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思維層次低的人只能一輩子當屌絲,你怎麼看?

清和月的雲川


人類,從來都是分三六九等的,是指對人所擁有的物質、思想、職業等的層次高低進行區分。

那麼思維層次低的人有哪些特徵?

第一是愛抱怨的,這類人總愛在小事情花費精力去抱怨,但是這個世上本來就沒有所謂的感同身受,沒有人會為你的負面情緒買單,更不會願意跟一個消極的人打交道。

第二是遇事總逃避的,沒有信心也沒有勇氣去面對發生的事,習慣性地用懦弱的態度去對待,但是生而為人總是要面對生活這些難題,如果喪失瞭解決問題的能力,那一個人是難有真正的成長的。

第三是思想觀念落後的,總是保守的思想會阻礙人的正常發展,就好比被控制了思想上的自由,阻礙人的創新性和自由發展,你的觀念決定你的行為,一個人要有正確的是非觀,要摒棄落後的觀念,有前衛的思想,才能在這個社會上更好的生存。

你的思維層次,決定了你走多遠!但是不得不承認有些人就是願意當個快樂的屌絲,管他人說去吧!


雙霜記錄站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這句話,我非常贊同。

有人說,思維層次的高度,決定了你人生達到的高度。這個是很有道理的。

鍾南山、李蘭娟,抗疫英雄醫生李文亮、護師張靜靜等,在國家和人民遭遇大難的危急時刻,心存大愛,以捨我其誰的勇氣和擔當,挺身而出、出生入死,以自己的生命守護人民的安寧,讓人民敬仰和懷念。

比爾蓋茨、任正非、馬雲、李彥宏等社會精英,高瞻遠矚,放眼全球,想常人不曾想、不敢想的事情,十年磨一劍,終成大業,為人類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很多平凡的人,他們思維領先,緊跟潮流,善於學習,不懈努力,也過上了自己想要的、體面的生活。有的發現了《今日頭條》的“奧妙”,持之以恆,成了大V。有的注重發現抓住商機,賺的盆滿缽滿。有的在本質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任勞任怨,深受領導和同事喜愛。

然而,有的人不學無術、目光短淺、好吃懶做、自暴自棄,終被社會淘汰。

有的人自私自利、心胸狹隘、斤斤計較,和家人、朋友、同事關係緊張,被人討厭。

有的人心術不正、挑撥離間、搬弄是非,搞得單位烏煙瘴氣,家庭矛盾突出、親戚朋友相互猜疑,讓人氣憤。

更有甚者,貪汙腐敗、偷盜搶劫、坑蒙拐騙、投機鑽營、背叛國家,成為歷史的罪人。

兩相比較,答案不言而喻。


昆明小蘋果


不少人常說,“態度決定命運”。問題是,態度一定能決定人的命運嗎?我們憑常識就可以判斷,決定人類命運的因素有很多,態度只是其中一個。可以說,態度是決定一個人命運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從這個意義上可以推斷,那種鼓吹“態度決定一切”的論調都是無稽之談。

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一個人的命運由“天命”和“人事”兩種要素決定。我們是普通人,無法決定老天爺的事情,只能談談“人事”,這與俗話說的“盡人事,聽天命”是一致的。這裡所說的“人事”,不是指人力資源管理,是指“人力所能及的事”。那麼,什麼是“人事”中最重要的因素呢?我認為是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和人的需要一樣,人的思維方式也是分層次的。

需要層次理論的基本特徵是將人的需要理解為一個複雜的、等級化的系統。馬斯洛將人的需要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五種自低向高的需要層次。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按照從第一層次到第五層次的順序排列。只有當較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後,才可能引發較高層次的需要。

受需要層次理論的啟發,我認為,人的思維方式也是一個複雜的、等級化的系統。我試圖將人的思維方式分成六個層次,不同的思維方式的關注的問題是不同的。這六個思維層次從低到高分別是環境思維、行動思維、能力思維、目標思維、哲學思維和宗教思維。為了更清晰地表達我的想法,我現列出如下表格:

1. 第一層次:環境思維,“誰讓我不爽?”

