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祖先來自中原,現在的客家菜,中原故土的你們認得多少?

短暫的旅行到了福建永定,這是著名的土樓之鄉,也是中國客家人聚集地之一。

客家人祖先來自中原,現在的客家菜,中原故土的你們認得多少?

客家人,就是古代的時候從中原遷徙到南方而來,因為是來自異鄉客居於此,故稱客家人

在中國歷史上,這種大規模遷徙是從歷史上有名的“五胡亂華”開始的,歷經唐的“安史之亂”,宋代的“靖康之難”,以及明末反清。

大抵凡是當時的北方民族南下入侵的時候,就會有大批的百姓從北方躲避戰亂移居來到,從語言到飲食習慣都極為陌生的南方。

客家人祖先來自中原,現在的客家菜,中原故土的你們認得多少?

拋去流離失所的苦難不說,這種南遷客觀上為南方帶來了北方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理念,使得南方得以從當時“蠻夷”慢慢向相對先進的文明靠攏。

客家人的先祖從北方帶來的美食和飲食習慣,也以一種很奇特但又很順其自然的方式融合和保留下來

客家人也用自己的方式,傳承了祖先帶來的很多中原習俗,比如祭灶神,吃湯圓,吃餃子,或者湯圓和餃子的代替食物。

而客家宴席中用的大碗、大缽,以及請客要“十大碗”、“六中六大”,雞頭魚頭要對準最尊貴的客人等等習俗,無一不衣缽於中原官宴或者中原士族的宴席文化

客家人祖先來自中原,現在的客家菜,中原故土的你們認得多少?

客家菜的烹飪方法,以煮、燉、釀、燜、熬技巧見長,講究“以湯提鮮”,“以鹽定味”,味道以“肥”“鹹”“香”著稱,頗有中原遺風。

不過,客家菜與如今中原故土的菜餚,經過上千年的演化早已經各自精彩。

以下這些著名的客家菜,中原故土的美食家和吃貨們,你們能認得幾個呢?

如果能全部叫出名字,我請一頓正宗客家菜大餐

客家人祖先來自中原,現在的客家菜,中原故土的你們認得多少?

像窩窩頭吧,可是它比窩窩頭好吃一百倍哦

客家人祖先來自中原,現在的客家菜,中原故土的你們認得多少?

看著眼熟,你知道中間的塞的是什麼,這道菜的名字又是什麼呢?

客家人祖先來自中原,現在的客家菜,中原故土的你們認得多少?

還是眼熟吧,細細看看中間

客家人祖先來自中原,現在的客家菜,中原故土的你們認得多少?

它是片狀的時候,大家很熟悉,這種形狀,中間還有餡,沒有見過吧

客家人祖先來自中原,現在的客家菜,中原故土的你們認得多少?

我長得像餃子,但絕對不是餃子(唉,真繞口)

客家人祖先來自中原,現在的客家菜,中原故土的你們認得多少?

是的,我是雞,可是我周邊白白的又是什麼鬼呢?

客家人祖先來自中原,現在的客家菜,中原故土的你們認得多少?

我長這樣都能猜出來,算你狠

客家人祖先來自中原,現在的客家菜,中原故土的你們認得多少?

這個大家應該就很熟悉了,叫不出名字就該打手心了

這道菜,相信絕大多數人不知道它是什麼。

客家人祖先來自中原,現在的客家菜,中原故土的你們認得多少?

這個道菜叫“芋子包”,據說就是由北方的湯圓衍生而來

南方很少地方能種植麥子,做湯圓的麵粉也就成了大問題。思鄉情切,客家人便找了尋替代品,芋子包就這麼誕生的。

它的皮是由芋子搗成泥後與當地的木薯粉做成類似麵糰的東西,它的材質和做法與湯圓可以說曲徑通幽。

客家人祖先來自中原,現在的客家菜,中原故土的你們認得多少?

它的餡的原料主要有牛肉、瘦豬肉、魷魚、筍、香菇、胡椒粉、魚汁等等,做法是先將肉類及魷魚切得粉碎,倒進鍋裡並加入適量豬油、魚汁、味精等一起煎炒,直到香氣撲鼻的時候,放冷水下去將它煮成糊狀。

客家人祖先來自中原,現在的客家菜,中原故土的你們認得多少?

由瘦肉、魷魚、筍、香菇等做成的香餡

雖然餡的內容與湯圓已經相去甚遠,但糊狀的形式還是有共通之處的。

把餡包在芋泥薯粉做成的皮裡,這點和湯圓差不多,只不過,芋子包做成造型非常獨特的鐘鼓狀,這和湯圓的小巧可人又大不相同了。

客家人祖先來自中原,現在的客家菜,中原故土的你們認得多少?

