃在遼寧、內蒙古等10省份開展耐鹽鹼新品種示範,現在部分示範基地完成了播種。

這必將成為我國糧食生產新的“增長極”!又是好消息!

還是好消息:雜交水稻不是“轉基因”,請放心

對於轉基因糧食,很多人談“轉基因”色變。有的人說吃了會影響生育;有的說是“基因武器”;有的說某大國種轉基因糧食自已都不吃,都賣給別的國家……

中國雜交稻之父袁隆平,90多歲還在為14億人吃飯操勞,總有好消息

在海南袁隆平告訴記者雜交稻不是轉基因!

面對雜交水稻是不是“轉基因”的疑問,2016年11月的一天,新華社記者傅煜請教了袁隆平院士。

袁院士回答說:“雜交稻與轉基因完全無關,我們採用的是常規技術,利用雜種優勢來提高水稻產量。”

雜交稻一直在研究發展,產量也一直在提高。至今,還有人對超高產雜交稻是否是轉基因,提出了新的疑問。前不久,袁隆平院士再次耐心地解釋說:“超級雜交稻不是轉基因,超級雜交水稻使用優良品種的特性進行雜交,而轉基因就不同了。”

當記者問他,你之前說轉基因推廣要慎重,你怎麼看轉基因?他說,轉基因確實得慎重,抗蟲的蛋白基因,小白鼠吃了沒事,人吃了就不一定。能不能影響生育,還得研究,青年人更要慎重!

中國雜交稻之父袁隆平,90多歲還在為14億人吃飯操勞,總有好消息

90多歲的袁隆平報告雜交稻研究新成果!

袁隆平1930年出生於北京,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00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8年獲中國改革先鋒稱號,2019年獲“共和國勳章”。

致敬,90多歲還在操勞的中國雜交稻之父袁隆平院士! (素材來源中國新聞網、科技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