人的思維的第一層次是“環境思維”,也是最常見的思維方式。不順心的時候,人們會本能地反應:“誰讓我不爽?”結果,人們很容易從外部找到原因:比如老公不上進,孩子不努力,公司平臺不行,領導水平太差,辦公室政治,世風日下,貪官太多,市場大環境不好,天氣糟糕,網絡暴民,……等等不一而足。

比如,工作不順利,是因為領導愚蠢;自己沒有得到提拔,是因為單位的辦公室政治太複雜;工資低,是因為公司平臺不行;房價太高,是因為政府調控不力,……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擁有“環境思維”的人就會從改變環境的角度去思考解決方案:

比如,這家公司不好,不給我晉升機會,那我就跳槽;男朋友對我越來越差,那就不要這個渣男,再換一個;深圳房價太高,買不起,那我換個城市去打工;……

擁有“環境思維”的人遇到問題時,首先把問題歸結於外部環境或者其他人。他感覺自己“懷才不遇”,渾身是“滿滿的負能量”,甚至像個“怨婦”不停地抱怨。

其實,不是他們天生就抱怨,而是他們的思維還停留在環境層面。在他們眼裡,除了看到環境因素以外,看不到其他的影響因素。

2. 第二層次:行動思維,“我還不夠努力!”

人的思維的第二層次是“行動思維”。這種人遇到問題的時候,首先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他們的本能反應往往是:“我還不夠努力。”一切問題都是自己的原因,因為自己還不夠努力。他們會對自己說:你無法改變環境,你只能改變自己。自己都不改變,環境怎麼會改變呢?自己都不行動,誰都不會可憐你!

比如,收入太低?是因為我還不夠努力;拿不到訂單?是因為我還不夠努力;買不起房子?是因為我還不夠努力;創業失敗?是因為我還不夠努力……

與“環境思維”相比,“行動思維”是一種升級和進步。擁有“行動思維”的人看起來非常樂觀,充滿正能量,他們從對環境妥協。他們相信皇天不負有心人:只有我持續努力,一定會獲得成功!

要解決問題,他們就會從“行動層面”去尋找解決辦法,看看是不是還有沒有什麼事情可以自己去做的?

比如,公司一年多沒有漲工資了,那從今天開始多加班1小時;女朋友對自己變得冷淡了,要多發微信,多打電話去關心她;創業公司業績變差了,那我少睡覺,把業績搞上去……

你會不會覺得哪裡有點不對勁?是不是有一種喝心靈雞湯上癮、讀成功學中毒的感覺?

我們不禁要問:是不是努力了,所有問題都能解決了?是不是越努力的人,獲得的成就會越大?

答案很簡單:努力是成功的一個必要條件,但遠遠不是充分條件。

3. 第三層次:能力思維,“方法總比問題多!”

人的思維的第三層次是“能力思維”。這種人遇到問題的時候,他們往往相信:“方法總比問題多!”當他們看到問題的時候,首先會把問題歸因於“因為我的能力不足”而產生的。所謂能力,就是能夠用更簡單、高效的方法和手段去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如,和老婆關係不好,一定是我的溝通能力有問題,我要去學習改善親密關係的溝通技巧,閱讀《幸福的婚姻》《關鍵對話》……以前我是業務員,現在剛剛晉升為部門經理,團隊業績下滑,一定是我的管理能力不行,我得去報個MBA……

擁有“能力思維”的人大都有非常強的學習能力和應用能力,能夠把學到的知識,轉化為可以操作的方法,從而解決遇到的問題。他們知道,任何問題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定有人曾經歷遇到過,甚至已經有了更好的解決辦法,只是我不知道。我不應該去重新發明輪子,我應該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通過學習,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果一個人既有“能力思維”中的方法套路,又有“行動思維”的勤奮努力,一般就做到公司的中高層管理者了。普通的問題已經難不倒你了,你總能夠找到辦法解決它們。

