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神道,巨石大象立兩旁

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與馬皇后的陵墓,坐落在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明孝陵是南京地區建築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寢,陵垣周長達22.5公里。其總體佈局分為兩部分:一是導引建築的神道;二是陵寢主體建築。

明孝陵神道,巨石大象立兩旁

明孝陵


  明孝陵地面木結構建築大多毀於1853年清軍與太平軍之戰,現僅存下馬坊、碑亭、石獸、望柱、翁仲石人、“治隆唐宋”碑殿、四方城和寶城等古蹟,縱深2.62公里,當年圍繞的紅牆22.5公里現存遺蹟,尚可窺見皇家陵園的氣勢規模和我國古代建築雕刻藝術的高度成就。明孝陵神道從下馬坊起,包括神烈山碑、大金門、紅門和西紅門(此兩門已毀)、四方城(即“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亭)到石刻止。

明孝陵神道,巨石大象立兩旁

明孝陵石刻·石像路


  800米長的神道石刻,頗為壯觀。前半段兩側立石獸6種12對,依次是:獅、獬、駱駝、象、麒麟、馬,每種4只,兩立兩臥。石獸盡端立石望柱(又稱華表)一對,過此折向北,列石翁仲8軀,文臣武將各四,分立道旁。武將文臣皆有須與無須相間,高約3.18-3.26米。武將穿介冑,執金吾,腰佩寶劍;文臣頭戴朝冠,秉朝笏。造型寫實而簡樸,局部的雕琢細緻,整體宏大。

  孝陵石人、石獸均為整塊石料雕鑿而成,體量高大,生動粗獷,其不同於歷代帝陵神道成直線形,而是完全依地形山勢建造為蜿蜒曲折的佈局。而且在每一段落的節點處安放石像生來控制空間,形成一派肅穆氣氛。石像生下鋪墊有完整的六朝磚,使其六百年來沒有下沉。是明代皇陵石刻中的經典之作。

明孝陵神道,巨石大象立兩旁

明孝陵石刻·大象


  明孝陵神道的6種石獸中,以象為最大,重達80噸,當時為了將這些石獸運抵明孝陵,冬季時,在路面上灑水結成冰,再用粗大的竹、木作滾軸,一路上用人力推滾的辦法來完成運輸任務。這段神道現俗稱為石像路,全長615米。

  石獸的盡頭,神道折向正北,至欞星門,長250米。這段神道置石望柱和石人,2根望柱呈六稜柱形,高6.6米,其上雕刻雲龍紋。通常望柱均置於神道的最前面,而明孝陵的望柱則置於神道中間,這也是朱元璋的獨特之處。石望柱之後是東西相對而立的翁仲,有武將、文臣各2對,共8尊,高各為3.18米。

明孝陵神道,巨石大象立兩旁

石刻雕塑


  這些石人為何統稱“翁仲”。相傳秦代有位大將,名叫阮翁仲,此人身高體壯,力大無比,曾駐守臨洮,因防範匈奴有功,死後,秦始皇為他在咸陽宮的司馬門外鑄了銅像。後來,人們便將銅像、石像之人統稱為“翁仲”。孝陵神道上的翁仲,是明朝帝王駕前文武百官的象徵。

明孝陵神道,巨石大象立兩旁

明孝陵神道


  神道石刻造型厚重簡樸,以形體高大取勝,雕刻技法上注重寫實,寓巧於拙,線條圓潤流暢,細微處精雕細琢,融整體宏大與局部精細為一體,代表了明初石雕藝術的最高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