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別老是和別人比較,這樣會失去自己”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什麼?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因小失大,只會得不償失。

 

生活中我們遇到的人形形色色,如果處處計較,只會讓你勞力傷神,不要消耗我們寶貴的時間去和他人爭論,一些無謂的爭論,不但會失去我們的自制力,還會導致我們精神上的損害,與其這樣,不如多一點寬容和理解,不為生活小事爭論,不和無理的人爭吵,不計較,不攀比,追求自己想要的,不要為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影響我們的心情,你的快樂遠遠大於那些,不計較眼前,做好該做的事,生活總有回饋。

 

是斤斤計較得到的更多?還是寬宏大度?

 

當我們在為一點小事爭論的時候,可能當時確實是在保護我們應該有的權益,但是,你想想,為一點小事爭論,只會讓雙方陷入不愉快的爭吵中,到最後,沒有誰會是這場爭吵的受益者,爭論贏了道德修養輸了,爭論輸了就會產生記恨,所以,太過於計較只會事與願違、適得其反。

 

凡事多一點理解和包容,你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很多時候你會發現,當我們對他人多一點給予和理解,你會收到他人真誠的道謝和善意的微笑,這會使你感受到,得到他人尊重和讚美,從而內心感到知足和快樂,也是為之後的人際關係打好基礎。

其實人的態度都是相互的,你想要他人用什麼樣的態度對你,首先,你得要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待他人,事情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只是我們看待問題的角度不一樣而已,人的本性都是趨利避害的,所以我們在爭論的過程中總是會帶上情緒為自己辯解,這樣容易導致我們把對方的問題無限放大,把一些應該和平解決的事情搞得不歡而散。

多一點寬容多一點理解,不要讓那些無傷大雅的事影響到你做人做事的道德修養,長時間為一些小事情計較,會導致我們的格局變小,眼界變窄,所以,與其計較,不如把時間用在自己感興趣的人和事上,不斷的充實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我是你的幸運符號


“人,別老是和別人比較,這樣會失去自我”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什麼?

我不認同,在一個窄小的空間,獨自一個人生活在這裡,沒有一個前進的目標,只是知道能生存,什麼都不會追求的。只有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比較,才有了一定的動力,才能發憤圖強的上進,因為有強者這個目標。

過去我們看的黑白電視機,認為很好了,但是有的家庭裡,看的是彩電,所以我們家也想買一臺看,沒錢所以才努力的去掙。過去都騎著自行車代步,可是有的家庭買了汽車代步,他有我也努力掙錢也買一臺汽車,現在汽車代步已經普遍了。時代的進步就是經過人與人的比較,才能往前發展,才走到今天的繁榮,你有我也想有,推動人們思想和勞動能力的進步。

有了高,才知道自己矮的,不跟進步的人比較的話永遠不知道自己落後,看不到高的,也永遠不知道自己的矮,所以要想前行需要去比較,失去不了自我,經常去比較並不是高攀,是推動自己向前的動力。所以,“人,老是和別人比較,會失去自我”我不認同。


風吹不倒的秋草


不要活在別人的眼裡和嘴裡

別人有錢💰,不會給你一毛錢,給自己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

一個人在岸邊釣魚,一邊有幾位遊客在欣賞海景,只見垂釣者的竿子一揚,釣上一條大魚,竟有兩尺多長,落在岸上後,仍然跳躍不止。可是,釣魚者卻用腳踩著大魚,解下魚嘴內的釣鉤,順手將魚拋進海里。在周圍圍觀的人不由得驚呼,這麼大的魚還不令他滿意,可見垂釣者的雄心。就在眾人屏息以待的時候,釣者又是一揚魚竿,這次釣上的只是一條一尺長的魚,釣者仍是不看一眼,順手將魚拋在海里。第三次,釣者的釣竿再次揚起,只見釣線末端釣著一條不足半尺長的小魚。圍觀眾人以為這條魚也定會被收回,不料釣者卻解下魚,小心地放到自己的魚簍中。

遊客百思不得其解,就問釣者為什麼舍大取小。釣者回答說:“因為我家裡最大的盤子僅有一尺長,太大的魚釣回去,盤子也裝不下,所以只好要小的,其實小魚挺好,做起來也沒那麼麻煩呀。”這個釣魚的人,分明是明白“知足常樂”道理的人。知足常樂是一種看待事物發展的心情,而不是安於現狀的驕傲自滿的消極態度。

《大學》曰:“止於至善”,就是說人應該懂得如何努力達到理想的境地和懂得自己該處於什麼位置是最好的。這才是“知足常樂”的真正內涵。既然“碟子”就那麼大,釣條小魚或許才是真正享受生活、享受工作的最佳方法。俗話“能忍自安,知足常樂”的意思和“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有共同之處,都是一種人生境界和處世哲學,是用來勸慰人們要滿足現狀、安於現狀,要把自己的現在和過去比,要把自己的現狀和周圍不如自己的人或事比,以此來求得一種心理的平衡、解脫和安慰。

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能以平等心做人處事,自然能知足常樂;人人能用平等心來看這個社會,那麼“四海之內皆是兄弟”,這就是“大同世界”,也是“地球村”的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