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中國教育的問題

支教已經有三年了,古語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三年的支教讓我對我們的學校教育有了更清楚的認識;以前只是從學生的角度看待問題,把問題想的很簡單,支教讓我有機會從老師的視角看待問題,這讓我認識到我們教育想要改真的太不容易。


1,我不得不教學生錯誤的東西。

《楓橋夜泊》的教案中有這樣一句話:……表達了作者在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情緒。我也查了一些資料,這些資料對這首詩的理解也大致如此。我教學生的時候也會和他們說:你們把這句話記住,考到這的時候,你們寫上這句話就能得分。但是作者寫這首詩真的是因為‘孤寂憂愁’嗎?《楓橋夜泊》中有這樣一句‘江楓漁火對愁眠’,江楓漁火代表了什麼?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生活狀態,具體一點說是那些生活在船上的打漁人家的平靜的生活,‘愁眠’當然指的是作者現在的生活狀態,那作者的生活狀態是好還是不好?當然是不好。既然作者的生活狀態是不好,那在詩句中的與愁眠相對的江楓漁火的生活狀態在那一刻的作者心裡是好還是不好,當然應該是好的。作者寫這首詩的背景是他好不容易過了公務員的筆試但是面試被刷了下來,聯繫這個背景我就能感受到作者寫這首詩的狀態:對於仕途官場感到厭倦,開始嚮往清靜簡單的生活。詩中還有關於這的證據嗎?有!接下來作者寫‘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為什麼寺廟的鐘聲能夠引起作者的注意?說白了還是因為作者厭倦了自己現在的生活。


我會把正確的答案告訴學生,但是我也會告訴學生考試時候寫一個錯誤的答案到試卷上。但是我也不會對學生說我的理解一定是正確的,我會提醒他們自己揣摩,揣摩作者寫這首詩時的心情這才是真正的讀詩。


讓一個讀小學的學生去理解張繼寫《楓橋夜泊》時的心情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希望他們長大以後能夠感受到。


2,我們的試卷總有可笑的題目可笑的答案


一次語文考試中有這樣一個題目,具體題目記不清楚了,大概意思是這麼寫的最秒之處在哪。答案給出了三點,如果你要求學生給出三點作答那出題人應該把最字去掉。


當然我學生考的成績還不錯,我接手那個班的時候,第一次模擬考試全班及格4人,70分以上2人,80分以上沒有。我教了他們一學期後班裡5人上80分,大部分學生及格。我私下會和他們說:你們學習不好老師要承擔很大責任,而不是因為你們笨,或者沒有能力學好。


3,我曾經給一個老師解釋為什麼拿了別人東西的小孩為什麼不願意承認自己是‘小偷’。


學校裡難免會遇到小偷小摸的學生,如果說他們是‘小偷’他們中大部分會變得非常激動。他們為什麼激動,因為他們心裡不接受自己是小偷。偷偷拿別人東西的人是不是小偷?成年人或許認為偷拿了別人的東西就一定是小偷了,但是在小孩子心裡偷拿別人東西和小偷之間是不劃等號的。大多數小孩在偷偷拿別人的東西的時候並沒有清楚的意識到這是偷竊行為,這個時候成年人在管教他的時候重點應該是讓他意識到這種行為屬於偷竊行為,而不是對他說你這麼做了就是小偷,因為對於這些人而言他們有可能是因為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屬於偷竊才做出了偷拿別人東西的事情,如果他們意識到了這種行為是偷竊可能就不那麼做了。


對於所有人而言概念和行為之間不是天生就劃等號的。我小時候多次被人說‘你怎麼那麼緊張’,但是等到我二十左右的時候我才完全明白別人口中的‘緊張’的涵義,明白這兩個字指的是哪一些行為。

我看過老師們考教師資格證時後有關心理部分的資料,如果真的能夠理解那些材料對於理解學生的心理還是有幫助的,但是我想大多數通過考試的人,也只是明白題目和答案之間的關係,而不是題目和現實之間的關係。


3,催促教育改革的都是局外人,局內人考慮更多的是自己的既得利益,這是我們教育想要改變的最大難點。

想一下如果你好不容易當上了正式考試,好不容易評上了職稱,好不容易有了比別的老師高的待遇,你希望教育制度發生大的改變嗎?所以大部分在職老師都是安於現狀,希望改變的是自己的福利待遇而不是現有的教育方式。或許還有那麼一小部分有想法的人但是他們會很快被排擠了出去。


似乎有人和我說過這樣一個觀點,我們的教育模式還停留在教文盲識字的階段,而不是培養服務於社會與國家的人才。話說的偏激了一點但是道理是這個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