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知道比较多少,孩子就能正确认知“量”吗?

在生活中,我们通常将"数"和"量"放在一起使用,用"数量"来表示事物的多少。

但是,在数学里,特别是对于数学启蒙期的孩子来说,"数"和"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只知道比较多少,孩子就能正确认知“量”吗?

许多的家长对于学龄前孩子“量概念”的启蒙,比较狭隘。事实上,"量"不单能表示多少,还可以表示大小、高矮、长短、粗细、轻重等等。

那么,在数学启蒙阶段,"量"到底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教孩子正确认知"量"呢?

只知道比较多少,孩子就能正确认知“量”吗?

什么是"量"

从本质上说,"量"表示的是事物的一种属性,比如长短、高矮、粗细等,都属于量的概念。

从属性识别到差别比较,进一步产生"标准"和"单位",于是就有了"测量";测量出相对精确的数值后,就可以进行"量的计算"了,这就完成了"从差别到数值"的理解升级。

从属性到差别,再到数值,这才是"一个量"所代表的完整含义。

只知道比较多少,孩子就能正确认知“量”吗?

"属性差别"的核心,是通过"比较"让孩子理解"量的大小"。也是建立"量"认知的基础。

所以,我们今天主要来谈谈孩子"从属性到差别"这一步,我们该如何引导。在此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孩子对于"量"认知的发展过程。

"量"的认知发展阶段

√ 3岁之前:量的意识开始萌芽。一般2岁左右的孩子,能对不同大小的物体做出反应。但不能掌握大小的相对意义。

√ 3-4岁:能区分大小和长短,能区分差别不明显的一组物体中最大或者最小的物体。

√ 4-5岁:能区别薄厚、粗细、轻重等,同时有了一定的计量观念,知道长度和面积等是可以测量的。

√ 5-6岁:理解大小和长度的相对性质。会运用大小、长短、粗细、轻重等词语来表述量。能理解物体在长度、面积、体积上的守恒现象。并且能够理解测量工具和测量长度之间的关系。

只知道比较多少,孩子就能正确认知“量”吗?

如何教孩子认知"量"

1、 通过游戏引导

准备几根细线、几种大小不同的珠串,和孩子一起动手做一串漂亮的珠链,同时启蒙孩子的长短、大小意识。

只知道比较多少,孩子就能正确认知“量”吗?

比如:不同大小的珠子,让孩子比一比珠子的大小;两串珠链让孩子比一比长短等等。通过这种游戏不仅能引发孩子对事物属性大小、长短的思考,还在某一种属性中锻炼了他们找出差别的能力。

2、 利用身边的事物

生活中的事物,每一个都可以用某一种"量"来进行定义和认识。比如说:小汽车的大小;水果的大小,重量;吃饭时盘子和碗的大小,多少;爸爸妈妈的身高等等。

只知道比较多少,孩子就能正确认知“量”吗?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孩子"量"的启蒙认知阶段,我们需要注意选取物品比较突出的属性,只比较单一的属性,再从单一属性到多种属性。比如:两根铅笔,我们选择颜色,粗细相同的,只比较长短。两个盘子,选择颜色形状一样的,只比较大小。

这样,尽可能避免过多的干扰因素,孩子才能迅速抓住问题的关键,建立"量的概念"

3、 让童谣来帮忙

很多童谣中都有量的概念和比较,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念一念,读一读,一起学习并发现其中"量"的概念。

只知道比较多少,孩子就能正确认知“量”吗?

4、发掘绘本中"量"的元素

比如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这个故事从小兔子的提问"猜猜我有多爱你"开始,大兔子和小兔子不断用各种各样的"量",来表示"爱"的程度。

只知道比较多少,孩子就能正确认知“量”吗?

比如:"我的手举得有多高,我就有多爱你。""我跳得多高,就有多爱你。"可以说,这简直就是给"量"打造的一本绘本。

只知道比较多少,孩子就能正确认知“量”吗?

不同的孩子在"量概念"的发展方面早晚快慢是不同的,如果能够在适当的阶段,给孩子有益的引导,就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高矮、大小、长短这些事物的属性。

“量概念”的认知也是“数”学习的基础,从量的属性认知,进一步到测量、函数、以及量的推理,也是何老师一直提倡的“量”的学习正确路径。

>>关注【何秋光学前数学】,点击"了解更多",在家就能学的数学思维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