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蓬莱这群人,才知道战“疫”并未结束

通讯员 贺忠林 耿美芝 姜兰芳 记者 厉智敏

武汉解封了,方舱医院“关门”了,援鄂人员回家了;各道卡口撤销了,工人返岗复工了,部分学生回校上课了……所以,你以为战斗“结束了”?直到看到蓬莱这群人,我们才知道:“并没有!”

看到蓬莱这群人,才知道战“疫”并未结束

准备出发

3月中旬起,随着湖北人员返岗回蓬和境外输入压力的增大,市疾控中心卫生检验科的6名检验员投入到空前忙碌的“战斗状态”——信息处理、采样、分离、送检……他们奔走在各企业隔离点和集中服务点之间,坚守在实验室之内,“煎熬”在检测机构之中,一个多月4000(3月中旬之前已经采了300份左右)多人次的核酸检测工作量,让他们无暇去顾虑个人的安危。这群不下火线的“排雷兵”,时刻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为复工复产抢回了宝贵的时间,也为“外防输入”把牢了第一道关口。

核酸检测,“流水线上”采集1.2万份样本

“现有80余名湖北返蓬人员到达集中服务点,请尽快进行核酸检测!”接到市防控指挥部的命令后,该中心卫生检验科科长张国英立即根据指挥部提供的人员信息,组织科室成员进行人员名单核对梳理、电子版格式化和采样管编号,每人3个采样管,分别用来装鼻咽拭子、肛拭子和血液。这个过程中,人员信息经常会发生变化,编号就要重新进行调整、编写,是一件非常“折磨人”的事。3月中旬以来,已采集各类样本总计1.2万余份。

看到蓬莱这群人,才知道战“疫”并未结束

现场做好采样准备

按照省里要求,我市执行严格的防控标准,对从湖北省返蓬(已在当地获取‘健康码’)的人员提前对接,优化服务保障,并进行核酸检测,“加双重保险”,进一步排除风险。连续1个多月来,张国英一直在不停“接单”,科室的5名女将,也跟着他昼夜连轴转。“高峰时期,每天检测量达到500多人次,真的和打仗一样!”张国英如是说。

看到蓬莱这群人,才知道战“疫”并未结束

采集鼻咽拭子

看到蓬莱这群人,才知道战“疫”并未结束

采血

前期的有序准备,为的是现场采样的流畅高效进行。信息理顺后,他们穿好防护服、带齐采样设备,分头赶往不同的隔离点、服务点。这个时间,有时是深夜10点多,有时是凌晨四五点,时刻在与时间赛跑。而在采样现场,他们分发采样管、采集鼻咽拭子、血液和肛拭子,汗水很快模糊了护目镜,扎针的手只能反复试探;遇到被检测人忍不住咳嗽,鼻咽拭子采集的动作却不能迟疑,确保快速、准确采集到位……在忙而不乱的“采样流水线”上,他们的神经却是高度紧张,保质量、拼速度、抢时间,不吃饭、不上厕所,身心都经受着多重考验。而面对形形色色的检测对象,还要耐心做好解释、安抚,一趟下来口干舌燥、头晕眼花。“经常,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后,心还跳得突突的,无法从那种紧张氛围中脱离出来。”张国英这样说。

看到蓬莱这群人,才知道战“疫”并未结束

分离生物样本

采样送检过程,“失禁、晕倒”都会发生

采集完样本,科室人员从各个点汇合,将样本进行汇集。随后,他们分组行动,在本中心实验室争分夺秒进行血清分离、分装。“血液离心的过程产生气溶胶,属高风险操作,如果其中有阳性样本,那我们被感染的风险极大。”对于每天都在做的这件事,张国英并非没有一点儿担忧,但职责和使命让他选择了坚强面对。

血清分装后,会与其它样本一起,由专人专车送往烟台的检测机构。由于目前烟台市各县市区检测数量较多,经常会出现排队的情况,登记、办理手续的过程非常“熬人”——来回路程加上等待时间,整个过程不能脱防护服,五六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不能上厕所,有时“失禁”也是无奈的选择。“我曾眼看着外县区送检人员当场晕倒在检测中心。”长时间高强度工作,精神和体力都处于透支状态,张国英不敢保证这样的事不会发生在“自己人”身上,只能尽量优化采样送检方案来减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看到蓬莱这群人,才知道战“疫”并未结束

运送样本

据他介绍,最密集的时候,样本送检后3天后才能出结果,如今送检24小时后即可出结果。而每次“排除阳性”,则是他们最有成就感的时刻,但这时他们往往早已投入到新一轮的忙碌中。

100天没休息没请假 ,含着泪也要出征

从1月24日开始,该中心检验科的成员们没有休息一天,也没人请假。从最初的“小批量检测”到最近的“大批量筛查”,防控措施和重点人群都在不断发生变化,而他们的工作却是从未耽搁,“24小时待命”已成为日常的坚持。“已经100多天了,战斗不知何时结束,我们科室的女同志都在咬牙坚持着!前一秒崩溃到大哭,后一秒也要收拾行装出发……”对于自己的队伍,张国英很是心疼。

看到蓬莱这群人,才知道战“疫”并未结束

结束工作后疲惫的她们

检验科科员王波,爱人在市人民医院工作同在检验一线,两人每周回家吃饭的次数屈指可数,每每听到女儿“妈妈,你怎么总是不回家”的哭诉,心中的酸涩忍不住翻涌;张晓娜,爱人在外地工作,每天拖着疲累的身子回到家后,还要辅导孩子,处理家庭琐事;有着过硬技术的“90后检验员”景芳卉,难活急活抢着干,忙到连看手机的时间都没有;徐畅,一位年轻的妈妈,经常忙到深夜回家,年幼的孩子早已睡着;梁景媛,新婚的第一个春节,只在爱人的河南老家住了一个晚上,就踏上返蓬抗“疫”的列车;高洁,2019年刚刚入职的大学生,从物资库到采样一线,哪里需要哪里搬,从未叫苦叫累……她们自己辛苦,更牵挂家人,因为一个人的风险,更是全家人的顾虑。

而谈到自己,从事检验工作18年的张国英则表示,能在疫情防控一线出力,是自己的职责所在。眼下,他不仅要统筹执行全市的检测筛查工作、兼职隔离点及接机人员的个人防护培训,还要兼顾科室日常工作,更要鼓舞团队的士气——“再坚持一下,现在各级各部门都在助力,相信我们会等到增援的,最困难的时期就要过去了!”

记者手记:

在没采访他们之前,记者和很多市民一样,认为“疫情防控”已经渐渐“淡出视野”,但接触他们后才知道,原来,战疫并未结束,而且火线上依然紧张。

疫情防控之下,人们把更多视线投向了一线医护人员,送给他们尊敬与荣光,因为他们确实值得。然而,在各地陆续“解锁”后,“外防输入”成为当务之急,最危险的地方已经转为疾控战场。大批量的检测筛查工作,考验着每位检测员的专业技术,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身心压力。对他们及时提供帮助、支援,是对他们的关爱,也是提高防控效能的举措;而对他们的认可与尊重,更是激励他们负重前行的动力之源。

疾病预防与控制,无形无声却无处不在。大家行动起来,为默默守护我们平安的疾控战队加油,助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