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書(摘2)

刑生力,力生強,強生威,威生徳,徳生於刑,故曰:“王者國不蓄力,家不積事,國不蓄力,下用也。家不積事,上藏也”

刑罰能生實力,實力能生強大,強大就會=衍生威力,威力能生恩惠,恩惠由刑罰而來。所以說:王者國家不存實力,民眾不積糧食,國家不儲實力是為調動民眾力量,民眾不積糧食,是因為都存於官倉

國治:斷家王,斷官強,斷君弱

在家族中能決斷的事情能稱霸天下由官吏來決斷的國家就強大,由君主決斷的國家就弱、

國之數,務在墾草;用兵之道,務在壹賞

治國的方法:開墾土地。用兵之法,關鍵在於統一獎賞

民之性:飢而求食,勞而求軼,苦則索樂,辱則求榮,此民之情也,民之求利,失禮之法;求名,失性之常。故曰:名利之所湊,則民道之

人的天性是:餓了就要找吃的,累了就尋安逸,痛苦就尋找快樂,屈辱就追求榮耀,這是人之常情,人追求個人私利,就會違背禮制;追求名譽,就會喪失人性。所以說:“名和利之所在,民眾就會趨向它”

主操民和利之柄而能致功名者,數也。聖人審權以操柄,審數以使民,數者,臣主之數,而國之要也

君主掌握著給予民眾名和利的大權,而能使國家功名兼得的原因是統治方法,聖明的君主審慎運用權勢來操控權柄,審視統治方法而役使民眾,統治的方法是為君之術,也是治國的關鍵

談說之資在於口,處事之資在於意,勇士之姿在於氣,技藝之士資於手,商賈之士資於身,故天下一宅,而圜身資

聖人非能以世之所易勝其所難也,必以其所難勝其所易

聖明的人,不是能夠用世上容易得到的駕馭難以得到的,而是用難以得到的駕馭容易得到的

民之生:度而取長,稱而取重,權而索利

人之常情:用尺量的東西會選長的,用秤稱的東西會選重的,衡量個人得失選對自己有利的

聖人之為國也,觀俗立法則治;察國事本則宜,不觀時俗,不察國本,則其法立而民亂,事劇而功寡

聖明的君主治理國家,觀察風俗來確立法規就能把國家治理好;根據國情從事根本之業就能治理得當,不觀察當時的風俗,不考察國家的根本,那麼國家的法制定了民眾卻混亂了;政務繁忙而功績少

國刑不可惡,而爵祿不足務也,此亡國之兆也

國家的刑罰不令人懼怕,而爵祿不能吸引人去追求,這就是亡國之兆

聖人之為治也,刑人無國位,戮人無官任

聖人治國,受過刑的人在社會上沒地位,犯過罪的人沒有官做

民之生:不知則學,力盡而服,故神農教耕而王天下,師其知也;湯、武至強而徵諸侯,服其力也

人的本性:無知就要向人學習,力量用盡了就要服輸,所以神農教會人們從事農業生產而稱王天下,這是因為人們要學習他的智慧;商湯和周武王擁有強大的實力而征服諸侯,這是屈服於他的實力

聖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則後於時,修今則塞於勢

聖人不效法古人,也不遵循今人,效法古人會落後於時代,遵循今人會被社會形勢所阻礙

以刑治,則民威;民威則無奸;無奸,則民安其所樂。以義教,則民縱;民縱則亂;亂,則傷其所惡,吾所謂刑者,義之本也;而所謂義者,暴之道也,夫工民者,以其所惡,必終其所好;必敗其所惡

“刑”就是實施道義的根本;而世人所說的“義”就是暴亂的原因,治理民眾的人,用民眾所討厭的東西去治理最終民眾一定能得到他所喜的;用民眾喜歡的來治理,民眾一定會受害於他們所討厭的東西

制度時,則國俗可化,而民從制;治法明,則官無邪;國務壹,則民應用;事本摶,則民喜農而樂戰

國家的制度合於事宜,那麼國家的風俗就能改變,而民眾就服從制度,政策法度清明,那麼官吏就不會做邪惡的事,國家的政務就統一,那麼民眾就服從國家的調用,從事國家的根本之業集中力量,那麼民眾就喜歡農耕而願意打仗

夫聖人之治國也,能摶力,能殺力,制度察則民力摶,摶而不化則不行,行而無富則生亂,故治國者,其摶力也,以富國強兵也,其殺力也,以事亂勸民也

聖明的君主治國,能凝聚民眾的力量,也能消耗民力,制定制度時考慮周到,民眾力量就能集中,民眾力量集中卻不引導,民眾的力量就發揮不了,民眾為國家出力,卻不能使自己之父就會發生動亂,因此,治國,凝聚民力是為了使國家富裕軍隊強大;消耗民力,是為了消滅敵人,鼓勵民眾立功

治國者民貴壹,民壹則樸,樸則農,農則易勤,勤則富

治理國家貴在使民眾努力的目標一致,民眾專一就淳樸,淳樸就會務農,民眾務農就會變得勤勞,勤勞就會富裕

聖人之為國也,不法古,不修今,因世而為之治,度俗而為之法,故法不察民之情而立之,則不成;治宜於時而行之,則不幹,故聖王之治也,慎法、察務,歸心於壹而已矣

聖明的君主治國,不效法古代,不拘守現狀,根據社會發展的具體情況來制定相應政策,考察社會風俗來制定法令,假如法令不考察民眾的實際情況而設立,就不會成功;政策能適應當時的形勢來推行,就不會被牴觸,所以英明的君主治理國家,一定慎重立法,考察時勢,將精力集中在農耕和作戰上

古之明君,錯法而民無邪;舉世而才自練,行賞而兵強,此三者治之本也

明君之使其臣也,用必出其勞,賞必加其功,為國而能使其盡其力以競其功,則兵必強矣

古代的明君,建立法度,民眾就會沒有邪惡的行為;施行政事,人才自然就幹練;實行賞,軍隊就會強大

英明的君主,馭使臣民時,一定是因為他們的功勞而重用,獎賞一定是因為他們的功績,因論功行賞的原則,民眾就會爭著立功。治理國家能讓民眾爭著立功,那麼軍隊就會強大

同列相臣妾者,貧富之謂也;同實而相併兼者,強弱之謂也,有地而君或強或弱者,亂治之謂也

處同一地位的人,而被迫稱臣,是因為貧富的原因,相同的國家卻被嫌棄,是因為強弱的原因,擁有土地做君主的,而國家有強大有弱小的原因是政治的昏庸和政治的清明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