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瑪多到大非川,被歲月模糊了的吐蕃榮耀與大唐傷口

清晨的瑪多街上少有行人,天空一碧如洗,即便是強烈的陽光下。這裡的風,依然帶著遠處雪山的凜凜寒氣,掠過空曠的大草原,清冽而純淨。

從瑪多到大非川,被歲月模糊了的吐蕃榮耀與大唐傷口

在藏語裡,瑪,指瑪曲,也就是黃河,多,即源頭。瑪多就是黃河源頭之意。它是全國海拔最高的縣境,平均海拔四千五百米,被藏族人稱為“天上的瑪多”,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地形起伏不大,屬典型的高原上的平原——高平原地區。由於生存條件惡劣,於我們普通人而言,真如天上般高遠。

瑪多又被稱為“黃河第一縣”,一進縣城,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座撰寫著“天上瑪多,黃河源頭”字樣的巨大雕塑,顯示出這個小小縣城獨特的人文資源與地理標誌。此外,瑪多還是格薩爾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據傳,格薩爾12歲在境內賽馬稱王,並迎娶當地貴族嘉洛之女珠姆為妃,留下了諸多美妙的傳說,縣城裡就建有地標性的格薩爾文化博覽園。

從瑪多到大非川,被歲月模糊了的吐蕃榮耀與大唐傷口

發源於巴顏喀拉山脈的扎曲、卡日曲,以及發源於星宿海的約古宗列曲,匯聚到高地瑪多,在縣城以西60公里處,形成了兩個巨大的淡水湖,鄂陵湖與扎陵湖,河水再由兩湖流出,從而有了黃河的最初形狀。2018年5月,隨著三江源國家公園的鄂陵湖、扎陵湖、星星海自然保護分區被無限期關閉。勃勃興起的瑪多旅遊業戛然而止,而共(共和)玉(玉樹)高速的開通。似乎又讓瑪多再次回到它在歷史上所擔負的“唐蕃古道”之交通節點的功能上來。

成形在漢、成熟於唐的唐蕃古道與茶馬古道,絲綢之路並稱為中國的三大古道。千百年來,它不僅是連接內地與藏區的交通走廊,更因1300年前大唐文成公主的走過而披上了厚厚的人文色彩。《新唐書》載:“(貞觀)十五年,(松贊干布)妻以宗女文成公主,詔江夏王道宗持節護送,築館河源王之國。弄贊率兵次柏海(現鄂陵湖和扎陵湖)親迎,見道宗,執婿禮恭甚,見中國服飾之美,縮縮愧沮。”。

從瑪多到大非川,被歲月模糊了的吐蕃榮耀與大唐傷口

離開瑪多,我們沿共玉高速一路北上。這條高速大致修建在"唐蕃古道"原線上,據說現在還能多少領略到古道風貌的旅途,也只有玉樹結古鎮,清水河、巴顏喀拉山口、瑪多、花石峽、溫泉、到日月山這一段了。

奔馳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高原平壩上,一路上山勢平緩,湖泊遍佈,天藍如洗似乎伸手可及,雲影印在山脊上,明暗變化如幻燈片一般。不時掠過的精美佛塔,壯觀的寺廟,漫山遍野的風馬旗陣,如彩雲般流動的色彩,為這大美風光添上了靈動的一筆。

從瑪多到大非川,被歲月模糊了的吐蕃榮耀與大唐傷口

穿過鄂拉山隧道,經過草原第一鎮河卡,不久,我們進入了地勢平坦的切吉草原,這裡已屬共和縣地界,開始有了半牧半農業的景象,一塊塊金燦燦的油菜花田不時跳入眼中。在七月的草原顯得格外明豔動人。而現在我們看到的這片安靜祥和的大草原,據說歷史上地方叫"大非川",以“三箭定天山,平九姓鐵勒”,並在滅高句麗之戰中立下不世戰功的初唐名將薛仁貴在此折戟沉沙,大唐軍隊不敗的神話在此終結。

對於這段歷史,史料中不乏記載,但關於大非川戰場遺址的核心位置卻語焉不詳,不過,史學家公認,從瑪多到切吉草原這一段沿線,就是當年唐軍與吐蕃軍交戰的古戰場。瑪多與大非川,可以說是大唐的傷心之地,但對後來稱雄與青藏高原的吐蕃王國來說,無疑是一塊帶來榮耀的福地。