芋子包可放入水中煮,也可以隔水蒸。

待熟後拿出盛盤,淋入由豬油和香蔥做成的香油,(只能用豬油,而不能用植物油,客家人極愛吃豬油,可能是豬油的香味是植物油無法比擬的),再撒上

胡椒粉和蔥,美味無比的芋子包便可以享用了。

客家人祖先來自中原,現在的客家菜,中原故土的你們認得多少?

豬油、胡椒、魚露這些香濃重口的調料,在這裡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牛肉、豬肉、魷魚乾、筍這些味道異的食材,被完美的揉合在一起。

似乎客家人上千年來的對祖先傳承和與現實的融合,都濃縮在這個小小不起眼的芋子包裡了

那你又知道這道菜叫什麼嗎?別蒙,不許蒙哈

客家人祖先來自中原,現在的客家菜,中原故土的你們認得多少?

客家人祖先來自中原,現在的客家菜,中原故土的你們認得多少?

這是客家最負盛名的菜之一,叫“釀豆腐”。

其實對此榮譽,我之前一直不是特別能理解,因為客家菜比它好吃的似乎不少。

在吃到這個釀豆腐之前,我倒是在金庸的小說裡,看到黃蓉給洪七公做的菜中,有一道叫“二十四橋明月夜”,她用家傳“蘭花拂穴手”,把豆腐削成小球,放到火腿裡。

這個故事讓我很心駛神往的是她的刀功,換了我,最多能把火腿削成球,還是不小的球,塞到豆腐裡。

釀在客家話裡是動詞,是指“塞入”

釀豆腐的做法,就是把剁好肉餡(主要是五花肉和香菇)塞到挖好洞的豆腐裡,然後下油鍋小火煎至豆腐表面微金黃,肉餡香味飄出,再加入鹽、魚露、生粉和水,煮至豆腐全熟,撒上胡椒和蔥,便可起鍋。

把兩種食材完美地烹飪到一起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像釀豆腐這麼相親相愛的製作方法,倒是不常見。

釀豆腐有兩種釀法,一種塞到煎至七分熟的油豆腐裡,另外一種便是高難度的生豆腐。

而客家不只有釀豆腐,還有“釀茄子”“釀苦瓜”,號稱“客家釀三寶”,同樣是把餡塞到另外一個食材裡。

客家人祖先來自中原,現在的客家菜,中原故土的你們認得多少?

釀餡苦瓜

後來聽客家朋友介紹說釀豆腐和其他釀系列的食物,衍生於餃子,同樣是南方很少麵粉,南渡後的客家人,便把豆腐和茄子、苦瓜們當成了代替品。

客家人祖先來自中原,現在的客家菜,中原故土的你們認得多少?

釀餡茄子

而餃子原名“嬌耳”,據傳始於東漢名醫張仲景。張仲景是今河南南陽人,南陽便屬千年前的中原。

客家人祖先來自中原,現在的客家菜,中原故土的你們認得多少?

外形更接近餃子的釀雞蛋

我終於明白,釀豆腐盛名之下,不僅僅是因為它是能裹腹、能滿足口舌之慾的美味,更是客家人這個特殊的族群,用來連接祖先血脈和故土的方式。

是的,它是雞,但我敢打賭你不能準確叫出它是什麼雞

客家人祖先來自中原,現在的客家菜,中原故土的你們認得多少?

從新疆的大盆雞到昆明的汽鍋雞,從河南的道口燒雞到山東的德州扒雞,從東北的溝幫子燒雞到海南的文昌雞,從江蘇的叫花雞到四川的口水雞。

中國關於雞的作法枚不勝數,光是寫這些菜的名字,已經讓我口水要水淹鍵盤了。

而客家的鹽焗雞大概是為數不多,以能長期保存為目的而誕生的美味。

客家人祖先來自中原,現在的客家菜,中原故土的你們認得多少?

鹽焗雞

客家在長年的流離失所中,少不了忍飢挨餓,後來他們發現了鹽能能醃製菜乾,再後來他們開始用鹽醃製肉製品。

在短暫的停留中,他們往往會養些家禽,要離開的時候,客家人便用鹽來包住殺好的家禽,在路途上或者帶到下一個停留地,蒸熟便可食用。

客家人祖先來自中原,現在的客家菜,中原故土的你們認得多少?

