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了三遍还不会?”,了解“纠正型教育”,比“惩罚”更有效

本文为作者原创,欢迎个人转发!

我们家对门有一个家庭,孩子读高三了,妈妈全职陪读,每天晚上我都会听到妈妈在给孩子检查作业的时候”高分贝”咆哮:

“你去让邻居都听听,58-8=5?!”

“这个题目你都会做错!你有没有听课?”

“这么简单的题,你要粗心到什么地步才会写错?”

“你是榆木脑袋瓜吗?怎么教了三遍了都还不会?”

……

这真的就是他们家晚上的日常,我每次在窗台听到,都为孩子捏把汗,孩子是要怎么样的“强心脏”才能受得起这样的辱骂和斥责呢?

后来,我去了解了一下,才知道这家的父母都是农村出来的,好不容易买了房、有了户口、把孩子送进了城里高中,本来想说进个好的高中,也就算半条腿迈入了名校大学。

但是孩子原本在初中成绩还挺争气,没想到到了高中就跌得一塌糊涂。妈妈也辞职陪孩子,看着孩子对学习不上心的样子,每次都气不打一处来,特别是一看到孩子写错题,怒火就“一点就燃”,破口大骂,想说孩子怕了就会改,但是成效甚微。

于是,我给她介绍了“纠正型教育”,比起“惩罚”而言会有更好的效果。

那什么是纠正型教育呢?它又是怎么来让我们更好的引导孩子呢?

“教了三遍还不会?”,了解“纠正型教育”,比“惩罚”更有效

纠正型教育VS惩罚

从定义上来看,惩罚通常就是用打(体罚)骂(训教)的方式,利用家长的强势和权威来镇压孩子,这么做的目的往往都是通过“恐吓”来让孩子立即停止错误行为。

而纠正型教育更侧重温和平静的方式,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讲道理”,目的不仅仅是停下孩子的错误行为,同时还要让孩子懂得自己做错了什么、为什么错、怎么错的,最后还要启发孩子怎么做才是正确的行为。

对于父母而言,惩罚般的吼叫、打骂,不仅仅劳神费心,也消耗元气,有的时候还会“气”出病来,诱发心血管、头疼等疾病。

而且有的时候看着孩子委屈的样子,心里也过意不去,反而还内疚了起来。而且利用惩罚这一“猛药”,无法“根治”孩子的问题,家长和孩子都会陷入一种“犯错-责骂-犯错”的恶性循环中。

但是,如果利用纠正型教育,对于父母来说,心平气和地和孩子沟通交流,不仅省心也省事,而且能够引导孩子认识问题,纠正行为,孩子学会了举一反三,下次再遇到同样的问题也会触类旁通,提高自己遇事的自我调节能力。

“教了三遍还不会?”,了解“纠正型教育”,比“惩罚”更有效

而从对于孩子的教育效果来看,惩罚之后,孩子本身的问题或许得到了暂时的停止,但是由于孩子并不知道下次再犯错怎么改,所以依旧是“治标不治本”。

而且,过后孩子可能会出现抵触心理,和父母之间呈现一种敌对的状态,他们会认为父母不是站在自己一边的、总喜欢用强迫的方式来让自己屈服。

前一阵子网上还热传:一个三年级的学生因为在学校调皮,怕回家被父亲打,所以报了警希望警察能够帮忙。这就是惩罚型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心理负担:他们为了逃避惩罚,可能就会选择逃避父母,亲子关系可能会出现裂痕,关系更加僵化。

“教了三遍还不会?”,了解“纠正型教育”,比“惩罚”更有效

然而,纠正性教育重点在于用平等的方式来引导教育孩子,这么做的话孩子不仅仅能够懂得自己犯错了,还能规避下一次犯错、或者懂得即使犯错了要怎么及时止损弥补。

这样的教育方式更能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同时还让孩子感觉到安全感,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可以依靠、信任父母,所以下次遇到问题的时候会主动向父母请教。

所以说,纠正型教育是一种父母和孩子都双赢的结果。

纠正型教育的3大纠错方式

究竟纠正型教育是通过什么方法让孩子认识错误,纠正行为的呢?具体来说,可以分为3种方式。

自然结果方式

也就是孩子会通过不断的试错,自觉地发现错误,并且改正错误。这就好比我们玩拼图的时候,拿错了一块。

所以怎么都拼不进去,那自然地我们就会考虑换一块再试一次,直到试对为止。这种纠正教育,父母并没有过多的参与,全凭孩子的“悟性”和思考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能够主动意识到错误行为导致了不好的结果,为了结果更好他们就会自觉地修正行为。

“教了三遍还不会?”,了解“纠正型教育”,比“惩罚”更有效

例如,孩子总喜欢熬夜打游戏,但是第二天就起不来床,上课也迟到,错过班里的早晨集体活动,所以孩子为了参加班级的活动,就会主动早睡,这样才能第二天更早的起床出门。

台湾作家三毛就在《胆小鬼》中就写过自己童年偷钱的经历。她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里,每个孩子每个月有一块零花钱,但是孩子们都没有支配自由,这完全满足不了三毛的需要。

偶然一天,三毛在家里发现了一张红票子—— 在当时非常值钱的五块钱!三毛紧张又激动地把钱藏进了自己的裤兜里。

吃午饭的时候她母亲就发现钱丢了,于是自言自语道“奇怪了,我刚刚放这的五块钱怎么不见了”,三毛做贼心虚,担惊受怕。

所以后来趁大家都不在的时候偷偷又把钱放回了远处。三毛母亲这么做,不仅仅维护了孩子的自尊,也利用了心理战术,让三毛自己意识到了错误,为自己的行做出了改正,实在是高明。

