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名将王晙,快如疾风的霍去病


大唐名将王晙,快如疾风的霍去病

大唐的官员文武兼备,王晙也是一样。由于王晙的非常出色表现,把桂州这样一个需要屯兵防守的穷山恶水,变成了安居乐业的鱼米之乡。等到要调任的时候,当地居民拦住不放。当官当到这种程度,王晙觉得算是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再无遗憾!

虽然王晙想在五十多岁的时候调回老家做官,可以颐养天年。但老天爷不这样想,认为王晙还没有施展自己的天赋。是啊,孙佺这样的窝囊废可以帅大军去打营州,而王晙这样的军事天才却在地方政务上浪费时光。看来武则天还是没有把所有的人才都发掘出来。

就这样五十多岁的王晙又升官了,成为鸿胪寺少卿兼朔方军副大总管。这时候王晙终于见到张仁愿筑的三座受降城。王晙用非常专业的眼光审视一番,对张仁愿是大加赞赏,觉得张仁愿此举一下子就扼住突厥的咽喉,使东西突厥处于彻底分崩离析的状态。由于受降城如尖刀一样插入漠南腹地,东西突厥再无统一的可能。但王晙也发现了张仁愿的一个小小的遗憾。

郭元振在凉州筑南北二城,拓地一千多里,然后在城内屯田,一举又解决了士兵的粮草问题。极大的缓解了国家的财政压力。王晙在桂州做都督的时候,解决了土匪盗贼后,也是筑城屯田,把桂州变成鱼米之乡。可能是张仁愿在朔方时间比较短,没有实行屯田制。王晙一到朔方,马上就发现了这个缺陷,开始带领着朔方军屯田。收到了很大的效果。并且王晙把安北大都护府也搬到受降城内,实现了军队的协调作战,这才是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

大唐名将王晙,快如疾风的霍去病


由于王晙的出色表现,又被升职。这一次变成了太仆寺少卿,陇右群牧使。而这时吐蕃的东侵,终于给王晙一次施展军事天才的机会。

李隆基相信的薛讷,所以让薛讷白衣摄帅,统领十二万大军对吐蕃作战。但也给了王晙一道旨意,让他带兵协助薛讷作战。给了王晙两千人马。

要是不会打仗的将军,二千人马能做什么,吐蕃的坌达延率领的可是十几万大军。但这两千人对王晙来说,已经是足使有余,甚至还有多出来的机动部队。

史书对王晙打仗经常会用到四个字“卷甲倍行”。对这就是王晙惯用手法,就是快。王晙把“唯快不破”用到极致。

当王晙接到命令后,薛讷的大军还在路上,距离吐蕃还有一段距离。但王晙就立刻率领他的两千人开始“卷甲倍行”。所有人一律轻装上阵。王晙的目标是哪里,吐蕃的主力的集结地,大来谷口。

当王晙的两千人如疾风般的就到了大来谷口不远的地方。吐蕃人还在翘首等待着薛讷,对偷偷埋伏在身后的这支球队一无所知。当所有的人都以为王晙只是埋伏,等着薛讷进攻后抄吐蕃人的后路。这样可以当奇兵来用。但王晙不这样想,他把这两千人当成主力来用。

大唐名将王晙,快如疾风的霍去病


吐蕃有十二万人,王晙只有两千,人数极为悬殊。但王晙有办法。他让七百人敢死队员身着吐蕃军队的军服做好准备,让五百士兵准备了几百面牛皮大鼓,偷偷的埋伏在离吐蕃军营五里地的地方,还有七百人身着大唐的军装做机动。然后静等天黑的到来。

吐蕃的士兵对此是一无所知,不知道在他的身边已经有一只猛虎在悄悄的盯着他们,只等最好的时机。

等到半夜时分,身着吐蕃军服的七百人悄悄的摸进了吐蕃军中,吐蕃军人还以为是同胞呢,没想到这些同胞开始在军营里杀人放火。只等吐蕃营中一乱,几百面大鼓开始发出震天动地的响声,就像有千军万马冲过来一般。并且负责机动的七百多人开始大声喊杀。吐蕃营中一时大乱。

