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方案之"禮":通過古籍漢字“拯救”地球人

阿域 圓視

解決方案之

禮字,最早見於甲骨文。《說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本義,動詞:擊鼓奏樂,奉獻美玉美酒,敬拜祖先神靈。引申為動詞,尊敬、厚待;名詞,敬重的態度、言行。

解決方案之

“豊”是“禮”的本字。豊,甲骨文圖中像許多打著繩結的玉串( 壴,有腳架的建鼓),表示擊鼓獻玉,敬奉神靈。如孔子曾感嘆說:“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 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 ”正反映出古代禮儀活動是以玉帛、鐘鼓為代表物的。

解決方案之

金文承續甲骨文字形。當“豊”作為單純字件後,有的金文再加“示”(祭祀)另造“禮”,強調“禮”的“祭拜”含義;同時誤將“玉串”和“建鼓”構成的金文,拆寫成“曲”和“豆”,玉和鼓的形象消失。

禮樂指禮節和音樂。是古代帝王常用興禮樂為手段以求達到尊卑有序遠近和合的統治目的。

●《禮記•樂記》:「樂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樂統同,禮辨異。禮樂之說,管乎人情矣。」

●孔穎達疏:「樂主和同,則遠近皆合;禮主恭敬,則貴賤有序。」

高誘注:「禮所以經國家,定社稷,利人民;樂所以移風易俗,蕩人之邪,存人之正性。」

●唐杜甫《秋野》詩之三:「禮樂攻吾短,山林引興長。」

禮制即禮儀制度;國家規定的禮法。

●《禮記•樂記》:「天高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矣。」

●孔穎達疏:「禮者,別尊卑,定萬物,是禮之法制行矣。」

●《漢書•成帝紀》:「聖王明禮制以序尊卑,異車服以章有德。」

解決方案之

歷代古籍中《禮》是《禮經》的簡稱。指的是儒家經典《士禮》。又稱《儀禮》,是先秦六經之一,亦是十三經之一。是古代禮學的經典。春秋時期“有很多的學術,而且學術是在六經”,六經包括禮經在內。

秦火之後,禮經失傳。漢初只有高堂生能夠傳《禮》。《漢書·藝文志》說:“漢興,魯高堂生傳《士禮》十七篇。訖孝宣世,後倉最明,戴德、戴聖、慶普皆其弟子,三家立於學官。”《士禮》就是《儀禮》——我們所說的禮經。除高堂生一脈之外,西漢學術史上又發生兩個重大事件:一是發現孔壁中書;一是河間獻王得書。恰恰兩者又都有禮經出現,且有經有記,史籍對此都有記載。

《儀禮》為儒家十三經之一,是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禮制彙編。共十七篇。內容記載周代的冠、婚、喪、祭、鄉、射、朝、聘等各種禮儀,以記載士大夫的禮儀為主。秦之前篇目不詳,漢初高堂生傳儀禮。另有古文儀禮56篇,現已遺失。《儀禮》記述有關冠、婚、喪、祭、鄉、射、朝、聘等禮儀制度。

在宗教意識不甚發達的古代中國,中華民族的祭祀等原始宗教儀式並未象其他一些民族那樣發展成為正式的宗教,而是很快轉化為禮儀、制度形式來約束世道人心,共有一百多卷的《儀禮》便是一部詳細的禮儀制度章程,告訴人們在何種場合下應該穿何種衣服、站或坐在哪個方向或位置、第一第二第三……每一步該如何如何去做等等。

《儀禮》中記載的一套禮儀, 帶有極其明顯的階級烙印。但還不能說所有的儀節全是階級社會的產物,因為其中有些形式是從氏族制時期傳襲下來的禮俗。所以從中不僅能瞭解周魯各國貴族生活的一些側面,還可以從中窺探遠古的史影。

比如冠禮,就是由遠古氏族制時期的成丁禮變化而來的。楊寬在《冠禮新探》中說:“成丁禮也叫入社式,是氏族公社中男女青年進入成年階段必經的儀式。按照當時的習慣,男女青年隨著成熟期的到來,需要在連續幾年內,受到一定程序的訓練,使具有必要的知識、技能和堅強的毅力,具備充當正式成員的條件……如果訓練被認為合格,成年後,便可參與成丁禮,成為正式成員,得到成員應有的氏族權利,如參加氏族會議、選舉和罷免酋長等,還必須履行成員應盡的義務,如參加主要的勞動生產和保衛本部落的戰鬥等。”

再如鄉飲酒禮,據楊寬論證,認為它起源於氏族聚落的會食制度。這種禮節主旨在於尊長和養老。“周族自從進入中原,建立王朝,多數成為統治階級,其父系家長制已轉化成為宗法制度,原來習慣上應用的禮儀也轉化為維護宗法制度和貴族特權的手段”。鄉飲酒禮就變成在基層行政組織中分別貴族長幼等次的禮節了。可見《儀禮》書中不僅反映了周代貴族冠婚喪祭、飲射朝聘的生活,而且它還保留了一些遠古禮俗的外殼。