“教了三遍还不会?”,了解“纠正型教育”,比“惩罚”更有效

2. 逻辑结果方式

这种方式侧重在于利用家长的平和干涉,让孩子意识到结果和行为之间的逻辑关系。

还是孩子因为熬夜而迟到的情况,如果孩子不能够自己发现问题,家长就可以提醒孩子他的熬夜行为和迟到、错过活动之间的因果关系,帮孩子建立逻辑链。当然,纠正型教育除了用说教的方式之外能够达到这个目的,还有其他的方法。

A. 重复练习、强化正确行为。家长可以让孩子不断地重复做正确的行为,给孩子培养一种规则意识,纠正他们的惯性行为。例如,孩子容易写错字,我们就可以挑出孩子经常写错的字,让他们反复抄写,加深印象。

“教了三遍还不会?”,了解“纠正型教育”,比“惩罚”更有效

B. 恢复原状。我们可以要求孩子还原错误的情景,从事情的第一环节开始,重新做起,打破原来的错误的逻辑链,重新建立新的逻辑链。

这么做的话,孩子能够更好的从错误中学习,下次再遇到同样或者类似的状况的时候就会懂得用正确的方法对待。

例如,孩子不喜欢收拾自己的玩具,总是扔得满地都是,家长就可以先把孩子的房间收拾了,让他们知道一个干净整洁的房间能够给人带来愉悦感和舒适感。

然后再在孩子玩耍完了之后,要求他们恢复原状。这样孩子能够用新的行为替代原本的错误行为,也能明白把房间弄乱是一件不可以被接受的事情。

C. 暂时失去特权。这是纠正型教育中相对来说最为严格地一种方式了,它侧重在于让孩子短暂的失去一种他们非常渴望的特权,这样往往是在重复练习和恢复原状的方式已经不太起效果之后才使用。

例如,孩子喜欢看电视,但是总是没有时间观念,到了饭点还是继续看,那么家长就可以“没收”孩子的看电视特权,取消孩子第二天的看电视机会,如果孩子表现的好的话,还可以恢复特权。这么做的话,孩子就能够了解到自己打破规则的逻辑后果,更加遵守规则。

“教了三遍还不会?”,了解“纠正型教育”,比“惩罚”更有效

3. 无关结果方式

这种方式相对与逻辑结果方式而言,行为和结果之间不存在逻辑关系,但是往往存在紧挨着的时间关系。

例如还是孩子看电视的问题,到了饭点不吃饭还要继续看电视,那么家长就可以自顾自的吃饭,然后让孩子看完电视却吃不到热饭,用残羹剩饭来提醒孩子不遵守规则的后果。

这样孩子下次就会到了饭点赶紧来吃饭。吃饭和看电视时两件独立的事情,不存在因果关系,但是把它们摆在一起,家长就可以的营造了一种孩子不喜欢的事实,以反推他们去纠正自己的行为。这种方式就考验家长对于孩子的观察与了解程度了,能够“不体罚也不责骂”,但也能调教孩子。

“教了三遍还不会?”,了解“纠正型教育”,比“惩罚”更有效

纠正型教育:家长以身作则

那么对于家长而言,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让纠正型教育发挥做大的教育效果呢?

首先, 家长要先保持心平气和。

纠正型教育主打用温和的方式来“讲道理”,通过语言沟通、设置不同结果方式等方法来教育孩子。

这就要求家长能够理性冷静的对待事情,和孩子建立信任的关系,和互相倾听的机会,而不是上来就劈头盖脸地责骂孩子,把孩子推到自己的对立面。

而且,愤怒往往就是做出错误行为的导火索,家长如果无法遏制怒火,简直就是在给孩子做出做错误的示范,更别提纠正孩子的错误了。

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不可以向孩子表达我们的感受,但一定要去掉“谴责”的成分,我们可以这么说:“我看到你们两个人大家,真的很生气,你们两个人都去沙发上坐着冷静,我也去房间里冷静。

等我们三个都冷静下来了再来处理这件事”。这么做的话,家长和孩子都处于一种公平、相互尊重理解的状态,能够更好地为后续的纠错教育打好情绪基础,孩子也更能够听得进去话。

“教了三遍还不会?”,了解“纠正型教育”,比“惩罚”更有效

其次,解释错误的行为。

这就就需要家长能够利用不同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了。如果想用语言沟通的方式来和孩子解释。

那么就要用简洁通俗的话来让孩子理解事情的因果关系,我们也可以让孩子复述,这样更能够更好地内化道理、牢记于心。

而如果我们想用更直接的方式来纠正孩子的行为,就可以考虑以上提到的三种结果方式,让他们懂得什么事不可以做。

“教了三遍还不会?”,了解“纠正型教育”,比“惩罚”更有效

最后,引导孩子做出正确行为。

Haim Ginott说过,“给孩子指明方向才能帮助孩子纠错”。我们不应该只是告诉孩子什么不可以做,更关键的是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才是对的。

这就是惩罚和纠正型教育之间最大的差别。例如,针对孩子打人的现象,我们不应该吼着让孩子停下,而是应该把孩子拉到一边,心平气和地告诉他,“宝宝,你不可以再打人,我也不会让你再打人。

因为这是不对的。你需要用语言的方式来表示你自己的情绪和想法,你不说的话,没有人能够理解你,你反而会更加憋得慌,问题也得不到解决。”这么做孩子不仅仅能够意识到错误,也能够知道错在哪里,还能够知道怎么做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犯错乃人之常情,但要让孩子懂得规则意识和为人处世的方法,关键就在于家长的正确教育。利用纠正型教育能够让孩子在更有爱、更平和的环境中,更好地认识错误,纠正错误,规避错误。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