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太郎:將來有出息的孩子不會多,何必讓他們的童年那麼苦

五味太郎:將來有出息的孩子不會多,何必讓他們的童年那麼苦

父母的寬鬆給了他一個快樂的童年

1945年,五味太郎出生在日本東京,而也正是在那一年,日本在二戰中戰敗了。

戰爭是殘酷的,日本作為侵略國,在給受侵略國家的人民帶來沉重苦難的同時,給自己的人民也帶來了深重的創傷,可以說,在戰後那個階段的日本,幾乎每一個家長都會帶著一種深切的焦慮,對未來的焦慮,對孩子的焦慮,家長們都會帶著一種恨鐵不成鋼的心情去教育孩子,希望孩子能快一點成長,再快一點成長。

那個年代日本的父母就和現在北京、上海的“雞血”家長一樣,普遍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

所幸,五味太郎的父母並不是那樣的。他的父母給了他更多的自由,也正是因為在這樣寬鬆環境下長大,大概才養成了他風趣、富有童心,又有個性與想象的風格。

可以說,這大概就是他一生當中最重要的靈感來源和最大的財富。

從工業設計師到高產繪本畫家

五味太郎大學學了工業設計,畢業於桑澤設計研究所,畢業後曾從事過工業設計、印刷美術圖案設計,因為原本就對文字創作和畫畫都很感興趣,想過如果能把兩者結合起來就好了。然後在快30歲的時候他遇到了繪本,就開始以這種形式來進行創作。

他可以說是一個很高產的畫家,因為生活當中一切的小事都能成為他的創作靈感來源,他創作主題彷彿都是某一天突然冒出來的。或者說一天到晚,他日常生活中都的每一刻都在創作繪本。當然,並不是說一直在具體地去畫什麼。但就像是喝水的時候他會想著如果把喝水的場景畫出來會怎麼樣,和朋友聊天的時候,也會想把聊天的這個場景畫出來會是什麼樣。

他說,這可能跟自己從小的性格有關係。即使是發生了一些不好的麻煩事,自己也會想這是不是能作為創作素材,這就像劇本里寫的一樣啊,覺得日常生活和創作之間是沒有界限的。這並不是說日常生活中總能產生創作主題,但會給自己一些靈感或想法,從中誕生出繪本。這種感覺就像是水中突然“噗通”一聲冒出一個水泡。所以被問到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靈感或想法時,他也無法給出答案。

“繪本為什麼一定要與孩子的教育相關聯?”

和很多繪本作家不一樣的是,五味太郎特別不喜歡把自己的繪本和教育相關聯,在日本,繪本剛剛興起的時候,也有很多人把繪本的價值等同於實用性。即使是現在,不僅僅侷限於繪本,依然有人認為書就是要有實用性。

可五味太郎一直覺得,繪本就是讓孩子感受快樂的。他在一次講座時說道,所謂課外閱讀推薦圖書、作文競賽圖書等,都是出版社和相關的廣告代理商為了提高銷售業績而策劃出來的。

如今,童書出版市場很喜歡把繪本進行各種分類,有的是情感教育,有的是認知教育,他認為這些額外添加的東西反而容易矇蔽創作本初。“繪本是一種娛樂性的東西,快樂有不同層次。其實通過讀一篇悲傷的故事也是一種體驗,讀一段不幸的事情對我來說也是一個快樂的事情,很重要的是我們去感知。我本人不是從教育的出發點創作繪本。我對為什麼繪本要和教育關聯起來很不可思議,只是想單純地讓孩子快樂而已。”

甚至當一位媽媽在跟他說,希望自己的孩子讀更多繪本以後可以更有出息的時候,他直接反駁說這樣的想法是非常狹隘的,“因為以後有出息的孩子不會很多。其實我們生活的環境變化得非常快,對於將來變成什麼樣,我們都不知道。對孩子來說什麼能力最重要?自己感受生活、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最重要。家長應該教會孩子的,是無論在什麼環境下都能生存下去的勇氣和能力。對孩子來說,去感知變化的能力是最重要的。或許我這樣是有點自賣自誇,我是想通過繪本讓孩子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這樣反雞湯又直言不諱的繪本作家,可以說除了五味太郎以外就再也找不到第二個了。

他還專門寫了一本書,書名就叫做《孩子沒問題,大人有問題》,他在書裡說道,“現在的大人沒看多少書,卻逼著孩子一定要看很多書。這個就是有問題。”

兩個女兒中學輟學,他卻覺得無所謂

五味太郎隨性的性格也遺傳給了兩個女兒。

在同樣非常重視學歷的日本,他的兩個女兒都很有個性,大女兒讀到高一、二女兒初中讀到一半就退學了。

可他卻說“我認為是否上學問題不大,人生不是隻有上學一件事。”讀者見面會現場,當有媽媽問起為何同意讓女兒輟學時,五味太郎淡定地表示。他說,兩個女兒現在都樂觀地生活著,自己也成了五個孩子的外公。在女兒身上,幾乎看不到退學給她們帶來了什麼不好的影響。”

到目前為止代表繪本作品包括《小金魚逃走了》、《藏貓貓》、《小牛的春天》、《白骨小哥》、《黃色的……是蝴蝶!》等等,先後榮獲意大利博洛尼亞國際兒童書展插畫獎、日本產經兒童出版文化獎、日本路傍之石獎等等。

五味太郎:將來有出息的孩子不會多,何必讓他們的童年那麼苦

可以說不管是五味太郎的作品還是他的生活,都透著一種隨性或者說是透徹的童真,但他的很多驚人之語,也確實值得很多家長用心去反思。當我們做每一件事都要去思考是不是值得的時候,當我們給三四歲的孩子報一堆的興趣班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的時候,其實我們不妨慢下來,讓孩子真正能度過一個更快樂的童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