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麻煩別人?你可能是缺乏一種能力

你是不是不願意麻煩別人?如果不得已要經常麻煩別人會怎樣?在兩個多月的武漢封城中,人們就因為相互麻煩,改變了很多,很多人說過去不知道鄰居是誰,現在居然會封城的時候找到過去住大院的感覺。

在物業群中常常這樣的尋求“請問誰家有酒精可以勻一瓶,急用!”“因在家裡辦公需要6米以上長的網線,請問誰有?”,要不了多久,就有其他業主回答我有,快來拿。沒有鹽,麻煩鄰居借一點;沒有生活用品,麻煩鄰居借用一下;你幫我拿快遞,我幫你聯繫購物。

沒有想到,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不得已的小區封閉,卻因大家的相互幫忙,相互麻煩,加深了彼此之間的關係。

但是我們很多時候,似乎不太願意麻煩別人,我們從小被教育要獨立自主,自立自強,更願意依靠自己,那麼麻煩別人真的不好嗎?為什麼有時候麻煩別人還讓雙方的關係更密切了呢?

麻煩別人,就是尋求別人的幫助,是一種人際關係的互動,需求思考以下幾個方面:


怕麻煩別人?你可能是缺乏一種能力


一、是否適度?

在我們尋求幫助的時候,首先需要我們有能力對這種尋求幫助的事情做出是否適度的判斷。

所謂適度就是對於被求助方來說,這樣的幫助是否在其能力範圍之內,是否是舉手之勞,是否並不很困難,並不傷害到被求助方的巨大利益等,並且也是他所能承受的。這就需要對對方的意願做出客觀的判斷。

比如僅僅是一般的朋友,卻要求別人借鉅款、提供超出別人能力的幫助,或者要求對方做不喜歡的事情等等,這就是不適度的。

如何判斷尋求幫助是適度與不適度,就是一種能力,需要對雙方關係、文化角色、時間、事件、喜好,甚至價值觀等做出綜合判斷。


怕麻煩別人?你可能是缺乏一種能力


二、心理平衡

我們再來看一下向別人求助這個過程,我們什麼情況下不願意麻煩別人?我們不願意麻煩別人是因為我們比較獨立嗎?

我們在麻煩別人的時候,因為是在求助於別人,祈求得到,在心理上就有一種虧欠別人的感受,雖然得到了他人的幫助,但心理上卻付出了虧欠感,可能還失去一部分自尊,暴露自己的無力感。

對於幫助別人的人,雖然提供了幫助,付出了某些價值,但是心理上卻是獲得了成就感,有價值感。

我們在是否麻煩別人的選擇上,實際上是內心是計算了這當中的平衡關係的。當這種虧欠感大於實際獲得的幫助的價值時,我們實際上會更傾向選擇不麻煩別人,儘量自己來解決。

而被求助方,內心當中也是計算了的,當付出實際價值大於心理上獲得的被尊重、有價值感時,是不願意被別人麻煩的。

這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有些人向我們借錢,有時候會感到不爽,但看到有人身處困難,又願意積極捐錢。這是因為借錢時,如果借錢的人對你的態度並不十分友好,甚至還認為對你來說沒有什麼,那麼他就沒有虧欠感,所以他願意麻煩你。而你借了錢,但並沒有獲得心理上的尊重、價值感,所以你不願意借。

但如果面對受到災難的人群,你雖然付出更多,但是你知道他們是需要幫助,你捐錢之後獲得的是內心的成就感、價值感、正義感,意義感,所以你願意捐,哪怕並不知道對方是誰,是否知道是你的幫助。

這樣看來麻煩別人,還需要我們注意雙方心理上的平衡。如果你請求幫助,既適度又合乎情理,還能讓對方有獲得感、價值感時,這種情況下別人是不怕你來麻煩的。


怕麻煩別人?你可能是缺乏一種能力


三、富蘭克林效應

其實我們在麻煩別人時,還有另外的作用。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一書中記錄了這個故事:有一天富蘭克林在賓夕法尼亞的議院發表演講。而一位議員反對他的觀點,還發表了一篇措辭非常激烈的演講,批評了富蘭克林。而富蘭克林很想爭取這位議員的支持。

於是他打聽到這位議員的家裡正好有一套非常稀有的圖書。然後他十分恭敬地寫了一封信,向這個議員提出借書的請求。沒想到這個議員竟然同意了,一個星期後富蘭克林還書時鄭重地表達了對他的謝意。

這之後當他們再次見面時,富蘭克林是這樣描寫的:“他竟然主動跟我打招呼(以前從來沒有過),後來我們談話,他還表示,任何時候都願意為我效勞。”從此他們一直都終生保持著友誼。

富蘭克林從自己的這個經歷發現: 曾經幫過你一次忙的人會比那些你幫助過的人更願意再幫你一次忙。想取得一個人的支持,那就先找他幫個忙,麻煩對方一點小事,事情會出現意想不到的轉機。

此後人們就得出這樣的結論:讓別人喜歡你的最好方法不是去幫助他們,而是讓他們來幫助你。這就被稱為富蘭克林效應。


怕麻煩別人?你可能是缺乏一種能力


我們說好關係都是麻煩出來的,就是指的富蘭克林效應,因為幫助他人,體現了我們人性的善良,增加了自我的價值感。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就是說我們通過幫助別人,可以讓我們自己有一種愉悅感,增加我們對自我能力的認同,所以我們就會對給我們提供機會讓我們獲得這種感受的人心存感激,對對方也會產生有好感。

所以麻煩別人,實際上是還拉近了彼此間的關係,幫助對方增加對自己的好感,有利於雙方情感的加深。

這種因為幫助別人,付出價值來獲得的好感在經濟學上也有類似的研究。美國經濟學家就曾提出過一個宜家效應。為什麼很多人都願意去宜家購買產品,不怕麻煩地自己搬運和組裝,原因也和富蘭克林效應有類似之處,他指出“投入越多的勞動,就越容易高估物品本身的價值”,當我們自己親手裝配的傢俱,付出了勞動的時候,是不是感覺這個傢俱比起直接購買的好像特別好呢?也就是說,事物本身的價值沒有區別。區別就在於,我們對這件事情是付出和傾注心血的,自然就和沒有付出的就有了很大的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比如說我們對付出勞動和心血的花園、我們親自種植的花草、我們自己親手做的菜餚,我們親自參與的設計,是不是都有一種格外美好的感受呢?原因就是在於我們的付出。



我們有時候怕麻煩別人,其實是我們自己內心裡得到和付出不平衡,不願意虧欠太多,但是如果想到麻煩別人,其實是增加了對方的價值感,既增加了別人對你的好感,又加強了彼此的關係,是不是要好一些呢?

這樣看來麻煩別人還不僅僅是自我獨立那麼簡單,我們在做出是否需要麻煩別人的判斷時,其實就是一種社會人際交往能力的體現。這需要我們有能力去評估這種尋求幫助是否適度?是否能讓雙方獲得心理上的平衡?是否有助於彼此間的關係。


小區封閉期間人們的相互幫助,相互麻煩,其實就是一種能力範圍內的,適度的,符合當時條件下的互幫互助,這種情況下,人們的關係自然就越來越緊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