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梅古村,武夷深處有茶香

下梅古民居位於武夷山市區東南12公里處,屬武夷鎮管轄。下梅村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化積澱豐厚,明清風格的古民居分列於長900餘米的當溪兩旁。古街、古井、古碼頭、古建築、古民居、古集市,加上古風淳樸的民情風俗,構成典型的南方水鄉風格。

下梅古村,武夷深處有茶香

武夷山下梅村


  下梅村是宋代理學家江贄和朱熹講學的地方,文昌文化積澱豐厚,耕讀文化遺風甚濃。到了清代又是武夷山茶市,經營茶葉與商賈之風仍在民間保留著,加上商埠歷史悠久,民間宗教場所多,因此各類民俗表演活動很活躍。下梅地形呈盆地狀,山環水抱是該村的風水意象,人工小運河當溪把村落分成南北兩片街,展現出水鄉風貌。當溪與梅溪構成丁字形水網,是武夷山東部重要有水上運輸通道。

下梅古村,武夷深處有茶香

下梅村·晉商茶館


  清朝初年,下梅村進入發展的鼎盛時期,成為武夷山的重要茶葉集散地。當溪的8個碼頭裝卸不絕,每日行舟300艘,一片繁忙。一張張竹筏裝滿新茶,沿溪而下到達縣城,隨後轉運至江西、山西,經蒙古,最後到達俄羅斯的恰克圖。這條長達1.3萬公里的“萬里茶道”,是繼“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之後又一條橫跨亞歐大陸的國際古商道。茶葉貿易的繁榮帶來地方的富裕。

下梅古村,武夷深處有茶香

下梅村古建分佈圖


  下梅鄒氏四兄弟擁資百萬,富甲下梅,大興土木,建豪宅70餘幢。在此前後,方姓、嶽姓、程姓、陳姓等也在下梅建宅修祠,構成獨具特色的建築組群,頗具規模。這些建築以當溪為中軸線,枕溪而建,有鉅商的豪宅,有官宦的府第,有隱士的別墅,有儒生的精舍,功能以居住為主,輔以教育、集會、休閒、娛樂等場所。這裡至今仍保持較為完整的明清風格,再現康乾盛世經濟繁榮的史實。

下梅古村,武夷深處有茶香

武夷山下梅村·鄒氏家祠


  下梅民居建築結構以磚木為主,石砌牆基,柱礎以木為主,利用挑梁減柱,擴大屋宇建築空間,屋內一般為二廳三進或三廳四進,東閣西廂,書屋樓臺一應俱全。結合精巧的閨樓、書閣、花園、經堂、廂房是下梅古民居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了下梅民居的獨特風格。為了採光、集雨、通風,各民居都設置了四方天井,一重天井一重廳,體現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民居外部結構以高大的風火牆為主,體現村民封閉、保安的意識。風火牆上多繪有二方連續彩畫,意蘊高雅。這些彩畫至今仍絢麗清晰,經數百年風吹日曬而不褪色,令人不禁為古匠人的高超技藝和優質顏料歎服不已。各民居的排水設施以地下涵溝為主,戶戶相連相通。民居佈局錯落有致,里弄縱橫,巷道曲折,鋪以河卵石路面,古樸雅潔。

下梅古村,武夷深處有茶香

夜晚的下梅村


  下梅——這是一座因茶葉而興,也因茶葉而衰的古村落。儘管當溪水依然緩緩流淌著,卻已不見了昔日裡舟來楫往、南下北上的熱鬧與喧囂。“雞鳴晨光興,祥雲夾出千灶煙”,從下梅村流傳的這首民間歌謠裡可以想見當年的繁榮,而如今,這裡僅剩下這些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供遊人去憑弔那逝去的繁榮。

  交通:

  從武夷山市區可乘中巴或公交車直達下梅村,車費3元;從武夷山度假區前往下梅的公交車每5分鐘一趟,車費3元;包面的約需30元,用時20分鐘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