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如何證明有生於無?何為無生偈?

開經語

道妙德善抱無得一 行善利生濟世救人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氣閒

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


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

第四十章

有生於無章

第一段:反者道之動;

弱者道之用。

第二段:天下萬物生於有,

有生於無。

道德經第40章譯文

句-句直譯:

道一直運行在返回自身的路上(異化為自己的反面又迴歸自己),

道一直以柔弱相顯示妙用(肉眼無法覺察的、並且不可抗拒的)。

法界一切有形存在物都從“有”中產生,

“有”又從“無”中產生。

道德經40章譯文/原文:如何證明有生於無?何為無生偈?

義理直譯:

道一直運行在返回自身中,

這顯示了道的動相,

因此世人以為道是動的。

道一直沒有離開自身,

這顯示了道的靜相,

因此世人以為道是靜的。

動相和靜相看上去似乎是矛盾的,

離開與未離開不可能同時發生,

但道的存在態確實如此。

道是非動非靜,

又即動即靜,

因此道體是動靜的疊加態,

所以稱為眾妙,又稱為混成。

動和靜是世人的名言,

道超出了世人的名言,

所以告誡世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執著名言就錯會了道妙。

這就是“反者道之動”。

道德經40章譯文/原文:如何證明有生於無?何為無生偈?

道一直以柔弱相顯示妙用恆沙,

道雖然顯示柔弱相。

但這是不可抗拒的柔弱,

因為世人的肉眼無法看見,

所以稱為柔弱。

其實強大無比,

所以說柔弱勝剛強。

道讓一顆橡樹的種子發芽,

最後慢慢長成了一顆大樹。

道讓身體一天天衰老,

儘管世人極力抗拒,

但世人還是變得老態龍鍾。

世人懂得道的柔弱妙用,

就會改變自己的鐵石心腸,

在內心生起祥和之氣,

以柔和對待他人。

這就是“弱者道之用”。


世人相信牛永遠生牛,

馬永遠生馬,

種群之命不會改變。

萬物形狀各異,

都可以稱為有。

世人誰也沒有見過有,

卻對有信心滿滿。

世人把肉眼可見的、有形有質礙的稱為物,

認為只有物是真實的有,

卻忽略了虛空的存在,

更忽略了玄的存在。

世人相信物生物,有生有,

這就是“天下萬物生於有”。


世人忽略虛空的存在,

更忽略玄的存在。

不是虛空離不開萬物,

而是萬物離不開虛空。

不是玄不開萬物,

而是萬物離不開玄。

沒有虛空、沒有玄,

萬物就不可能存在。

世人的肉眼以為見到真相,

其實見到是假相。

法界唯一的真實就是“無”,

因為虛空、玄都是無的顯現。

所以說“有生於無”。


工匠製造車子,

只製造車輪、車轂、車軸等零件,

從來不製造車子,

卻突然製造了一輛車子。

世人細看車子,

只看見車輪、車轂、車軸等零件,

從來沒有看見一輛車子。

世人說自己看見了車子,

是真的看見了車子,

還是稀裡糊塗的亂說?


--什麼是物?

--什麼是象?

--什麼是有?

--什麼是無?

--誰能夠分清楚物、象、有、無?

--那只有智慧超群的證悟者。

道德經40章譯文/原文:如何證明有生於無?何為無生偈?

經文很含蓄,“--”表示隱含義,補充理解。

“反者道之動”:“反”是老子宇宙模型的核心教法,意為“返於反”,陰反於陽,陽返於陰;動反於靜,靜反與動;“三道三道一真五大”(41章),“清靜五大”(45章)皆是返於反之敷演。契悟“反”之妙理,動靜得宜,動不礙靜,靜不礙動,此謂第一義諦。


題解:老子終於宣講“有生於無”的第一義諦,這是驚天駭俗的,足以顛覆世人俗智的第一妙理,但前面證道的過程已經暗含了第一義諦,現在終於瓜熟蒂落,開無上智慧。世人聽聞後無不驚駭,“下士聞之,大笑之”(41章),正是聽聞“有生於無”第一義諦。下士笑的愈瘋狂,說明愈真實,因為下士的腦回路因大笑而打開,穿過防火牆從小邏輯躍升到大邏輯。這是老子的棒喝,是大邏輯破小邏輯,是破徼入妙的關鍵一步。

五千年中,世人一直不願承認“0”是算法因子,直到公元七世紀印度數學家才發明並應用0這個數學符號,從此改變了數學,牛頓-萊布尼茨才能運用0這個算法因子推演出微積分。有了微積分,現代物理學才可能發展。0與1是同等重要的算法因子,計算機的算法正是基於0和1二個算法因子。一切皆算法的時代已經到來,這正是“有生於無”第一義諦的含義。無是最重要的思維因子,等同於0這個算法因子。0與1就是無與有,領會無量妙法界的無上智慧打開了。引進“無”作為思維因子,這是第一智慧,改變了全部的邏輯,改變了全部的可能性。

道德經40章譯文/原文:如何證明有生於無?何為無生偈?

“無”的存在性和“有生於無”的第一義諦的重要性沒有被足夠認識,這涉及邏輯系統的突破和升級,是把握能力的極大提升,宣告“算法時代”的到來。世人認識的侷限來源於邏輯邊際(防火牆),只有突破邏輯邊際(防火牆),認識能力才有突破性的提升。“有生於無”的第一義諦帶來的是一場思想震動,一場大變革。

嚴遵本39章和40章合為一章,義理不可分割。“造輿於無輿”正是用來證明“有生於無”的驚天妙理。“有生於無”是有邏輯論證的,不是簡單的結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