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中國人的詩心——陽關

在一個天氣晴朗的日子,從敦煌城出發,我前往陽關。


尋訪中國人的詩心——陽關


陽關,位於敦煌市西南70公里處的陽關鎮,因在玉門關以南,故名陽關。


尋訪中國人的詩心——陽關


陽關始建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西漢王朝為抗擊匈奴,經營西域,在河 西走廊設置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時建立了陽關和玉門關。從此,陽關作為通往西域的門戶,又是“絲綢之路” 南路的必經關隘,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


尋訪中國人的詩心——陽關


自西漢以來,各個王朝都把這裡作為軍事重地派兵把守。多少將士曾在這裡戍守征戰;多少商賈、僧侶、使臣、遊客 曾在這裡驗證過關;又有多少文人騷客面對陽關,感嘆萬千。


尋訪中國人的詩心——陽關


到達陽關時,已是殘陽如血的黃昏了。其實,真正的陽關已經不復存在。據史料記載,西漢時,南湖置龍勒縣,陽關為都尉治所。魏晉時在陽關置縣,唐代設壽昌縣。宋以後,來自白龍堆的流沙逼著人們東撤,陽關被無情的沙漠掩埋。後經考 古發現,這裡有上萬平方米的板築遺址,經挖掘,房基排列整齊而清晰,從整個佈局上看,這裡正處在南北烽火臺之間,初步 判斷這裡就是陽關故址,而人們現在看見的古董灘北面墩墩山頂上的烽火臺因地處高處,保存較為完整,有“陽關耳目”之稱 ,人們也就習慣地把它作為陽關的標誌了,昔日輝煌一時的關口,今日只是一堆並不顯眼的土墩,置身此情此景,在殘陽的映照下,頓覺淒涼。


尋訪中國人的詩心——陽關


站在陽關遺址,極目遠眺,四周風光盡收眼底:陽關西望,在陣陣微風裡,只見大漠蒼茫,孤煙直上,塞外野曠,分 外悲涼。北眺玉門關,雲山浩渺,長城逶迤,陽關玉門關,一南一北,遙相呼應,扼鎖著絲路咽喉,大有一卒當關、萬夫莫開 之勢。東邊是莽莽蒼蒼的沙丘戈壁,天地在極目之處融合在一起,蒼莽無垠。一座座起伏的沙丘,宛如波濤連綿的大海上一道 道波紋,不斷地湧向遠方。神秘的敦煌古城連同城外夢幻般的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掩映在一片朦朦煙沙之中。


尋訪中國人的詩心——陽關


陽關大道是陽關以西通向西域的一條古道。西出陽關可達鄯善、且末、于闐、莎車等西域諸國,並由此可通印度、中 亞、西亞、直至歐洲。自漢武帝開闢河西四郡以後,這條路上商隊絡繹,駝鈴叮咚,成為中西交流的大通道。那時,不論東來 還是西往,陽關都是絲綢之路南道的必經之地。商旅、使節、戍卒、僧侶、藝人在這裡查驗身份,交換牒文,辦理出關入關的 手續。各色人種,風雲際會。繁華勝景,輝煌無比,史籍稱這裡是“華戎所交一大都會”。陽關,是古代中國最早對外開放交 流的門戶之一。


尋訪中國人的詩心——陽關


漢唐以來,我國的瓷器、絲綢遠達西歐、北非,隨著叮鐺響的駝鈴西去東來,中國古老文明在駝背上走向世界,西域 諸國的棉花、西瓜、葡萄、大宛馬,以及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也傳入華夏。歷史已經證明,沒有這些中西文化交流融合, 沒有如此盛大輝煌的華夏文化,就沒有歐洲的崛起和世界的勃興。


尋訪中國人的詩心——陽關

著名佛經翻譯大師鳩摩羅什,就是從陽關大道進入中原,將佛教傳播於中華大地。而赴西天取經的唐玄奘從印度歸來 時,唐太宗李世民命令敦煌官員和百姓,到陽關去迎接這位歷經八十一難的高僧歸國。馬可•波羅進入陽關後,遊歷了整個中國在遊記中他記錄了一個歐洲人看到的東方神奇。


尋訪中國人的詩心——陽關


宋朝之後,隨著中國政治、經濟中心的南移,絲綢之路日漸衰落。陽關,這個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重鎮和關隘逐漸 消失了,陽關大道也被歷史的煙塵湮沒了。


尋訪中國人的詩心——陽關


轉眼間,夕陽西下了。當我離陽關漸漸遠去回身西望時,古陽關,也正從漸漸暗淡的天幕上悄悄地隱去,彷彿安詳地 進入了歷史的夢鄉。而天幕上慢慢隱去的古陽關的剪影,也成了我對她最難忘、最動人而且時時浮現眼前的記憶。


尋訪中國人的詩心——陽關


文/尚野

尋訪中國人的詩心——陽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