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霸道,出門就“慫”,你家的孩子是“兩面派”嗎?

強強是一個朋友的孩子今年6歲,在家裡非常活潑好動,甚至還有點霸道,經常把玩具扔得滿屋子都是。他看上的玩具,別人不能動,他想要什麼別人就給去拿,晚拿一會就大喊大叫。雖然強強在家高聲說話,大搖大擺的,但是到了外面就像變了一個人一樣,怯生生、羞答答的,想要和小朋友一起玩還得要媽媽送過去……

其實,像強強這樣的“兩面派”孩子還真不少,在家裡很活躍,甚至霸道,但到了外面卻變得膽小起來……

龍變蟲:社會退縮行為

社會退縮行為是指兒童不能主動與同伴交往,不願到陌生的環境中取,表現出害怕、膽小、退縮、沉默寡言等行為特點。這種孩子,平時表現正常,在他們熟悉的環境中,能高高興興的談笑、玩耍,一旦處於社交情景或集體生活中,他們就會出現異常反應。

社會退縮會使得兒童難於應付各種人際交往而變得自卑和膽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兒童的健康成長。因為,家長們需要了解孩子產生社會退縮行為的各方面的原因,才能瞭解如何防禦和矯正社會退縮行為。


在家霸道,出門就“慫”,你家的孩子是“兩面派”嗎?

1、無條件無原則的溺愛

很多家長對子女疼愛有加,無條件滿足孩子的要求,往往導致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忽視家人的需求和感受,在家裡“稱王稱霸”。

同時,溺愛的家長通常事事親為,造成孩子自理能力偏弱,遇到問題退縮逃避,不會自己尋求解決方法,不能很好地適應外部環境,出門就變“慫包”。

2、缺乏交際圈

很多家長平時工作忙,週末喜歡宅在家中,孩子也被動地成為“小宅男”、“小宅女”。他們宅在家裡玩各種智能設備,出門社交的時間更少了。長此以往,孩子習慣了在家裡被照顧,到了陌生的環境會變得無所適從,面對外人越來越膽小懦弱。

3、寶寶個性問題

有的寶寶性格天生就內向、害羞、膽小,在家裡備受嬌慣,到了和外界接觸的年齡,媽媽沒有有意識的鍛鍊寶寶的社交能力,寶寶開始社交行為後,媽媽沒有引導寶寶該如何和小朋友接觸,所以當有別的孩子來玩的時候,寶寶一方面感到陌生不知所措,另一方面覺得自己的世界被別人攪亂,感到非常委屈,就會退回到自己的世界。

4、安全感不足

寶寶小的時候,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建立起足夠的信任感,安全感比較差,缺乏對周圍人的信任,見到陌生的人和事容易恐懼,即使想交往,也會因為對人的懷疑而排斥友誼,做不到持久、真誠的與人相處。

是“小老虎”也好,是“小綿羊”也罷,這種本能的應對環境的反應很有可能會讓孩子長期處於壓抑的狀態,是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的。寶寶在家裡家外表現不同,還需要爸爸媽媽仔細觀察,找到合乎自家邏輯的原因,然後對症下藥。

1、不貼標籤,找準原因

不要低估“心理暗示”的作用,你給孩子貼上“只會窩裡橫”的標籤,他就會“非常自覺”地對號入座。父母首先應該明白,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過程,找準原因,耐心引導,自然能夠守得花開。

2、培養孩子的自主意識

少下指令,多提問題。遇到問題,不要立刻告訴孩子怎樣做,而是耐心地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孩子思考和表達,培養孩子獨立能力,讓孩子有勇氣面對陌生環境。

3、營造利於成長的家庭環境

寶寶出門“變蟲”,源於對外在環境的額不熟悉和不適應,所以,家長要在家裡家外統一行為標準。在家裡也要用正常的、規範的社會交往規則要求孩子,即使寶寶不習慣,媽媽也要堅持,因為家是寶寶走向社會的第一個演練場,在這個小社會里演練好了,到了大社會後寶寶就會如魚得水。

4、告訴孩子正確的社交行為

家長們需要適時的、明確的告訴孩子一些正確的社交行為規範。

比如在與他人的交流溝通中,不對彼此大喊大叫、指手畫腳,也不互相提要求等,明確的告訴孩子,孩子才會明白自己存在的問題。

5、引領寶寶交往

寶寶的交往能力、交際能力,主要實在社交中鍛煉出來的。即使是不善於交往的寶寶,如果媽媽積極引領寶寶交往,寶寶也能成為善於交際的人。

交往能力的提高,其實是潤物細無聲的。媽媽可以利用一切與人接觸的機會,引導寶寶與人禮貌交際。媽媽帶寶寶去社區活動場地、公園、早教機構、超市等地方,鼓勵寶寶向人問好、鼓勵寶寶多與人交流。寶寶與人交往多了,社交能力和社交自信就會大大提升。

育兒是一門龐大複雜的學問。想要獲取靠譜的育兒知識,讓娃健康成長,真的讓家長們操碎了心……

關注我,每天為寶媽分享各種育兒小知識,讓育兒更輕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