從瑪多到大非川,被歲月模糊了的吐蕃榮耀與大唐傷口

文成公主入藏,唐蕃會盟的表面和平之後,是吐蕃王國從未停止的擴張之路。公元663年,吐蕃吞併生活在青海地區,依附於大唐的吐谷渾,實力大增,而且獲得了進出西域的通道。670年四月,吐蕃大舉入侵西域,攻陷西域白州等十八個羈縻州,又與于闐聯手攻陷龜茲撥換城(今新疆阿克蘇),唐被迫罷安西四鎮,這也是安西都護府設立三十年來首次全面淪陷。

大唐朝廷震動,唐高宗以左衛大將軍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右衛員外大將軍阿史那道真、左衛將軍郭待封為副,領軍五萬,進行反擊。戰爭目的是出討吐蕃,並護吐谷渾還國。”

次年,吐蕃以噶爾·贊聶多布為大相,由其弟名將噶爾·論欽陵統兵駐節吐谷渾,以加強對河源地區(今西寧一帶)的控制,並尋機東進。論欽陵是吐蕃名相祿東贊之子,其父在唐書中被評價為:“明毅嚴重,講兵訓師,雅有節制,吐蕃之並諸羌,雄霸本土,多其謀也。”。667年祿東贊去世後,論欽陵把持了吐蕃的軍政大權。其在用兵方面,堪稱為一代名將。為應對唐軍的報復性軍事行動,論欽陵集中吐蕃軍力,並消化,整合了吐谷渾部眾,其率軍號稱40萬,在青海一線以逸待勞。

從瑪多到大非川,被歲月模糊了的吐蕃榮耀與大唐傷口

三年,薛仁貴率軍經鄯州(今青海樂都)至青海湖南之大非川。薛仁貴深知吐蕃軍兵多將廣,且以逸待勞,唐軍須速戰速決,方能取勝:“烏海(今共和縣苦海)地險而瘴,吾入死地,可謂危道,然速則有功,遲則敗。今大非嶺寬平,可置二柵,悉內輜重,留萬人守之,吾倍道掩賊不整,滅之矣。”。因此命留郭待封率2萬人守護輜重、糧草,並令其在大非嶺上憑險置柵,構築工事,使之成為進可攻退可守的前沿陣地。

從瑪多到大非川,被歲月模糊了的吐蕃榮耀與大唐傷口

隨後,薛仁貴率三萬唐軍精銳輕裝奔襲,兩軍於河口(今青海瑪多)遭遇。吐蕃軍猝不及防,大敗,傷亡甚眾,史載““至河口,遇賊,破之,多所殺掠,獲牛羊萬計。進至烏海城,以待後援”。”薛仁貴乘勝進佔烏海城。

大戰之後,唐軍糧食,草料,武器消耗必然嚴重,郭待封的輜重部隊如果能迅速前進至烏海城,唐軍依託烏海城可恢復元氣,以待再戰。但郭待封自恃名將郭孝恪之後,不服薛仁貴管制,擅自率後隊繼進,又未能及時與主帥會合。被論欽陵抓住戰機,以20餘萬之眾邀擊其部,由於是行軍途中,唐軍難以固守,因此“糧仗盡沒,待封保險”。薛仁貴被迫退保大非川。

從瑪多到大非川,被歲月模糊了的吐蕃榮耀與大唐傷口

退守大非川的唐軍藉著先前設立的柵欄和剩餘糧食輜重,與吐蕃軍隊形成了對峙的局面。到了六月中旬,綠草幽幽,野花盛開,正是草原上一年最好的季節。顯然,論欽陵不會給唐軍恢復實力的機會,他不斷集合吐蕃在青海的軍力,實力達到了四十萬眾。八月,吐蕃軍逼唐軍決戰。薛仁貴無險可據,更無糧草供應軍需,多次與吐蕃軍激戰,然多敗績,損失慘重。這種戰略相持已到九月,青藏高原短短的秋季即將過去,面臨的將是嚴寒的到來,薛仁貴只得與欽陵談判,最後“約合而還”(《資治通鑑》)。

至此,對唐蕃關係,特別是唐與周邊民族關係極為重要的大非川之戰落下帷幕。《新唐書》載:“仁貴退軍大非川,吐蕃益兵四十萬來戰,王師大敗。仁貴與吐蕃將論欽陵約和,乃得還。”。

