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间的友谊怎样诞生?《绿皮书》讲得很清楚

必须承认,这电影最初吸引我的是它的戏剧性:一个“保镖”陪同着黑人音乐家,在60年代的美国南部完成巡演。

男人间的友谊怎样诞生?《绿皮书》讲得很清楚

用脚指头都可以想到,在种族歧视的大本营这么玩,注定了处处是陷阱,遍地是敌人,危险程度不亚于唐僧西行取经,弗罗多销毁魔戒,绝对少不了刺激。

但改编自真人真事的《绿皮书》,没有拍成黑白搭档出生入死的惊悚片。电影的最大悬念或者说看点,也不在他们如何应付种族分子,而是这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怎么就交上了心。

意大利移民托尼绝对是个硬汉,他或许不像《教父》里的同族那样杀人不眨眼,但两颗拳头加一脑袋江湖经验,也足够摆平大多数麻烦。

男人间的友谊怎样诞生?《绿皮书》讲得很清楚

音乐家谢利博士天赋异禀,身份尊贵,就像许多伟大的艺术家,他崇尚自律和规矩,头脑中的世界就像黑白分明的钢琴键盘,没有妥协的余地。

这是两个完全不同次元的人,一黑一白一富一贫一上流一草根,一个教养有加一个粗鄙暴躁,在生活信条、感情交流、音乐品味、社会规范、使用暴力等三观问题上,更是毫无兼容。

让人不安的还有早早揭示的一幕:托尼小心翼翼拎着两个黑人用过的杯子甩进垃圾桶。

男人间的友谊怎样诞生?《绿皮书》讲得很清楚

但托尼毕竟是个尽心尽责的男人,既然接了活收了钱,就要把事情做好,哪怕对老板的肤色并不感冒。

心理学家说,当你主动维护一个人的时候,会开始喜欢他。这样的契机逐渐发力,一切变得不再是雇佣关系,不再是一份工作。

我们看着托尼为博士排除尴尬,化解骚扰,为他鞍前马后,拯救他于性命危难,也为他的日常如何更快活轻松一些而出谋划策。

博士也开始摘下发号施令的高冷面具,收起五讲四美的道德说教,向托尼讲起缺憾的人生经历,疲怠的感情故事,纠结的身份认同,以及如何用文字向爱人表达爱意。

这中间当然少不了三观的冲撞,小到“该不该吃垃圾食品和随地丢垃圾”的分歧,大到“你跟我到底谁更像黑人”的深刻探讨,但令人惊喜的后果是,心门徐徐开启,友情竟然可以越争越深,越吵越浓。

很难判断到底是从那一刻起,托尼的挺身而出不再是为了报酬或承诺或责任义务,而是听从内心那个从微弱慢慢变得强烈的声音:

这个人是我的朋友,所以我不允许你们这样对他!

相比之下,博士的心灵弧光似乎更有迹可循一点。电影里最打动我的不是雪夜赶路那一段,而是博士目睹托尼被餐厅老板侮辱,平静地说,我愿意上台演奏。

这个段落毫无煽情,却让我热泪盈眶。电影不厌其烦地强调了博士对原则看得多重,所以他坦然放低尊严的决定也如此石破天惊。

我们在一瞬间突然领悟:天啊,他肯做这样的牺牲,那是真的也把托尼当朋友了啊。

什么才算是朋友?为了他,你愿意改变自己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

所以后面发生的一切也可以预料,毕竟,当你的朋友在茫茫雪夜支撑不住,眼看来不及回家渡过一年最重要的夜晚,你要怎么做还有悬念吗?

以及,接受他的晚宴邀请,也是那么顺理成章了。每个拥有友情的人,在节日那天,当然也值得拥抱比孤独更好的东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