解決方案之

中國曆代王朝很重視禮制。每個王朝的建立,都要物色一些精於禮學的專家,來制定一整套禮儀,因為禮制對於鞏固尊尊卑卑的等級制度,維護階級對立的社會秩序,都有很大的作用。從殷周到清代,幾千年來中國都有自己的一系列禮儀制度。在漫長的奴隸制和封建制社會里,禮制是一種很特殊的上層建築,瞭解禮制,就能對中國古代社會的認識更為具體。

禮是儒家學說中的核心部分。先秦的六經中有《禮》,漢代立五經學官,其中也有《禮》。唐立九經,中有“三禮”即《周禮》《儀禮》《禮記》。宋代立十三經,中間也有“三禮”。禮一直是古代貴族子弟和一般士人的必修課程。過去的三千年裡,大多數士大夫的知識結構中,禮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孔子本人是位禮學大家,《史記》上說孔子從小就好禮:“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他特別留意各代各國的禮,曾“適周問禮”,注意採輯搜訪,《論語·八佾篇》上說“子入太廟每事問”,他時刻是注意禮事的。他編輯的《禮》,是傳授弟子們的一項重要課程。這門課程不光是講授,尤其重視實習。《禮記·射義》上說“孔子射於矍相之圃,蓋觀者如堵牆”。這是在演習《鄉飲酒禮》。他在魯國是這樣,周遊列國也是這樣,《史記·孔子世家》上說,“孔子去曹適宋,與弟子習禮於大樹下”。可見他顛沛造次都不忘《禮》。

《儀禮》一書形諸文字是在東周時期,而其中所記錄的禮儀活動,在成書以前早就有了。這些繁縟的登降之禮,趨詳之節,不是孔子憑空編造的,而是他採輯周魯各國即將失傳的禮儀而加以整理記錄的。

據《孔子世家》說,孔子以詩書禮樂教授弟子有好幾千人,身通六藝的有七十二人。孔子死後,“而諸儒亦講禮鄉飲大射於孔子冢。故所居堂弟子內,後世因廟藏孔子衣冠琴車書,至於漢二百年不絕”。甚至在殘酷的戰爭年代裡,孔門的儒生弟子們對於詩書禮樂的學習也沒有中斷。《史記·儒林列傳》上說,楚漢相爭時,劉邦“舉兵圍魯,魯中諸儒尚講誦習禮樂,絃歌之音不絕”。秦始皇焚書坑儒是中國文化史上的第一次厄運,但這種野蠻措施並沒有也不能阻止住詩書禮樂的流傳。西漢的史學家司馬遷,說他自己親眼看到“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的情景,而留連忘返。

解決方案之

按照鄭玄注本的篇次,十七篇內容如下:

第一篇士冠禮:古代貴族子弟到了二十歲,可以作為本族一個正式成員,為此而特別舉行一種加冠典禮,從而使本人和宗族都明確認定他已成人,人生的一個嶄新的重要的階段開始了。這篇禮文記載了這項禮節的詳細經過。

第二篇昏禮:古代貴族把結婚看成為上事宗廟、下繼後世的神聖責任,這篇禮文就是記載男女雙方在家長主持下,從納采到婚後廟見的一系列禮儀。

第三篇士相見禮:是記載貴族與貴族第一次交往,帶著禮物登門求見和對方回拜的禮節。

第四篇鄉飲酒禮:記載的是古代基層行政組織定期舉行的以敬老為中心的酒會儀式。

第五篇鄉射禮:記載的是古代基層行政組織定期舉行的射箭比賽大會的具體儀節。

第六篇燕禮:記載的是諸侯和他的大臣們舉行酒會的詳細禮節,酒會上有宮廷藝術家的演奏和歌唱。

第七篇大射禮:記載的是在國君主持下舉行的射箭比賽大會的具體儀節,參加比賽大會的人都是各級貴族。

第八篇聘禮:記載的是國君派遣大臣到他國進行禮節性訪問的具體細節。

第九篇公食大夫禮:記載的是國君舉行宴會招待來訪外國大臣的禮節。

第十篇覲禮:記載的是諸侯朝見天子的禮節。

第十一篇喪服:記載的是人們對死去的親屬,根據親疏遠近而在喪服和服期上有種種差別的制度。

第十二篇士喪禮、第十三篇既夕,這兩篇記載的是一般貴族從死到埋葬的一系列的詳細儀節。

第十四篇士虞禮:記載的是一般貴族埋葬其父母后,回家所舉行的安魂禮。

第十五篇特牲饋食禮:記載的是一般貴族定期在家廟中祭祀祖禰的禮節。

第十六篇少牢饋食禮、第十七篇有司徹;這兩篇記載的是大夫一級的貴族在家廟中祭祀祖禰的禮節。

解決方案之

《儀禮》一書,記載的是先秦的禮儀制度,時過境遷,它是否已經沒有任何價值可言了呢?回答是否定的。首先,《儀禮》作為一部上古的經典,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此書材料,來源甚古,內容也比較可靠,而且涉及面廣,從冠婚饗射到朝聘喪葬,無所不備,猶如一幅古代社會生活的長卷,是研究古代社會生活的重要史料之一。書中記載的古代宮室、車旗、服飾、飲食、喪葬之制,以及各種禮樂器的形制、組合方式等等尤其詳盡,考古學家在研究上古遺址及出土器物時,每每要質正於《儀禮》。

