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島晚報專版


秦皇島晚報專版
/
/
/


秦皇島晚報專版
/
/
/


秦皇島晚報專版
/
/
/


秦皇島晚報專版
/
/
/


秦皇島晚報專版
/
/
/


秦皇島晚報專版
/
/
/


秦皇島晚報專版
/
/
/


秦皇島晚報專版
/
/
/


秦皇島晚報專版
/
/
/


秦皇島晚報專版
/
/
/


秦皇島晚報專版
/
/
/

傳承人簡介:

劉建,筆名墨林,號一介寒儒,中國長城學學會會員、河北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秦皇島作家協會會員、山海關民間民間文學研究會秘書長、山海關政協特邀文史研究員、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長期致力於古城文化研究與傳承。2011年被評為秦皇島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015年被評為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並被報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肖顯寫匾:

肖顯,字文明,號海釣,人稱海釣先生,明山海衛人。從福建辭官歸故里,當時皇帝命總鎮在山海關東門樓上掛匾,以振國威。這位總鎮大人就登門拜請肖顯。肖顯見總鎮大人來意真誠,就答應下來。從此,肖顯每天在自家庭院裡揮舞著五尺多長的大扁擔練習臂力,每次都累得滿頭大汗。有一天,皇帝派欽差來看這匾寫完了沒有。肖顯遺憾地說:“我的臂力還沒有練就,也只有如此了”。說完就展紙揮毫,一揮而就。匾掛起來,肖顯一見,“天下第一關”的“下”字少了一點。總鎮驚呆了,肖顯從容地掏出手帕,沾飽了墨汁,揚手一擲,聽得“叭”得一聲,不偏不倚,準確的補上了一點。眾人一看,這“下”字渾然一體,總鎮大人一抹冷汗,朝肖顯一拜說:“神筆也”。

非遺傳承人劉建

寒儒一介話民俗

本報記者 李慶偉

天邊陰雲翻滾,北面的角山長城卻依稀可見,頭頂夏雨瀝瀝,清涼溼潤的空氣沁人心脾。5月底與山海關民俗專家、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劉建約好之後,午後記者走進了他的家、他的書齋,走進了他“俗臻化境當大雅”的世界。

躲進小屋成一統

一進劉建老師的家,首先聞到一股書香,看到一片“山野”,感到一種閒逸。客廳裡掛的字畫清雅樸拙,古董架上的瓦當磁器幽光暗藏,陽臺屋角的假山盆景,水繞山行,樹傍山生,禪機無限。

盆池拳石間,便有萬里山川之勢;老叟開言後,遙見年輕才俊之姿。

在劉建的書齋,他向記者展示他對山海關歷史文化、民風民俗的研究成果,講述了幾十年志於“俗事兒”的心路歷程:“在這幾十年裡,用自己的所學為古城人民做了一些事情,一是出於對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的厚愛,一個是把它作為對社會的一種回報,我是一個下崗工人,每日還要為家庭的溫飽奔走。在改革大潮下,很多人從政從商,而我三十多年一直耕耘鄉土文化的這塊土地,默默地不計報酬地無私奉獻著。現在已是花甲之年,卻雄心未泯,2010年12月,山海關政協委員會又聘我為政協文史研究員,當我接過大紅證書時,感到任務的沉重,因為我得到的不是榮譽是信任,將來的路更長我不辱使命,把歷史交付未來。我正準備寫兩本書,一本書是《山海關城鄉地名尋蹤》,另一本書是《山海關鄉土文化》,填補地方文化的空白。”

在這一方小天地內,聽一個老者講述他不慕名利,志願為家鄉的文化傳承獻身,雖清貧卻樂此不疲的心路,彷彿感受到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境界。

家鄉風物總關情

劉建為什麼會對關城的民俗文化如此感覺興趣,並篤定終生為之奮鬥?這其中當然是有原因的,就像詩人艾青所說的“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劉建,愛這片土地愛的深沉。

劉建的祖籍並不是山海關,是他的上輩幾次闖關東,最後落腳在關城。他父親是個文化人,父親的表叔倪俊聲是當時紅極一時的著名評戲小生,多次與評戲創始人成兆才搭班子在東北三省巡迴演出。他父親跟隨表叔江湖闖蕩,年輕時即對舞臺劇目爛熟於心,對社會上各色人物和世事的涉歷咀嚼,以及對道聽途說的口頭文學的兼收幷蓄,這些都成了日後劉建人生啟蒙和對民俗興趣培育的營養。

在父親的親授下,劉建很小就背誦了《三字經》《百家姓》等經典讀物以及一些戲曲唱詞和古詩古詞。稍後,又喜歡聽父親談古論今,講八面來風,特別是父親經歷的那些奇人奇事,聽來他更覺得津津有味。時間長了,肚子裡的貨多了,有時他也添油加醋給小夥伴們炫耀一番。民間文學源遠流長而不息,就在於這種口耳相傳的力量。山海關是個古城,有一定的文化底蘊,常年不斷南來北往的劇團在這裡落腳獻藝,高臺階茶館裡評書、快板書等曲藝時而火爆,茶餘飯後街頭巷尾的龍門陣繪聲繪色,在這種氛圍成長起來的劉建,與民俗之道結下不解之緣也就不足為奇了。

珠玉在懷心固窮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在回也!”劉建自號一介寒儒,已表明自己心向對賢,君子固窮的志向。

在多年蒐集、傳承、整理文化民俗的同時,劉建還喜歡上了收藏,在秦皇島的收藏界,他非大名鼎鼎,卻也小有名氣。無論年資,還是藏品,都高於常人。然而,仔細瞭解他視為珍貴的東西,都和關城的歷史和民俗有關。劉建是個有心人,他的眼光不獨在那些光瓶麗器,更多的是在斑雜之中去獵取那些與古城有關的東西。有些東西,在別人看來也許分文不值,在他那裡卻成了珍品;有些東西,雖然價格很高,只要於對古城研究有益,他不惜重金。正是這種“有心”,使他的藏品日漸豐富,日顯價值。

他收藏了大量關於山海關歷史進程的實物照片、書刊、文字材料、錢幣,為研究山海關的歷史延革找到了實物,但他認為歷史和文物不屬於個人,應該放在需要的地方,應展示給古城人民,讓人民知道山海關的過去。2005年他將一張收藏的民國36年的《山海關公報》無償的捐獻給山海關區檔案館,填補了史志日偽時期的報紙實物的空白,當時各大相關媒體相繼報道了此事。2007年在首個紀念世界文化遺產日的活動中,他將漢代陶罐、明代陶瓶和新時器時代石斧等7件文物無償的捐獻給山海關文物局,充實了古城的文物收藏,現在正在長城博物館展出。

所以,劉建的收藏有別於一般人眼中的收藏,他的收藏不為金錢財富,為的是讓關於古城的歷代實物走出個人的天地,融入古城文化建設的大潮中,為的是自己一生不變的初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