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飛】陳家祠:一座古建築,一部文化史

前 言

  陳家祠,嶺南建築藝術的集大成者。它凝結了文人的智慧和匠人的才華,還奔湧著中國傳統社會中最深厚的力量——對家族血脈的追尋與文明的傳承。


【溫飛】陳家祠:一座古建築,一部文化史

嶺南七絕——木雕、磚雕、石雕、陶塑、灰塑、彩繪和銅鐵鑄在陳家祠正門處展現得酣暢淋

  每每走到一些人煙稀少的小村落,如果聽說村子裡有一座祠堂,我就會肅然起敬。在中國文化的傳承中,祠堂一直是一種重要的存在——如同寺廟之於佛教的傳播,祠堂是一個家族尋根溯源、傳承祖訓、教導後輩的重要場所。在小說《白鹿原》裡,族長白嘉軒在祠堂立下“鄉約”後,每晚帶領全村族人共同誦讀,從此雞鳴狗盜之事頓然絕跡。

  我曾經問過老家的若干長輩,為什麼村裡沒有一個以我們家姓氏修建的祠堂?大家說,一是以前太窮,二是心不齊。這話很對。一個祠堂,對應一家姓氏,但祠堂的興建,必然是一個有著很強的凝聚力並富有財力的大家族才能幹得了的事。所以,即使是在窮鄉僻壤,但凡有一座祠堂,幾乎可以斷定,其中必有一段戮力同心、家業繁盛的故事。作為廣東省現存規模最大、裝飾最精美的古代建築,廣州陳家祠可以說是一個傳奇。


合族祠堂


  廣州陳家祠始建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是一座合族祠,也就是說,這並不是屬於某一陳姓人家的祠堂,而是所有廣東陳姓人共同的祠堂。為什麼會修建合族祠堂呢?

  情況是這樣的:清光緒年間,陳氏成為廣東最大的姓氏。為了體現陳姓的望族地位,方便宗族聯誼,很多陳姓人都產生了建造一座合族祠的想法。光緒十四年(1888年)四月,陳昌朝、陳宗詢、陳蘭彬、陳伯陶等48位廣東陳氏鄉紳名流聯名邀請全省72縣陳姓宗族,共商建祠事宜。其中,陳蘭彬是咸豐三年(1853年)進士,清政府第一任駐美公使。陳伯陶則是暨南大學創始人之一,1892年陳家祠蓋起一半時,他被皇帝欽點為探花的喜訊從京城傳回,人們更加相信祠堂風水之靈驗,建造祠堂的籌款活動由此倍加順利。


【溫飛】陳家祠:一座古建築,一部文化史

中進正廳的聚賢堂是陳氏族人聚集議事之處(攝/吳亞軒)

  陳家祠的修建資金由“題捐”方式籌集,即廣東各地的陳姓人士根據所出資金的數額,分配其祖先牌位在陳家祠龕堂中的位置。在陳家祠第三進的大廳裡,放置著11座巨大的木雕神龕,早期這裡曾供奉著一萬多個牌位,可見陳姓人對修建祠堂的熱情。

  不過,清政府自乾隆時期開始就對合族祠持打壓態度。朝廷認為祠堂應為有血緣關係的同鄉同宗族所設,合族祠卻通過“題捐”,跨越地域界限,把沒有血緣關係的同姓人聯為一家,同時也有可能把沒有參與“題捐”的血緣親屬排除在外,有違傳統禮制。實際上,清政府真正擔心的是合族祠會凝聚眾多發達興旺的家族,有“挾眾叛官”的危險,這是官府不願看見的。

  對此,陳家祠對外的名稱為“陳氏書院”,並且在選址方面也頗費巧思,緊鄰著張之洞親自選址籌辦的廣雅書院,給人一種“挨著書院,所以我也是書院”的錯覺。實際上,教書育人並不是陳氏書院的主要功能,它依舊是族人溯本尋根、祭祀祖先以及陳姓鄉里鄉親進廣州城辦事的一個落腳點。


文明血脈


  作為合族祠,大家齊心協力,從故紙堆中找出了一位東漢名士——太丘長陳寔(104—187年,潁川人)作為陳家祠中共同祭祀的先祖,但他和大多數陳姓人並沒有直接考證的血緣關係。此老以清高有德行而聞名於世,他最著名的事蹟便是教化“樑上君子”。


【溫飛】陳家祠:一座古建築,一部文化史

屋頂是陳家祠整棟建築中最絢爛的部分(攝/吳亞軒)

  一晚,一小偷溜入陳寔家,藏在屋樑上待機偷竊。陳寔知道樑上有人,卻並未喊人捉拿,而是把子孫們叫來訓示:“每個人都應該努力上進,勿走邪路。做壞事的人並不是生來就壞,只是平常不學好,慢慢養成了壞習慣,本來也可以是正人君子的卻變成了小人。”小偷感慚交併,下地叩頭請罪。陳寔勉勵他改惡向善,並贈送他絲絹布匹。