身着吐蕃军服的七百人在吐蕃营中纵横冲杀,吐蕃人也分不清敌我,开始自己跟自己打,军队四散溃逃。仅此一役,王晙就斩杀吐蕃人无数。史书记载“贼众大惧,疑有伏兵,自相杀伤,死者万计”。

正在王晙杀的兴起的时候,薛讷的大军到了离大来谷口二十多里的武阶谷。吐蕃人虽然不知道王晙有多少人,但他们也知道,绝不能让这两支军队合兵一处,那将是他们的末日。

大唐名将王晙,快如疾风的霍去病


所以吐蕃人就把主力全部放在中间,把薛讷的部队和王晙的部队隔开几十里。这时候王晙的备用军起到了作用。这次王晙仍然是玩阴的。趁着夜色,七百多精骑兵无论是人还是马,嘴里都咬了一根棍,专业术语是“衔枚”,这根棍的作用就是无论人马都不会发出声音。

七百多人马在夜色的掩盖下像一把尖刀一样直接从吐蕃大军的中间穿过。吐蕃大军顿时大乱,其余的士兵趁势从后面杀出,横穿吐蕃的几十里大军,胜利和薛讷会师。薛讷一看王晙这么生猛,也是吃了一惊。自己好歹戍边二十年,打仗也就是日常生活,而王晙是当了几十年地方官出身,没想到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则如疾风暴雨。就是当年的霍去病也不过如此。

所以薛讷也不甘落后,命令大军全军压上。这时候吐蕃的军队已经被王晙冲的是七零八落。王晙和薛讷这样前后一夹击。就顶不住了,马上四散奔逃。

王晙本来就快,这样痛打落水狗的事更擅长。这两千多人连续作战。吐蕃刚一收拢阵型,马上王晙的人就到了,一阵猛打猛冲,吐蕃人又开始溃逃。一直追到洮水,把吐蕃的十几万大军全歼而还。

战后收获的战利品,光牛羊又120万头。别的不计其数。王晙和薛讷联手,这一次基本上是打掉了吐蕃的全部精锐。战后论功,王晙被加封为银青光禄大夫,赐爵清源县男,兼任原州(今宁夏固原)都督。不久,王晙又改任并州大都督府长史。这一战王晙是打出了威名,终于达到了张仁愿和薛讷的级别。

王晙是越打越厉害,但突厥的默啜可汗却走向了人生的尽头。公元716年(开元四年),突厥默啜可汗攻击拔曳固,大胜而归,结果在回程的时候,被拔曳固的骑兵袭杀。也算是大喜大悲了。默啜死后,东突厥群龙无首,再也没有和大唐对抗的本钱。再加上这一时期大唐名将如云。特别是疾风将军王晙镇守朔方。所以默啜的部下大多都投降唐朝。李隆基都把他们安排在河曲地区。

大唐名将王晙,快如疾风的霍去病


但是好景不长,毗伽可汗继位,突厥降户都逐渐萌生叛意。这个毗伽可汗是谁,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号召力。其实毗伽可汗还是大有来头的。毗伽是后东突厥创立者骨咄禄之子,咄禄在吉利可汗死后能统一后东突厥,足见他的才华。虽然默啜在咄禄死后称了可汗,但还是给毗伽封了个突厥左贤王的称号。但毗伽可汗完全无愧于左贤王这个称号,很得人心。所以公元716年,后突厥大汗默啜可汗死后。毗伽之弟右贤王阙特勤起兵杀默啜之子,于719年奉兄长默棘连即位,称毗伽可汗。

就是因为这个毗伽可汗很会用人,也很得人心。所以突厥的降户开始萌生反叛之心。王晙本来就对这些突厥降户不放心,觉得把他们聚在一起很容易出事。万一有什么异动,或者出一个营州都督赵文翙那样的极品,肯定会逼反突厥人的。

