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知道比較多少,孩子就能正確認知“量”嗎?

在生活中,我們通常將"數"和"量"放在一起使用,用"數量"來表示事物的多少。

但是,在數學裡,特別是對於數學啟蒙期的孩子來說,"數"和"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只知道比較多少,孩子就能正確認知“量”嗎?

許多的家長對於學齡前孩子“量概念”的啟蒙,比較狹隘。事實上,"量"不單能表示多少,還可以表示大小、高矮、長短、粗細、輕重等等。

那麼,在數學啟蒙階段,"量"到底是什麼?我們應該如何教孩子正確認知"量"呢?

只知道比較多少,孩子就能正確認知“量”嗎?

什麼是"量"

從本質上說,"量"表示的是事物的一種屬性,比如長短、高矮、粗細等,都屬於量的概念。

從屬性識別到差別比較,進一步產生"標準"和"單位",於是就有了"測量";測量出相對精確的數值後,就可以進行"量的計算"了,這就完成了"從差別到數值"的理解升級。

從屬性到差別,再到數值,這才是"一個量"所代表的完整含義。

只知道比較多少,孩子就能正確認知“量”嗎?

"屬性差別"的核心,是通過"比較"讓孩子理解"量的大小"。也是建立"量"認知的基礎。

所以,我們今天主要來談談孩子"從屬性到差別"這一步,我們該如何引導。在此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孩子對於"量"認知的發展過程。

"量"的認知發展階段

√ 3歲之前:量的意識開始萌芽。一般2歲左右的孩子,能對不同大小的物體做出反應。但不能掌握大小的相對意義。

√ 3-4歲:能區分大小和長短,能區分差別不明顯的一組物體中最大或者最小的物體。

√ 4-5歲:能區別薄厚、粗細、輕重等,同時有了一定的計量觀念,知道長度和麵積等是可以測量的。

√ 5-6歲:理解大小和長度的相對性質。會運用大小、長短、粗細、輕重等詞語來表述量。能理解物體在長度、面積、體積上的守恆現象。並且能夠理解測量工具和測量長度之間的關係。

只知道比較多少,孩子就能正確認知“量”嗎?

如何教孩子認知"量"

1、 通過遊戲引導

準備幾根細線、幾種大小不同的珠串,和孩子一起動手做一串漂亮的珠鏈,同時啟蒙孩子的長短、大小意識。

只知道比較多少,孩子就能正確認知“量”嗎?

比如:不同大小的珠子,讓孩子比一比珠子的大小;兩串珠鏈讓孩子比一比長短等等。通過這種遊戲不僅能引發孩子對事物屬性大小、長短的思考,還在某一種屬性中鍛鍊了他們找出差別的能力。

2、 利用身邊的事物

生活中的事物,每一個都可以用某一種"量"來進行定義和認識。比如說:小汽車的大小;水果的大小,重量;吃飯時盤子和碗的大小,多少;爸爸媽媽的身高等等。

只知道比較多少,孩子就能正確認知“量”嗎?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孩子"量"的啟蒙認知階段,我們需要注意選取物品比較突出的屬性,只比較單一的屬性,再從單一屬性到多種屬性。比如:兩根鉛筆,我們選擇顏色,粗細相同的,只比較長短。兩個盤子,選擇顏色形狀一樣的,只比較大小。

這樣,儘可能避免過多的干擾因素,孩子才能迅速抓住問題的關鍵,建立"量的概念"

3、 讓童謠來幫忙

很多童謠中都有量的概念和比較,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念一念,讀一讀,一起學習並發現其中"量"的概念。

只知道比較多少,孩子就能正確認知“量”嗎?

4、發掘繪本中"量"的元素

比如繪本《猜猜我有多愛你》,這個故事從小兔子的提問"猜猜我有多愛你"開始,大兔子和小兔子不斷用各種各樣的"量",來表示"愛"的程度。

只知道比較多少,孩子就能正確認知“量”嗎?

比如:"我的手舉得有多高,我就有多愛你。""我跳得多高,就有多愛你。"可以說,這簡直就是給"量"打造的一本繪本。

只知道比較多少,孩子就能正確認知“量”嗎?

不同的孩子在"量概念"的發展方面早晚快慢是不同的,如果能夠在適當的階段,給孩子有益的引導,就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認識高矮、大小、長短這些事物的屬性。

“量概念”的認知也是“數”學習的基礎,從量的屬性認知,進一步到測量、函數、以及量的推理,也是何老師一直提倡的“量”的學習正確路徑。

>>關注【何秋光學前數學】,點擊"瞭解更多",在家就能學的數學思維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