  這樣的追認不一定精準,但說明了一件事,中國人的血脈是連續不斷的。根據《毛詩註疏》(陳宛丘詁訓傳第十二)中記載的“陳者,胡公媯滿之所封也。其先虞舜之胄有虞遏父者,為周陶正。武王賴其器用,與其神明之後,故妻以元女。其子滿乃封於陳”,追溯到東漢的潁川陳寔,就能追溯到胡公媯滿(周武王將長女大姬嫁給舜帝之後的媯滿為妻,封於陳地),再追溯到胡公媯滿的父親虞遏父,進而追溯到虞舜。於是,陳氏族人便與整個中華文明的開創者血脈相連。中華民族能延續幾千年文明而不衰,其根源正在於每一個人對祖先根脈的追尋和傳承。


古建瑰寶


  陳家祠的籌建不僅得到了廣東72縣陳姓人的支持,還得到了不少陳氏華僑的資助。雄厚的財力讓建造者們得以不遺餘力地精雕細琢,其建築工藝之繁雜,建築設計之巧妙,文化底蘊之深厚讓人歎為觀止。

  陳家祠由19座硬山式單體建築組成,整個建築群坐北朝南,對稱嚴謹,建築方正。祠堂共三進,首進正廳是陳家祠的大門,中進正廳稱“聚賢堂”,即族人聚集議事的地方,後進正廳是擺放祖先牌位的龕堂,正是中國傳統建築中“前門、中堂、後寢”的格局。每一進包括正廳、東西廳以及東西齋房共五間房,各進之間由青雲巷和連廊相接,一進更比一進高,寓意平步青雲、步步高昇。


【溫飛】陳家祠:一座古建築,一部文化史

陳家祠正門(攝/溫飛)

  作為祠堂,建築佈局必須規矩肅穆,但雄厚的財力如何體現呢?嶺南匠人的高超技藝就有了用武之地。近距離觀賞陳家祠,會讓人覺得這不是建築,而是一件龐大的藝術品。建造者們恨不得把每一個表面都加以裝飾,嶺南七絕——木雕、磚雕、石雕、陶塑、灰塑、彩繪和銅鐵鑄在這個有限的空間裡得到了酣暢淋漓的展現,這些精美的藝術品所涉及的題材更是涵蓋了眾多經典歷史故事,如商末周初的“渭水訪賢”,春秋戰國的“攜琴訪友”,唐代的“太白退藩書”,南宋的“岳飛大破金兵”,明代的“榮歸故里”等。

  即便在極細微的地方,也蘊藏著極深厚的文化意蘊,如進門的木雕屏風,在一個並不起眼的地方雕刻一個香爐,香爐裡飄出的煙形成了一個“壽”字,五隻蝙蝠將其團團圍住,“五蝠(福)捧壽”的寓意一目瞭然。再如用竹子的形象雕出的兩個互為倒寫的“福”,再把“福”字拆開,又成為草書的“多”“壽”兩個字,畫外之意是“竹(祝)福到了”,多福多壽。

  陳家祠的屋頂是整棟建築最絢爛、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幾乎每一寸屋脊都被雕鏤了隆重的裝飾。在屋頂上做文章是嶺南建築的一大特色,因為這裡地處沿海,時常受到大風侵襲,高出屋面的山牆和屋脊不僅可以像徽派建築的馬頭牆一樣起到防火的作用,還能減弱大風對屋面的侵襲,同時屋脊上的灰塑和陶塑也有助於掩飾屋脊和瓦面的接縫,起到防水的作用。正脊上的脊飾分上下兩層,上層為陶飾,下層為灰飾,且都呈鏤空狀,一方面可減輕自重,另一方面也能減小對風的阻力。


【溫飛】陳家祠:一座古建築,一部文化史

陳家祠集中展現了嶺南匠人的高超技藝(攝/溫飛)

  脊飾所塑造的題材多是戲曲故事和花鳥瑞獸,活靈活現的人物形象密密麻麻,如果使用望遠鏡,甚至能看到他們臉上各自不同的生動表情。而五彩繽紛的瑞獸則為這座灰白色的建築增添了一份輕鬆愉悅、生龍活虎的氣息。除了獨角獅、鰲魚、梅花鹿等吉祥喜慶的動物,陳家祠裡最多的要數蝙蝠了。在很多人眼裡,蝙蝠是相當可怕的東西。但是在陳家祠,蝙蝠卻是呆萌可愛的。因為蝠與“福”諧音,人們就放任大大小小的蝙蝠佔領整個屋頂。

  在陳家祠建造的年代,西洋文化在廣州的影響已日漸深遠,匠人們還心思縝密地在這個傳統宗祠的細枝末節處留下了那個時代的印記。比如中西合璧的福娃天使,明明是中國娃娃的身形和臉蛋,卻長著一對天使的小翅膀。

  陳家祠的裝飾是中國文化與民間工藝的融合,每一處都有太多的內涵和寓意,但又都可以用相同的詞語來詮釋,那就是仁、義、禮、智、信的立身思想和國泰民安、家業興旺的美好祈願。如果說江南的拙政園是假山假水甲天下,是文人士大夫美學的代表,那麼陳家祠就是匠人工藝的真材實料甲天下,是嶺南民間藝術的集大成之作。


結 語


  這是一座了不起的建築,它展現了薪火相傳的文化故事和民俗工藝,凝聚著中國人對家族和民族的期盼與祝福。無數座遍佈全國的祠堂,無論是陳家祠、李家祠,還是張家祠、王家祠,都代表了中國人最深刻的力量和情感——家。


溫飛,自由撰稿人,地球旅客公眾號創辦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