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遜為何最後沒有好下場?因為晚年的孫權已不再是那個英主明君

《三國》後半段,蜀國變的強大,可是好景不長,蜀國的精兵強將就在一場戰爭中所剩無幾,這場戰爭就是夷陵之戰。在這場戰爭中,“初出茅廬”的書生陸遜一戰成名,他運籌帷幄,火燒蜀軍連營七百里,名揚天下。不過,似乎吳國的統帥命都不怎麼好。前有周瑜“既生瑜,何生亮”之遺憾,後有陸遜“狡兔死,走狗烹”之悲哀。

陸遜為何最後沒有好下場?因為晚年的孫權已不再是那個英主明君

人生於世,不能鋒芒盡露,總該有所收斂。俗話說的好,登高易跌重,陸遜於夷陵之戰中燒盡蜀軍,殺的劉備白帝託孤,鋒銳實在太勝。而此時三分天下的魏蜀吳三主,曹操去世,劉備去世,僅剩一位吳主孫權,孫權年事已高,已不再如昔日那般英明神武,陸遜雖大破蜀軍,解吳國之困,但同樣因此名震江東,功高蓋主,使得文武百官,無不讚服,比之昔日周公瑾猶有過之而無不及,這豈是吳帝所能容?陸遜如此盡露鋒芒,他不死,才是天下第一怪事!

沒有什麼事情是沒有原因的,曾幾何時,在眾人的心中,孫權也是那個敢做敢為,知人善任的一個英明郡主,曾經全力支持周瑜於赤壁大敗曹軍,曹操也曾經稱讚孫權道:生子當如孫仲謀。可是這個能夠彎弓親射虎的孫郎,為何逐漸的變了呢?其實,還是與他的位置有關,年齡有關。孫權性格的轉變,是封建王朝的郡主常見的現象,別說是孫權了,即使是漢武大帝,乾隆皇帝,在晚年的時候也做了不少糊塗的事情,而為了穩定自己的統治地位大肆的殺害有功之臣或者說是有能力的人的郡主,更是數不勝數,所以說,孫權的轉變,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常見的現象,而陸遜的悲哀,是千百年來那無數被殺害的賢臣良將的悲哀。

陸遜為何最後沒有好下場?因為晚年的孫權已不再是那個英主明君

孫權年幼“登基”,成為統領江東的一把手,但是自己卻沒有一點兒實權,父親孫堅、哥哥孫策都早死,在臨終之前,孫策囑託後事,外事聽周瑜,內政問張昭,其後還有吳國太后的垂簾聽政。等到孫權中年後,周瑜去世,張昭年老,吳國太衰老無力,但是因為幼時為了穩定江東局勢而對王室的賞賜忍讓此刻卻慢慢的出現了問題,甚至漸漸嚴重到危險孫權統治的地步。自古外患必然內憂,孫權中年時,天下三分之勢形成已久,蜀國居於蜀川,之前一家獨大的魏國也是在赤壁之戰後實力大減,戰戰停停,短期之內不會發生大戰,而吳國處於江東,具有長江天險,且江南經濟富足,物產充足,孫權又不像曹操、劉備,有一番平定天下的抱負與雄心,因此,此時的孫權就開始著手處理自己的國內局勢。

陸遜為何最後沒有好下場?因為晚年的孫權已不再是那個英主明君

在隋唐之前,科舉考察人才出現之前,中國盛行一種世家制度,特別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王公貴族更是大行其道,而這追根溯源,便是源於三國末年。在三國之勢還未形成之前,孫權繼位,因為要對抗諸家諸侯,孫權拉兵攏將,曾經大肆實行軍事世襲制度,並且將大量的土地封賜於這些將領。久而久之,江東大族的勢力越來越強大,世家形成,甚至有國中之國的趨勢出現。

陸遜為何最後沒有好下場?因為晚年的孫權已不再是那個英主明君

孫權是三國之中稱帝最晚的一個,在他晚年的時候,各家勢力瘋狂增長,大族勢力急劇膨脹,也是這個時候,孫權意識到以前的拉攏政策已經不再適合此時的國情,在外部戰爭暫且停息的時候,孫權便下決心開始清理整治世家貴族,他是一個君王,他要去控制自己的朝政,控制江東的大族,這一點,從對陸遜的態度上就能看得出來。公元244年,夷陵之戰之後不久,陸遜被孫權授予東吳丞相之位,但是這個時候的孫權已經不再是昔日的孫權,自然吳國的丞相也不會如昔日的丞相那般有權有勢,周瑜、魯肅都是江東舉足輕重的人物,基本上與主公同吃同住,而陸遜作為第三任丞相,無論是不是戰時,他都得留在武昌帶兵,而不能回朝參與朝政。陸遜一生忠誠,對於吳國之功,實不在昔日周瑜、魯肅之下,但是彼時已經迷失在帝王之位的孫權卻對他猜忌,忌憚,處處提防於他,自古忠臣不被重用之際,往往便是小人得志之時,陸遜貴為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卻不及朝中無功無用的碌碌小人。

陸遜為何最後沒有好下場?因為晚年的孫權已不再是那個英主明君

陸遜晚年處處遭受蜚語流言,咋他死後,孫權將荊州分為左右兩部,讓上將軍昌岱督守荊州右部,以諸葛格督守荊州的左部。而將原來鎮守武昌的陸遜之子陸抗調離武昌。論才能,陸抗之能不在其父陸遜之下,更是遠遠的勝過了諸葛恪,而一點,慧眼識人的孫權怎麼會不知道,只不過,此時的孫權他雖然識人卻不再會用人,也許,是不敢再用人。陸遜統領武昌軍隊年日已久,陸家在軍中威望極高,如果再讓陸抗統領軍隊,自然不利於孫權掌控吳國大勢。因此,即使知道諸葛恪不如陸抗,也要將陸抗調離武昌,這正是孫權的老謀深算。

陸遜為何最後沒有好下場?因為晚年的孫權已不再是那個英主明君

孫權晚年性格暴虐,儘管他的舉措有效的收回了王室的勢力,但是整個江東卻也因此變的朝野震盪,甚至,有民心向北的姿態出現。王公貴族人心惶惶,賢臣良將不敢再直言盡諫,可以說,吳國的衰敗是歷史的發展,但是孫權無疑起了很大的催化作用,可以說,沒有長江天險,吳國的滅亡會提早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