從瑪多到大非川,被歲月模糊了的吐蕃榮耀與大唐傷口

這是唐朝開國以來對外作戰中最大的一次失敗。吐蕃憑此戰一躍成為與大唐分庭抗禮的西部最強,此後,吐蕃軍佔據了青海西部。吐谷渾成為其別部。唐蕃間衝突頻仍,連年用兵,展開了激烈的攻防戰。唐朝撤銷四鎮建制,安西都護府遷至西州(治高昌,今新疆吐魯番)。

這場戰爭,對吐蕃的國運更為關鍵,但此戰吐蕃也有不小損失。論欽陵已調動了一切可調動的人馬,甚至包括西域的主力,後來于闐王伏闍雄憑藉自身的力量,竟然逐出了吐蕃,復國成功,唐在於闐設毗沙都督府。可見,此戰之後,吐蕃已不復入侵西域勢頭之盛。

但對大唐而言,此次失利遠未動搖其國力之根本,唐蕃在青海地域的爭奪依然處於膠著狀態。

從瑪多到大非川,被歲月模糊了的吐蕃榮耀與大唐傷口

675年,大唐重新控制西域安西四鎮。7世紀末,唐蕃雙方反覆爭奪安西四鎮,吐蕃失敗,論欽陵要求唐朝撤出安西,被拒絕。《資治通鑑》:“大破吐蕃,復取四鎮。置安西都護府於龜茲,發兵戍之。”。《舊唐書》:“論欽陵乃請去安西四鎮兵,仍索分十姓之地,則天竟不許之。”。

唐玄宗時期,大唐在東邊將戰線推到青海湖以西,“以王忠嗣為河西、隴右節度使……與吐蕃戰於青海、積石,皆大捷。又討吐谷渾於墨離軍,虜其全部而歸。”,“隴右節度使哥舒翰擊吐蕃,拔洪濟、大漠門等城,悉收九曲”。“安西節度使封常清擊大勃律……大破之,受降而還。”。在西域戰場,唐軍亦是捷報頻傳:“(高)仙芝虜小勃律王及吐蕃公主而還... ...築城於青海中龍駒島,謂之應龍城,吐蕃屏跡不敢近青海。”。

至此,唐在對吐蕃的戰爭中取得了全面勝利。《資治通鑑》載:“吐蕃贊普表稱:“甥世尚公主,義同一家。中間張玄表等先興兵寇鈔,遂使二境交惡。甥深識尊卑,安敢失禮!正為邊將交構,致獲罪於舅,屢遣使者入朝,皆為邊將所遏。今蒙遠降使臣,來視公主,甥不勝喜荷。倘使復修舊好,死無所恨!”。

從瑪多到大非川,被歲月模糊了的吐蕃榮耀與大唐傷口

今天,當我們登臺遠眺,綠色的草原廣袤無垠,山巒起伏,層雲飛卷,風吹如刀割一般。我們很難想象,在這個活動量稍大就會胸悶氣喘的高原上,千年前無數的熱血男兒,縱橫馳騁,捨身忘死,拼殺,戰鬥。是什麼在支撐著他們傷痕累累的軀體?土地,家園,軍人的榮譽,對帝國的忠誠?!

實際上,高海拔加上高緯度的青海,比高海拔、低緯度的西藏更缺氧,史學家有種說法:在高原作戰,孤軍深入的唐軍最大的敵人不是吐蕃軍隊,而是嚴重的高原反應和艱難的後勤補給。也許,天時和地利的缺失,一開始就註定大唐在此的失敗。

從瑪多到大非川,被歲月模糊了的吐蕃榮耀與大唐傷口

時間的風沙已將旌旗漫卷,千軍萬馬奔騰如海的古戰場湮沒,只剩下滿眼的青色原野,幾簇還沒凋謝的野花。當我們行走在這裡,問及過去的故事,當地人一臉茫然。結束了千年動盪與爭鬥的人們。他們白天放牧,耕作。晚上,篝火在草原升起,喝酒,唱歌,跳舞,火光明亮而溫暖,願那些久遠的故事,能流傳下去,但永遠不再發生。

而我們仍將繼續前行,前面是共和縣,前面是碧波萬頃,花海燦爛,生機無限的青海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