由鹽來醃製的雞肉,並不是你想像的那樣又鹹又老,恰恰相反,鹽分讓水分迅速析出,雞皮變得更緊緻和富有彈性,口感鬆脆而有嚼勁。

鹽焗雞與其他名雞的做法相比,做法簡單很多,但又很好地還原了雞肉的鮮味。

客家人祖先來自中原,現在的客家菜,中原故土的你們認得多少?

在廣州體育中心有一家叫“雁南飛”的客家餐廳,每次我去吃,必點的一道菜就是鹽焗雞。

下飯可多吃幾大碗,配酒要喝幾杯,方是不負了這道天賜的美食

我長成這樣,你都能認出我?

客家人祖先來自中原,現在的客家菜,中原故土的你們認得多少?

鳳凰投胎(豬肚煲雞)

這是客家名菜豬肚煲雞,又叫“鳳凰投胎”

中國菜的名字哪怕貨不對板,但光看名字都很振奮人心,不像老外,什麼“黑椒汁牛排”就是死板板的黑椒汁澆牛排,一點想像力也沒有。

這道菜的名字據說跟乾隆皇帝有關,但是這個愛在古人書畫上亂塗亂畫,寫一萬多首詩沒有一首留傳,又愛到民間晃盪的皇帝老兒的故事很多,我們就當是真的來聽吧。

客家人很喜歡把一樣食材塞到另外一樣食材裡去,比如我們前面介紹過的釀系列。這在全中國的菜系裡是非常特別的。

客家人祖先來自中原,現在的客家菜,中原故土的你們認得多少?

看到這圖,你大概能理解為什麼叫“鳳凰投胎”了吧

豬肚煲雞的作法,就是把生雞塞到生豬肚裡,用牙籤或者別的什麼,紮好二頭,放到特配的湯料(黨參、小北芪、枸杞和胡椒粒)中煲熟。

客家人祖先來自中原,現在的客家菜,中原故土的你們認得多少?

胡椒一定要用胡椒粒

吃的時候,把豬肚切開,取出雞肉,砍成小塊之後,放回原煲湯料中,滾熱後就可以食用了。

這樣烹製的豬肚,爽口彈牙濃濃的藥材味和胡椒味的湯,更是為雞肉提了鮮,吃起來鮮嫩異常。

客家人祖先來自中原,現在的客家菜,中原故土的你們認得多少?

這道菜,相信你終於有機會叫得出名字了

客家人祖先來自中原,現在的客家菜,中原故土的你們認得多少?

梅乾扣肉

扣肉在全中國的品種繁多,比如梅菜扣肉,香芋扣肉,筍乾扣肉,冬菜扣肉等等。

客家人祖先來自中原,現在的客家菜,中原故土的你們認得多少?

香芋扣肉和筍乾扣肉

梅菜扣肉是獨具客家特色的一道菜

客家人的祖先長年顛簸流離,使得他們必須尋找一

種能夠方便攜帶和保存的食物,於是梅菜乾、筍乾、蘿蔔乾就孕育而生,包括後面會介紹的鹽焗雞。

客家人祖先來自中原,現在的客家菜,中原故土的你們認得多少?

客家人祖先來自中原,現在的客家菜,中原故土的你們認得多少?

梅菜的名字起由,源於明末的一個傳說,說是一個叫梅仙姑的仙女贈送給因戰亂快餓死的老百姓而來。

這是全世界的一個共性,但逢戰亂,對命運無法把控的老百姓,都更願意把自己命運交給虛無飄渺的神仙

梅菜乾由新鮮梅菜加鹽醃製而成的,當然,在客家遠不止梅菜乾一種,芥菜乾、冬菜乾等也都是很常見的。

梅菜扣肉的肉必須是五花肉,切成長約8釐米,寬4釐米,厚約0.5釐米的肉條,大火小炸後,放入碗中,覆上厚厚的梅菜乾,隔水蒸上1個小時以上。

客家人祖先來自中原,現在的客家菜,中原故土的你們認得多少?

最後把碗倒蓋在盤子上,五花肉便亭亭玉立在梅菜上,一道風味絕冠的梅菜扣肉便成了。

五花肉中的肥肉讓乾巴巴的梅菜乾滋潤起來,而菜乾又讓五花肉肥而不膩,這兩種風馬牛不相及的食材從內容到形式得到了統一。

像那些看起來極不相配,卻能走到最後的愛情

這就是我的客家菜之旅。

見識多廣的你認全了嗎?認全了記得來找我吃客家大餐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