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斩件》1.15 贫而无谄 | 他守墓六年,避开孔门的继位斗争


《论语斩件》1.15 贫而无谄 | 他守墓六年,避开孔门的继位斗争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子贡是表字,春秋时期卫国人,孔门十哲之一。

子贡在孔门中以语言著称,一口妙辞无双无对,连孔子也感慨,“赐敏贤于我”,意思是说,子贡的语言表达能力已经胜过了孔子本人。之前我们说过,子贡以“温良恭俭让”五字赞誉孔子于精微,让我们在两千多年后,仍能想象出当年孔子温润如玉的德养、和光同尘的风采。(详见《论语斩件1. 10 夫子至于是邦》)

子贡出身商人家庭,办事通达,擅长理财经营。他学有所成后,行商于曹鲁两国,累积巨量财富。《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子贡行走列国,车马随从众多,排场阔绰,各国皆待之以上宾,成语“卧薪尝胆”的主角越王勾践,听闻子贡来访,甚至会到郊外远迎,这可是孔子从没有得到过的礼遇。

民间视子贡为儒商始祖,敬奉作九大财神之一。成语“端木遗风”,就是指他遗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诚信经商风气。


子贡的理财经营能力出色,然而他的外交才能更堪称卓越。

孔子周游列国之时,被乱兵困于陈蔡之间,断粮七天,孔子与一干高才弟子束手无策。最后是子贡出使楚国,说动楚昭王出兵援救,孔门上下才渡过此困厄。

子贡也曾应孔子的要求,拯救行将被强齐征伐的鲁国。他先后出使齐、吴、越、晋、鲁五国,合纵连横,利口妙辞,以一己之力,重新划分列国势力格局,化解了这场强弱悬殊的战争。《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此后,子贡“常相鲁、卫”,意思是说,鲁、卫二国时常请子贡担任外交使节(这两个诸侯国与孔子羁绊很深,以后我们会讲到),出使列国,各国待之以上宾,其地位显赫一时。当时列国普遍认为,子贡的贤能已经超过了孔子。不过,子贡坚决否认,声称孔子的贤能犹如日月,任何人都无法超越。

事实上,儒学能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成为显学,很大程度归功于子贡在列国权贵跟前的大力宣讲。


子贡非常尊敬孔子,一生都在坚定捍卫孔子及其学说。

孔子去世时,子贡正在南方行商,他闻讯赶回,却为时已晚。子贡悲痛之下,把随身携带的一棵树种,种在孔子坟前,并祈愿说,“如果夫子肯原谅他,就请让此树活下来”。

子贡种下的树种名为楷木,是南方独有树种,按理说不适合在北方生长。然而,这棵楷木却存活了下来,并且生长得枝干挺拔,质地特异,可与周公(西周圣贤,孔子的偶像)坟前的那棵模树相提并论,于是就有了“楷模”的说法。后来,这种楷木在孔子的家乡曲阜大量生长,成为当地特有树种,并发展出流传至今的楷雕行业。

众弟子为孔子守墓三年后,相继离去,唯有子贡不愿离去,在孔子坟旁结庐而居,又守了三年墓。

守墓六年,这是子贡表达对孔子的哀思,同时也是为了避开孔门的继位纷争。

三年丧期过后,人杰荟萃的孔门弟子,因为孔门继任人的问题,争斗得不可开交。以子夏、子游、子张为首等一干弟子,强势拥立相貌和言行都肖似孔子的有若继任孔门之师,而被孔子托孤的曾参,却是大力的反对……

子贡的影响力在孔门无人可及,然而在他心目中,没有任何人能够取代孔子,故而他选择不支持任何一方,继续安静的守墓。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贫穷而不向人谄媚,富有而不骄傲自大,这样的心性如何?

贫而无谄:贫穷而不向人谄媚。谄,谄媚,曲意迎合。

富而无骄:富有而不骄傲自大。骄,骄矜无礼,自高自大。

何如:怎么样?