于是深谋远虑的王晙便上奏朝廷说:“突厥内部部落众多,默啜死了以后互相不服,所以才归降我大唐。并且这些人自由惯了,不服管束,经常打架斗殴,经常给边境带来祸乱。现在突厥有了新的可汗,他们这些人心思异动。弄不好还会和外面的人里应外合,来对付我们。这些降户在边境住的时间比较长,对我们的情况了如指掌。如果万一他们和外面的突厥人暗中勾连,袭击我们,就是孙武和吴起再生,也无法善后。

如今之计趁隆冬腊月,调集朔方大军,把他们围起来。然后告诉他们这边的粮食不够吃,把他们迁徙到河南和山东等地分散居住。他们在那里人生地不熟,远离熟悉的环境,很好教化。并且教化好了这些突厥人可以变成精兵锐卒,可以很好的为大唐的国防建设服务。

并且我看了很多边境地方看管突厥人的官员送来的边报,都是说突厥人安置的非常好,非常遵纪守法。非常大的可能,是这些官吏被突厥人收买了。说明这些突厥人准备反叛。

为今之计,现在有三种方案:第一,马上调集精兵强将,威逼利诱,给粮给钱,让突厥人内迁。不仅将来得到精兵锐卒,还可以杜绝内外合谋的祸患。第二,如果只是调集兵力,只是做个防范。这些地方胡汉相杂,所费人力物力非常大,有点得不偿失。第三,如果置之不理,他们必然会勾连结伙,最后酿成大祸。

这三条策略,请早做决定,如果黄河结冰,估计胡人会有动作,到那时如果平叛不及时,让他们汇聚在一起,一旦成了气候,再平叛就艰难了,难保不会出现第二个默啜。

王晙满心焦急的把奏折递上去了,等了很长一段时间没动静。玄宗皇帝李隆基压根就没把他的意见当回事。正在王晙焦急的等待的时候,果不其然,真被王晙猜中了,突厥降户果然反叛了。

大唐名将王晙,快如疾风的霍去病


不过这次玄宗皇帝反应还比较快。既然王晙已经料到突厥降户反了,那么王晙肯定有应对的办法。就封王晙为元帅,带并州的兵渡河去打他们。

王晙接到命令后,还是一如既往的快。从小路急行军,昼夜不停,甚至重盔甲一律扔掉。卷甲舍幕而趋之。所有的重装备一律舍去,部队快速小跑向前。因为王晙知道,平叛的时候,叛乱刚开始最好平,叛军好没成气候,很多人还没有下定决心,或者是被胁迫的,这时候只要给予残酷的打击,马上就四分五裂。所以这时候时间就是士兵的生命。

但天公偏偏不作美,夜里山中的风雪突然变大,以至于行军就出现了困难。王晙这时非常着急,没办法就对天发誓:“如果是我王晙对皇帝不忠,没办法快速平叛,老天爷你应该惩罚我就行了。士兵又有何罪,让他们如此艰辛的冻死在风雪之中。如果老天能看到我们为国为民的忠贞之心,请停风止雪,助我们平叛成功。”

现在我们都知道,这样的天人感应是不存在的。风雪是自然现象,与正义是否没有关系。但奇特的是,王晙刚发完誓,没想到风雪竟然真的停了。真是天降奇迹啊!

顿时王晙军心大振。但是叛军已经分成两路逃跑,王晙很快追上向东跑的一路。军队打的就是士气。王晙的部队昼夜不停的奔袭,按常理说应该算是疲兵。造反的降户经过足够的休息,应该算是以逸待劳。但追上叛军的大唐将士们却像下山的猛虎一样。而叛逃的突厥降户这时候却是待宰的羔羊。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压根就没有想到王晙有那么快,根本就没有心里准备。特别是风雪之夜。他们觉得不会有人追上来,没想到疾风将军王晙卷甲倍行,快如闪电。

这样的战斗是没有悬念的,王晙斩杀突厥叛兵一千五百人,生擒一千四百人。并且这一仗打的非常快,连叛军自己都仿佛在梦中。王晙又立了大功,更是缴获牛羊无数。李隆基非常高兴,王晙不但有先见之明,并且打击叛军也是快如闪电。所以王晙又升官了,被封为左散骑常侍、持节朔方道行军大总管。

大唐名将王晙,快如疾风的霍去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