還有什麼問題是你的“能力”解決不了的呢?那就是你解決了錯誤的問題。用公共政策的語言來說,這叫“第三類錯誤”,即“用正確的方法解決錯誤的問題”。

另外,擁有“能力思維”的人很可能會鬍子眉毛一把抓,遇到什麼問題解決什麼問題,就像沒有經驗的人包餃子,餡多了就多加點面,面多了再多加點餡。看似有不少辦法,但問題可能越來越多,永遠看不到頭。

這就需要有第四種思維方式:“目標思維”。

4. 第四層次:“目標思維”,“什麼才是更重要的?”

人的思維的第四層次是“目標思維”。這種人遇到問題的時候,他們往往會先問一個問題:“什麼才是更重要的?”也就是說,解決問題必須要按照優先次序進行排序。如果說“能力思維”強調的是做問答題的能力,那麼“目標思維”就是做選擇題的能力: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更重要,什麼可以忽略?

“目標思維”的本質是價值觀問題。你相信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你認為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你進行排序背後的優先次序是什麼?這些問題的背後都是價值觀問題。為什麼人與人之間有那麼大的差別?為什麼面臨同樣的機遇人們的選擇卻很不一樣?這些都是由價值觀決定的。

比如,你遭遇劫匪的時候,對方問你“要錢還是要命?”你通常會選擇要命,因為你相信錢可以再掙,命只有一條。

週日上午有空閒時間的時候,你打算用來睡懶覺?還是讀書學習?又或者是和家人一起出去遊玩?還是和朋友一起打球運動?這四種不同選擇的內在價值衡量標準是不同的?

為什麼有人會有選擇困難症?那是因為他還沒有形成穩定的價值觀,對一些重要概念的認識還不夠清晰,缺乏衡量價值的標準,無法判斷哪個選擇更有價值,因此不知道如何選擇了。

當然,“目標思維”也有缺陷。如果面臨的選項都具有客觀的價值標準,而且不同的選擇看起來都有道理,或者說價值選擇帶有很大的主觀性,那應該怎麼辦?

比如,你是要在體制內做一個旱澇保收的公務員,還是要去企業打拼做一番事業?你是要自己創業做老闆,還是要做高管給大公司打工?

要回答這種主觀選擇的問題,就需要第五種思維方式:“哲學思維”。

5. 第五層次:哲學思維,“我是誰?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人的思維的第五層次是“哲學思維”。這種人往往會思考哲學層次的問題:“我是誰?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我擁有什麼?為了實現目標,我願意放棄什麼?”這些問題都是關於身份認同的問題。由於對自己身份的認同不一樣,價值觀就不一樣,做出的選擇就會不一樣。

很多時候,你之所以不知道如何選擇,除了某些概念不清晰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你不知道自己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如果你不知道你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你就不知道你自己想要什麼;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你就無法做出選擇;你無法做出選擇,你就什麼都得不到。我們都會嘲笑那頭在一堆乾草和一堆青草之間徘徊、不知道先吃什麼草好、最終餓死的毛驢,但我們自己往往就是那頭毛驢。

有的同學肯定會說,這個問題很簡單:拋硬幣解決不就行了嗎?問題是,當這隻毛驢不確定自己想要什麼,不知道選擇的理由是什麼,如果強迫它選擇的話,任何一種選擇都會讓它後悔。我們人類也是如此。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而選擇拋硬幣決策,最終往往會後悔當初草率的決定。

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就知道“我是誰”不僅僅是哲學的初始問題,更是一個人活著追求生命價值的永恆問題。回答好了這個問題,一切價值觀和選擇的問題才有可能解決。

當人們尋找“我是誰”的時候,往往會觸及到更為根本的第六個層次的思維方式:宗教思維。

6.第六層次:宗教思維,“我能貢獻什麼?世界是否因我而不同?”

