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是不夠好”,源於被深藏的羞愧感

你曾經是否經常被拿來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過?

親戚朋友面前,父母是否總是“謙虛”地描述你,哪方面比不上你的堂姐或是表弟?甚至當我們成年,依然會被拿來比較和評論?

“我不夠好”這個信念,很多人都存在。在生活中也很容易覺察到,當領導交給你一項重要任務,你是否會先退縮,覺得自己無法出色完成?當別人讚美你的時候,你是否先忙著否認和推脫?

“我總是不夠好”,源於被深藏的羞愧感

這些感受的背後都藏著我們的羞愧,羞愧基本上是一種無力感,會深深覺得自己是錯的、不夠好的、或是無能的。

我們大多數人在照鏡子時,馬上就面對著自己的羞愧。羞愧帶來攻擊、批評、譴責、論斷的聲音,像是“你太老了、不夠漂亮、太嚴肅了、太肥了、太瘦了……”

不論那聲音在講什麼,我們照鏡子時對自己的第一印象,通常都是在批評。

在羞愧中,我們喪失了以放鬆和準確的方式來感受自己的能力,以至於迴歸於中心的內在感受被空虛感所取代。

我們與生命的鮮活能量失去了接觸,無法再相信自己,並喪失了感受和表達自我的能力。這股羞愧的暗流一直隱藏於我們的內在。

當內心有羞愧時,我們會擺盪在自己很棒和很糟的感覺之間。在生活中,當別人對我們有所認可、贊同、成功或接受時,我們會覺得自己很偉大;但當我們遭受失敗、拒絕、感受不到尊敬和欣賞時,又會覺得自己很糟糕。

我們的自我感靠外在環境的堆砌,相信如果得到渴望的認可、愛、尊敬、贊同、名聲、財富,或是期待已久的接納,日子一定會好過得多,羞愧感也會自動消失。但其實如果我們永無寧日地一直想努力證明自我的價值,沒有意識到還有別種生活方式,也沒有覺察到,即使試著讓自己好過一些的方法,其實都是緣木求魚。

“我總是不夠好”,源於被深藏的羞愧感

在記憶深處,我們的生命就像一直走在鋼索上,兩邊要保持平衡,既要求高效率、高成就和非成功不可,而另一邊則被羞愧和無能的感覺所淹沒。

我們讓自己專心致力於功課、工作和運動,但在心靈深處總是一直有種感覺,就是我“一定做不好”。

每個人都有自己覺得特別羞愧的事物,羞愧的程度也不同,但那都是羞愧。重點在於,我們到底是選擇療愈它,還是繼續設法避免它、掩飾它、否認它。

羞愧讓我們對自己和生命都抱持強烈的負面信念,認識我們羞愧的聲音,有意識的去覺知頭腦裡的話語,能夠幫助我們去看看哪些負面信念已根深蒂固:

你不能相信任何人。

我對別人沒有吸引力。

我很無趣。

我令別人受不了。

如果他們知道我是這樣的……他們就不可能會愛我了。

不論我做什麼,都會失敗。

不論我做什麼,一定要做到最好才行。

如果我敞開心胸,可能會被傷害。

我永遠不可能得到我想要的,因為我不值得。

我真是太需索無度了。

永遠不會有人瞭解我。

這些負面信念會自我應驗,它們在思維結構中如此根深蒂固,彷彿這些在生活中都是真的。


“我總是不夠好”,源於被深藏的羞愧感

我們無意識地傳送出這些負面信念,而人們也照此響應。如果相信自己是不可愛的,那就像隨身帶著一個標誌,上面寫著“拒絕我吧”。結果通常是,我們真的被拒絕了。我們沒有覺察到,是自己的羞愧在影響別人,我們相信自己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負面信念在周遭創造出一種不信任、崩垮和負面的氛圍。不斷傳續,年復一年,在每段關係中流轉。

要跨出療愈羞愧創傷的第一步,就是從瞭解、覺察和接受開始。

當認識並感受到自己的羞愧時,也會看見並感受到別人的羞愧,當懂得自己曾經走過的歷程時,就會用一種嶄新的途徑調整自己,這趟穿越羞愧之旅,可以為心靈帶來深度和悲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