《儀禮》還保存了相當豐富的上古語彙,為語言、文獻學的研究提供了價值很高的資料。《儀禮》對於上古史的研究幾乎是不可或缺的,古代中國是宗法制社,大到政治制度,小到一家一族,無不浸潤於其中。《儀禮》對宗法制度的的闡述,是封建宗法制的理論形態,要深刻把握古代中國的特質,就不能不求於此。此外,《儀禮》所記各種禮典,對於研究古人的倫理思想、生活方式、社會風尚等,都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其次,儘管宋代以後,《儀禮》一書在學術界受到冷落,但在皇室的禮儀制度中,《儀禮》始終是作為聖人之典而受到尊重的。從唐代的開元禮到宋代的《政和五禮新儀》、《大明集禮》,乃至《大清會典》,皇室主要成員的冠禮、婚禮、喪禮、祭禮,以及聘禮、覲禮等,都是以《儀禮》作為藍本,加以損益而成的。

再次,由於佛教的傳入,使民間的傳統生活習慣發生很大變化,如果聽之任之,則中國的傳統文化將有全面佛教化的可能。宋代的有識之士如司馬光、朱熹等,意識到《儀禮》中的禮制是中國儒家文化的典型,如果它從中國社會徹底消失,那將是儒家文化的徹底消失。他們順應時勢、對《儀禮》進行刪繁就簡,取精用弘的改革,摘取其中最能體現儒家人文精神的冠、婚、喪、祭諸禮,率先實行,並在士大夫階層中加以提倡,收到了比較積極的成效。可見,《儀禮》在宋代時還起過捍衛民族文化的作用。

最後,《儀禮》在在今天還有沒有價值可言呢?回答是肯定的。但這並不是說要恢復《儀禮》的制度,而是說應該利用《儀禮》禮義中的合理內核。《儀禮》中的許多禮儀,是儒家精心研究的結晶,有許多思想至今沒有過時。對於這一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我們應該保持應有的尊重,並以科學的態度加以總結,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所用。今禮之中有古義,人們不自知罷了;古禮也可以今用,這正是我們應該象王安石、朱熹那樣,認真研究的課題。

解決方案之

在古代,禮的本意為敬神,後引申為表示敬意的通稱。在今天禮的含義依然比較豐富,它既可以指表示敬意和隆重而舉行的儀式,也可泛指社會交往中的禮貌禮節,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約定俗成、共同認可的行為規範。在《中國禮儀大辭典》中,禮定義為特定的民族、人群或國家基於客觀歷史傳統而形成的價值觀念、道德規範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典章制度和行為方式。禮的本質是“誠”,有敬重、友好、謙恭、關心、體貼之意。“禮”是人際間乃至國際交往中,相互表示尊重、親善和友好的行為。

禮貌是人們在交往過程中相互表示敬意和友好的行為準則和精神風貌,是一個人在待人接物時的外在表現。它通過儀表及言談舉止來表示對交往對象的尊重。它反映了時代的風尚與道德水準,體現了人們的文化層次和文明程度。

禮節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在交際場合中,相互表示問候、致意、祝願、慰問以及給予必要的協助與照料的慣用形式。禮節是禮貌的具體表現,具有形式化的特點,主要指日常生活中的個體禮貌行為。

禮儀包括“禮”和“儀”兩部分。“禮”,即禮貌、禮節;“儀”即“儀表”、 “儀態”、“儀式”、“儀容”,是對禮節、儀式的統稱。禮儀是人們在各種社會的具體交往中,為了相互尊重,在儀表、儀態、儀式、儀容、言談舉止等方面約定俗成的、共同認可的規範和程序。

從廣義的角度看,它泛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的行為規範和交際藝術。狹義通常是指在較大或隆重的正式場合,為表示敬意、尊重、重視等所舉行的合乎社交規範和道德規範的儀式。

禮是一種社會道德規範,是人們社會交際中的行為準則。禮、禮貌、禮節、禮儀都屬於禮的範疇,禮貌時表示尊重的言行規範,禮節時表示尊重的慣用形式和具體要求,禮儀是由一系列具體表示禮貌的禮節所構成的完整過程。“禮貌”、“禮節”、“禮儀”三者儘管名稱不同,但都是人們在相互交往中表示尊敬、友好的行為,其本質都是尊重人、關心人。三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有禮貌而不懂禮節,往往容易失禮;諳熟禮節卻流於形式,充其量只是客套。禮貌是禮儀的基礎,禮節是禮儀的基本組成部分。禮是儀的本質,而儀則是禮的外在表現。禮儀在層次上要高於禮貌禮節,其內涵更深、更廣,它是由一系列具體的禮貌禮節所構成;禮節只是一種具體的做法,而禮儀則是一個表示禮貌的系統、完整的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