人的思維的第六層次暫且稱之為“宗教思維”,因為我還沒有想到更好的命名,或許可以稱之為“領袖思維”。請讀者多多指教。

“宗教思維/領袖思維”處理的是人與世界的關係。也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人生使命”:你來到這個世界是為了什麼?你能為別人創造什麼價值?你能為社會、為世界做什麼貢獻?這個世界會因你而有所不同嗎?

“宗教思維/領袖思維”的核心是“利他”。這與西方經濟學關於“人是理性自利的經濟人”的基本假設是完全不一樣的。他們會思考:我們如何選擇能夠讓更多的人獲益?如何做才能推動社會的進步?如果能夠達成這些,我願意用我的所有一切來交換,包括我的生命。

我需要重申一下,人類的思維隨著理解層次而逐級上升的,不能脫離低層次的思維而單獨存在高層次的思維。“宗教思維/領袖思維”與經濟實力有一定的關係,但絕不是因果關係。“宗教思維/領袖思維”更多地是人生境界和信仰的問題。

比如,青年毛澤東的日子過得並不富裕,但他卻關心中國未來的命運。這種“身無分文,心憂天下”的情懷就是領袖年輕時的人生境界。

早期的中國共產黨人,像朱德、彭德懷、劉伯承等人都是舊軍閥的高級將領,他們本來過著優裕的生活,卻為了讓勞苦大眾過上好日子的共產主義信仰而參加革命。

《基業長青》中說,歷史證明:“凡是成就大事業者,都是理想集團而非利益集團,利益集團,行而不遠,唯有理想集團才能基業長青!”凡是基業長青的大公司,都是某種“理想集團”,而不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利益集團”。

喬布斯的“活著,就為改變世界”、谷歌的“不作惡”、阿里巴巴的“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都能讓我們感受到其組織領袖的類似於宗教的理想情懷。在面臨重大抉擇的時候,企業的這些價值觀就是判斷是非的基本標準。正如赫伯特·西蒙所說的那樣:“面向未來的整體選擇往往不是基於事實的,而是出於一種價值的選擇。”

再比如信奉“敬天愛人”的稻盛和夫。一份新員工的聯名狀,讓稻盛和夫認識到:經營企業,“並非是要實現自己的夢想,而是要維護員工及其家庭的生活,不僅是現在,還包括將來。”他從這次經歷中吸取的教訓就是:“所謂經營,就是經營者傾注全部力量,為員工的幸福而殫精竭慮;公司必須樹立遠離經營者私心的大義名分。”就是憑藉這種信念和追求,稻盛和夫一生創辦了兩家全球500強企業,還挽救了瀕臨破產的日航公司。

一旦進入“宗教思維/領袖思維”,涉及的都是關於信仰、精神等問題。他們不喜歡墨守成規,可能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用與眾不同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甚至惹是生非,特立獨行,桀驁不馴。我們可以讚美他們,引用他們,也可以質疑他們,反對他們,但唯獨不能漠視他們,忽略他們。

7. 結論:如何提升我們的思維層次?

我用一幅圖總結我今天講的所有內容,如下圖所示:

當思考方式處於較低層次的時候,我們的思維就會被限制住,無法看到更多的可能性。處於“環境思維”的經常抱怨而不自知;他們看不到“行動思維”可以幫助自己改變現狀;更看不到“能力思維”可以通過學習、提升技能來解決面臨的問題。

如何提升我們的思維層次呢?應該用自上而下的思維進行思考,對自己的人生做一次“頂層設計”。如下表所示:

如果你認為從宗教思維進行思考太空太玄,那至少應該從哲學思維進行思考自己的人生,問問自己以下四個問題:“我是誰?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我擁有什麼?為了實現目標,我願意放棄什麼?”

希望你從今天開始,重新反思自己的人生。這個過程會很漫長,這些問題也不容易回答,你可能需要反覆進行。也許你需要花費半年、1年甚至更多時間才能慢慢想清楚。我希望你不要著急,更不要放棄,直到找到自己真正想要過的生活。因為所有花費的時間和精力都是值得的。

想清楚這些問題,你的人生從此大不相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