子贡认为,生活贫穷者,度日艰难,往往为了容易获取生活物资,就向人谄媚,去曲意迎合,讨好巴结,这样的心态会严重消磨志向,令人沦丧。故而身处贫困,反而益要讲究风骨和气度,以此来磨砺心性,奋勇精进。

而生活富有者,常常被人求助索取,而求索者往往会进行赞美、献媚,因此会不知不觉产生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故而身处富贵,益要讲究谦逊,如此方能保持清明头脑,避免迷失心性,招致祸患。


【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还可以,但比不上贫穷而安乐,富有而喜好遵行礼规。

贫而乐:贫穷而安乐。

富而好礼:富有而喜好遵行礼规。

孔子则认为,生活贫困者,能够做到不向人谄媚,不曲意迎合,保持风骨,固然是难能可贵,然而这种看似清高的行为中,却表露一种不满与失意的情绪,蕴含着处处与人比较、甚至仇视富人的心理,这是修养还不够的体现。要做到在贫困的环境中,不怨天尤人,心感安乐,这才是到达了仁爱的境界。

譬如说,孔子的得意弟子颜回,一生甚清贫,但从不以为苦,孔子却因而赞叹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6.11)” 颜回并没有做过任何惊天动地的事情,但是后世尊之为“复圣”,就是因为他的德行修养已经到达了传说中的仁爱境界。

至于有一些注解,把“贫而乐”理解作“贫而乐道”,意思是说,虽然生活贫困,但是以追求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这却是过度解读了,本句讲述的是心性修养,而不是追求学问之道,无论好学与否,皆可践行之,因此没有必要把它上升到求道的高度。

而生活富有者,能够做到富而不骄,保持谦逊,这固然是难得,然而这种谦逊,缺乏责任和担当,久而久之必然会流于为富不仁。故而,要以礼节之,做到富而好礼,处处遵行礼规,待人以礼,这才是仁爱的表现。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有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说的大概就是我们现在的情形了。

诗:孔子编修的《诗经》。

其斯之谓与: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了吧?其,推测、大概;斯,代词用法,指前面的对话。

子贡引用的这两句诗,出自《诗经·卫风·淇奥》,全诗三章,每章九句,每章均以“绿竹”起兴,节选为:“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赫兮咺。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诗句本义是借用美玉的打造过程,来比喻君子的德行,后人将其引申为不断进步、精益求精的释义。

美玉的打造,第一步是把玉胎从原石中剖切出来,此为切。第二步是把玉胎附着的石头部分锉去,此为磋。第三步是把玉胎雕琢成想要的形状,譬如戒指、佩件等,此为琢。第四步是把雕琢好的玉器打磨光滑,使之发出美丽夺目的光彩,此为磨。

通过切、磋、琢、磨这四个步骤,粗粝的玉石一次比一次变得美丽,最后成为光润动人的美玉。

子贡所说的贫富持心,已是超出一般人水平,然而孔子所说的境界,更是精妙高深。故而子贡引用这两句诗,来表达精益求精、一山还比一山高的感慨之情。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赐啊,今后我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你能讲前知后,领会我还未表达的意思。

赐也:赐是子贡之名。

告诸往而知来者:你能从我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讲的意思。诸往,说过的话;来者,还未说的话。

古人的名字,各有使用的规矩。《礼记》记载,古人成年后,同辈之间互称表字,以示尊重;长辈称其名,以示亲昵爱护;自称其名,则表示谦逊。

孔子搜集三千多篇民间诗歌,经过精心编修,把其中的三百零五篇汇集为《诗经》,希望藉此传播美好的理念。故而,孔子口中的“可与言诗已矣”,是一种很高的评价。在整部论语当中,能得此评价的,只有子贡和子夏二人。


鉴于此,本章我作注解如下。

子贡说:“贫穷而不向人谄媚,富有而不骄傲自大。这样的心性如何?”

孔子说:“还可以,但比不上贫穷而安乐,富有而好礼。”

子贡说:“《诗经》有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说的大概就是我们现在的情形了。”

孔子说:“赐(子贡之名)啊,你讲前知后,今后可与你谈论《诗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