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科普

自臍環突出的疝稱為臍疝,腹中線上緊靠臍環上緣或下緣的白線裂隙脫出的的疝稱臍旁疝,通常也歸為臍疝。

臍疝在臨床上分為嬰幼兒臍疝和成人臍疝兩種,前者遠較後者多見。發病率可能與種族有關,在非洲人種中常見。白色人種的發病率在1.9-18.5%。嬰幼兒臍疝常發生在1歲以內,女孩多於男孩,早產兒及低體重兒的發病率較高。Bechwith-Wiedemann綜合徵、Down氏綜合症等患兒易發生。成人臍疝多見於40歲以上女性,尤以肥胖者多見,男女比例約為1∶3。

醫學科普 | 認識臍疝

一、病因和病理

臍位於腹部正中線偏下方的位置,相當於第3-4腰椎椎體之間高度。是胚胎體壁發育過程中於前腹壁中央遺留下的痕跡。胚胎第12周,腹壁在中央匯合形成臍環,為原腸與卵黃囊之間相連接的卵黃管的通道,也是臍動、靜脈和臍尿管通道,是腹膜融合最晚處。胎兒娩出後,臍帶被結紮,臍動、靜脈血栓化,由腹白線形成的臍環即自行閉鎖,局部形成緻密的臍筋膜。臍部的皮膚較薄,皮下無脂肪組織。皮膚、筋膜和腹膜直接相連,是腹壁天然的薄弱區域,在腹壓的作用下也成為腹外疝的好發部位之一。

醫學科普 | 認識臍疝

嬰幼兒臍疝多發在臍帶殘端脫落後數天或數週後出現。由於腹壁筋膜在臍帶血管穿出處未融合,臍部疤痕未完全關閉或太薄弱,且在嬰兒時期兩側腹直肌前後鞘在臍部未合攏,存在缺損,在嬰兒哭鬧或咳嗽時,腹部膨大,白線過度牽伸,使未閉合臍環更加增寬,腹腔內容物經臍環向外突出而形成的一種先天性疾病。

成人臍疝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確,除極少數是嬰幼兒臍疝的持續或復發外,通常都是後天性疾病,患病率佔所有成人腹壁疝的6%,其病因除臍環閉鎖不全或臍部結締組織薄弱外,在各種使腹腔內壓增高的因素,如妊娠、慢性咳嗽、腹水等作用下,腹壁過度牽拉,臍疤痕逐步膨出而形成。

二、臨床表現

嬰幼兒臍疝多屬易復性疝,臨床表現為臍部可見一圓形或半圓形腫物,安靜臥位時腫塊消失,做增加腹內壓力動作時(如哭鬧、咳嗽、站立等)腫塊增大而緊張,用手輕壓腫塊可使疝內容物縮小或消失,常可摸到未閉的臍環。腫塊通常位於臍環的右上方,因此處原為臍血管通過之處,組織較薄弱。疝囊頸一般不大,但由於臍僅由一些較薄的疤痕組織所組成,極少發生嵌頓或絞窄。有時,嬰幼兒臍疝的覆蓋組織可因外傷或感染而潰破。疝環直徑多為1cm左右,2~3cm者較為少見。多無明顯臨床症狀,個別可有局部膨脹不適感。

醫學科普 | 認識臍疝

成人臍疝多以臍旁疝為主,故疝塊常位於臍的上或下方,常呈半球形,柔軟,咳嗽時有衝擊感,巨大臍疝可向下懸垂,疝內容物早期多為大網膜,後期小腸或結腸隨之疝出。腫塊回納後可觸及臍部圓形疝環。與嬰幼兒臍疝不同,大多數病人由於牽扯而感上腹部隱痛等不適,有時還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由於疝環周圍組織堅韌而邊緣銳利,且疝內容物易與疝囊粘連,易發生嵌頓或絞窄。孕婦或肝硬化腹水者如伴發臍疝,有時候可出現外傷性或自發性穿破。

篇幅較長,後面將會講到對臍疝的治療,敬請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