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千古一帝隋炀帝,千古名将赵括?

少年不大冷


我是刀笔传神,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千古一帝”隋炀帝杨广确实是挺奇葩的,青年时比较善于伪装自已,博得了杨坚的欢心,废掉了他大哥杨勇的太子位置,改立杨广。

几年后杨广趁杨坚患病期间杀害了杨坚,又假借隋文帝的遗诏,逼死了杨勇,继承了帝位,就是历史上大大有名的隋炀帝。

杨广在位期间,追求骄奢淫逸的生活,在全国各地大修宫殿苑囿。下令大修运河,方便他巡游四方,还穷兵黩武,三次讨伐高句丽,都无功而返。

随着对百姓压迫的日益加重,农民起义终于爆发,在外的领兵权臣也纷纷造反。杨广最终在江都被叛军所杀,隋历二世而亡。

后世对杨广的评价大体一致,都认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成为各朝帝王的一面镜子,反面教员。

“千古名将”赵括更是一朵奇葩。有一句专门形容他的成语叫“纸上谈兵”。赵括,战囯时期赵国人,名将赵奢之子,自幼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随机应变,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将白起所杀,四十万赵军被坑杀。

所以这两位都应算加引号的名帝名将。





刀笔传神


好的,我来回答!

提起杨广,我想起了李世民。

同样是开国功勋,同样是开国帝王嫡子,也同样起初未被立为太子,并杀兄夺嫂,同样逼父夺位,杨广被人定为万世暴君,李世民却成为了千古明君。

这是为什么呢?

杨广,父坚,母独孤氏,生而好勇,且善文。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杨广的功过是非。

一,杨广从少年时即是一名骁勇善战的虎将,为建立隋朝立下不世之功。当时南北分裂,江南为陈氏所据。在平定完北方祸乱之后,杨广受兵马大元帅,率师伐陈。当时大家都认为长江天堑无法逾越,消灭陈国几乎不可能。杨广军纪严明,令必己出,后来强渡长江,仅用一年的时候,消灭了南陈,浮获陈主叔宝,结束了自五胡乱华以后近四百年南北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二,杨广即位后,于大业二年,即605年,征调民工,开凿京杭大运河。六年之后,南自余杭,北至涿郡,全长五千多里的南北大动脉贯通。这条运河被以后的唐,宋元明清当做最主要的漕运干道,泽被后世千余年。

三,经营西域,东征高句丽。为了开展对外贸易,杨广决定先经营西域,于是派兵击败吐谷浑,并设西域四郡,确保丝路畅通。接着,他派重兵攻打高句丽,虽最后没能如愿,但高句丽却再也不敢主动挑衅,以至于终唐一朝,东北无大忧患。

四,文才。杨广并不是人们认为的一介武夫,而是一位才子。他重视教育,是推进科举制度的第一人。并且,他个人文采斐然,曾做《饮马长城窟行》,被世人誉为魏晋风采。有许多诗作,留传至今,例如《望野》:

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

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

我们熟知的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即由此诗衍生。

所以,综合来说,杨广虽说好大喜功,劳民伤财,但我觉得不可以百过而掩千功,功还是大于过的。李世民曾这样评价他:

文辞奥博,应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

基本上还算客观。但称之为千古一帝,我不认可。

再简单说说赵括。

赵括,嬴姓,赵氏,名括。赵国名将赵奢之子,少负盛名。熟读兵书,深谙兵法。前260年,赵孝成王急于求成,中秦国反间计,撤回廉颇而让赵括走马上任,开启了著名的长平之战。

战争开始后,秦将白起佯败,引赵军入包围圈,并断其粮草水路。赵括虽亲率士兵上阵,但指挥不当,断饮四十余日后,赵括被秦兵所杀,士兵数十万被俘,后皆被坑杀。以至于在当年长平之战一代(今山西高平),人们憎恨白起而把一种肉制成“白起肉”或白肉,延续至今。

后来司马迁这样评价赵括:赵扩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自以为是,旁若无人,饱读兵书的赵扩被后人冠于“纸上谈兵”的典型,也成为人们口中的千古“名将”——因空谈而名!


非非空


隋炀帝杨广称不得千古一帝,赵括更配不上千古名将的称谓。让我们分开来看隋炀帝杨广和赵国将军赵括。

首先来看隋炀帝杨广。

所谓“千古一帝”的称谓,是对历代帝王最高的赞赏,中国有史记载的六百多位皇帝中只有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汉武帝和唐太宗都没有获此殊,隋炀帝和秦始皇比较起来,肯定会有差距的。所以隋炀帝是称不得“千古一帝”的,从他的谥号“炀”就知道,后人认为他不是一位好皇帝。

隋炀帝杨广被后世定位为“昏君”,做了很多昏庸荒淫的事,但不能算盘否定他。杨广在他的执政期间也做了许多有益于后世的事,至少有两件事,就为后世和之后的唐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增设进士科,典定科举制度。这应该是中国历史进程中排得上号的大事件之一,这种重才学轻门第的人才选拔制度,使得之后历朝历代诸多的寒门之子,通过科举之路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为各个时期的政权补充着新鲜血液。仅此一点,诸多的寒门贵子们就理应心存感激。

第二,开通大运河,对经济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这种积极作用一直延续到元代初期。特别是对于唐朝来讲,可以说大运河为大唐盛世的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统一起到了无可比拟的作用,没有大运河,大唐盛世至少不会来得那么迅速。几百万劳工的血汗也算是为后人植下了根系庞大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让后世享其余荫六百多年。大运河,让我们心存敬意,为劳工也为杨广。

再说赵括。

首先,自古名将大都是用“十大名将”或者“*大名将”来说的,千古名将这样的称谓很少见。即便有千古名将这样的说法,那也可能是孙武、白起、王翦、项羽、韩信、卫青、李靖等人,不论怎么排,至少前二十名是没有赵括的。

赵括最有名的战役便是“长平之战”,就是他将赵国的家底~四十万赵军陷入绝境,之后让白起全部活埋,赵括自己也在战斗中殒命。赵括给后人留下的纪念就是一个“纸上谈兵”的成语,其他史书似乎没有过多记载。

从赵括指挥的长平之战来看,他的指挥根本达不到名将所具备的水平。他狂妄自大,轻敌冒进,坐失良机,毫无实战经验。你看他一上任,马上改变军事部署、军中规定(悉更约束),调动军事将领(易置军吏),追击佯败的白起,被围后,不及时突围(筑壁坚守以待救至),以致局势进一步恶化。他几乎把为将的忌讳都犯了,简直一个战场小白。这样的人如何称得上“千古名将”?

综上,我以为,隋炀帝杨广可称为“有为的昏君”;至于赵括,就是个赵惠文王信任的将军而已,他连赵国的名将都算不上(他比不上当时赵国的廉颇和李牧),所以更谈不上千古名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