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麵食”,相信最瞭解它的一定是陝西人,不服來辯!

陝西,想必大家都很瞭解,尤其“十三朝古都”西安,陝西不僅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它還擁有舌尖上的美味,尤為陝西的麵食是最出名的,對陝西人而言,面就是我們的最愛。

“三天不吃拉條子,身體就要打擺子”,“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老陝怒吼秦腔,吃一碗扯麵喜氣洋洋,沒有辣子嘟嘟囔囔。陝西人愛吃麵,這是出了名的。

關於“麵食”,相信最瞭解它的一定是陝西人,不服來辯!

陝西人的麵食文化由來已久,這與陝西關中生產小麥有關,陝西渭河流域是我國小麥原產地之一,早在文獻記載的周人始祖後穗教民稼檣的助耕農業時期,這裡先民種植的農作物中就有小麥。小麥營養豐盛,據《食物本草》記載:“小麥,味甘溫……主補虛。久食之,實人膚、體,厚腸胃,強力氣,養氣,補不足,助五臟……”再加之西安屬於溫帶季風性氣候,這些豐富的土地資源與水資源,給西安優質小麥的出產打下了基礎,這座城市以麥為食的飲食文化也就此開始。

關於“麵食”,相信最瞭解它的一定是陝西人,不服來辯!

渭河流域小麥基地

關於陝西面食文化起源大約在春秋戰國時期,因為製作麵食必須要把小麥加工為精粉,史料記載,春秋時代能工巧匠魯邦不僅發明了攻城用的雲梯和各種木製工具,還創造了磨面的石磨。1965年考古工作者在渭北櫟陽遺址出土了戰國時期的石磨,從而證明了陝西關中地區最遲就在戰國時期享用了用麵粉做的麵食類食品了!到後期唐代長安的飲食文化繁榮程度居全國之首,麵食文化亦然盛之,據史料載,唐代後宮皇后妃子們也會親自制作麵食,同時在唐明時期朝廷也都有享用“長壽麵”的講究。

關於“麵食”,相信最瞭解它的一定是陝西人,不服來辯!

時至今日,陝西人最麵食的品類最下功夫,且不說陝西有了名的禮饃、鍋盔、饊子、石子餅、單說這做面的手法如拉、削、撥、剔、撈、蒸、煎、烤、炒、燴、煨、炸、爛、貼、攤、拌、蘸、燒等就有多種多樣。有人粗略的統計了下陝西叫得上名字的麵條就有50餘種之多.biang(音)biang(音)面、岐山面、擺湯麵、蒜蘸面、宮廷罐罐面......數不勝數,雖說都是面,你給陝西人一袋面,能換你整個麵食世界!每一種面都做的與眾不同,都賦予了深厚的文化,就像陝西的歷史一樣。張口即來的肉夾饃,吃著Biángbiáng面,聽著秦腔,在陝西的任何一個僻靜的街巷,都會不經意地夢迴古都,並辨別出八水繞長安的深遠。這一刻,陝西味道是讓你慢慢坐著,去揉碎三千年的時光,然後慢慢咀嚼。

關於“麵食”,相信最瞭解它的一定是陝西人,不服來辯!

陝西面食

關於“麵食”,相信最瞭解它的一定是陝西人,不服來辯!

陝西面食種類

麵條是陝西人的影子,無處不在。無論是省城西安,還是窮鄉小鎮,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庶民尋常之家,婚喜喪悲,麵條不可缺。麵條是陝西人的命。在鄉下,最愜意的事、莫過於一天辛勞之後,端上一碗片片面,撒一撮生蔥花,澆上醋,把油潑辣子放美,然後蹲於門檻上,或趷蹴於院中,與家人邊吃邊聊。每當農閒之際,關中農村吃午飯或晚飯時,不分男女老幼,人人端一碗麵,或拿幾個饃,圍聚在村裡老槐樹下或碌碡旁,邊吃邊諞,天南地北,海闊天空,無所不談,陝西人稱之為“老碗會”。麵條是陝西人的根。近年隨著經濟大潮的衝擊,許多陝西青年人紛紛南下,奔往深圳、海南,當地人稱之為“孔雀東南飛”。這些咥面長大的小夥子們,當他們囊中百萬千萬之後,論及生活不足時,大多數人會異口同聲地說:“咥不上羊肉泡饃、油潑面,是最大的遺憾”。

關於“麵食”,相信最瞭解它的一定是陝西人,不服來辯!

富饒的三秦大地,傳承著豐富的飲食文化,陝西人喜好吃麵食不僅是一種習慣和喜好,更是一種悠久的地域文化!

吃麵來陝西,嘹咋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