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禮院士的國慶假期門診:4個多小時,30餘位病人

  這個國慶節假期,“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獲得者、國家名中醫張伯禮院士仍然沒有休息。5日15時許,他來到天津中醫藥大學附屬保康醫院坐診。4個多小時,30餘位病人,記者現場採訪見證,張伯禮用仁心仁術解除患者病痛,力做患者生命質量的守護者。

張伯禮院士的國慶假期門診:4個多小時,30餘位病人

  來自津南區69歲的患者王淑娟,是張伯禮大夫22年的老病友了。她告訴記者,多年來在自己心目中,張大夫就是一名知心朋友,每次看病,都是在幽默的拉家常氛圍中開始的。現場記者看到,張伯禮院士一搭上脈就和王淑娟聊開了。“外套穿上吧,別感冒了。”“著急啊,一著急就上火。”“替誰著急,替特朗普著急啊?”“替我自己著急,這些日子疼痛加劇了,胸口憋氣難受得不行,看這意思要完蛋唄。”“噢?那快把遺囑寫好了吧。”“寫嘛遺囑,完事一撒手閉眼就完了。”“要我說您就是自找的,看看穿這麼薄,你這體質容易受涼,這是遊走性關節痛,跟受寒有密切關係。不是心絞痛,您這疼痛和憋氣服藥後能夠緩解,趕緊穿上外套吧!”……幽默打趣之間,張伯禮將藥方寫出來了,並囑咐王淑娟熬藥的細節。拿著藥方,王淑娟站了起來,“你保重吧,我看這些日子,你都忙壞了。”“咱們都保重。先吃這些藥,一劑煮三次,分兩天喝,服藥後再來找我看一次。”張伯禮話音剛落,王淑娟的眼睛一下子溼潤了。

張伯禮院士的國慶假期門診:4個多小時,30餘位病人

  回到醫院走廊,王淑娟告訴記者,每次張伯禮院士看病都是這樣貼心,她向記者講述了自己親歷的一個細節。幾年前張伯禮給自己看完病後,聽下一個患者家屬說,患者年齡大了腿腳不好不便上樓,還坐在醫院樓下的車裡。張伯禮二話沒說,立即下樓,直接在車裡把脈看病。“當時患者家屬激動地都哭了,張院士下樓把脈這個細節,我能記一輩子。”王淑娟告訴記者,從那以後,張伯禮專門在醫院一樓開闢了特殊患者診室,專門方便腿腳不方便或乘坐輪椅看病的患者,而且每次門診儘可能優先看診。

張伯禮院士的國慶假期門診:4個多小時,30餘位病人

  王淑娟告訴記者,對於一些沉迷不良生活習慣的患者,張伯禮對話點滴細節中調侃“感化”病人給予警醒。記者現場看到,患者張有慶被氣呼呼的老父親拽著走進診室。“剛才我說前面那位病人、每天喝一斤酒的大爺的話你都聽見了吧,你今年才45歲,每天喝多少?三兩半斤,那最後結果也跟他一樣。把大爺這個CT片子照下來,擱在你屋裡天天看著,以後你老喝也就是這個結局。”“我這兒子頑固,管不了他。”“老爺子您也來了,這也有您的不管教的責任啊,您管不了,那掛我號,我替你管他。看,你這頸動脈粥樣硬化跟酒也有關係,酒傷肝也傷害血管內膜,還有你下肢動脈也有問題,腿涼吧,血管也狹窄了,還喝還抽!什麼?推不掉的應酬,往死裡發展的應酬你也去呀。都是花錢找病,你還年輕趕緊改正還有修復的機會。”“張教授,我爹在這了,我跟您承諾,我保證立即改,今後不喝酒不抽菸!”“好呀!真的覺悟了。”張伯禮的幾句玩笑話,讓患者父親的氣消了。就張有慶諮詢是否心臟支架的問題,張伯禮從專業角度給予瞭解答。“我一直拿不定主意,張教授對病人負責,給我解釋清楚了並提供瞭解決的方案,這回我心裡有根了。”張有慶說。

張伯禮院士的國慶假期門診:4個多小時,30餘位病人

  時針指向19:50,夜色已濃,醫院外面燈火闌珊。最後一名患者來自黑龍江省大慶市,王立新帶著愛人趕來複診。“我愛人的病算是疑難雜症了,別處錢花了不少病沒看好。上回張院士給看了後我們覺得很有效果,這回複診我們期望更大了。”王立新對記者說。記者現場看到診臺前圍坐著天津中醫藥大學的學生和醫院的年輕醫生,認真觀察張院士全程問診、檢查病狀、修改處方。該醫院作為臨床實踐和教育培養人才基地,張伯禮也擇機給學生和年輕醫生演示舌象察看細節,接診技巧,診治思考,以提高他們的醫術技能。張伯禮告訴年輕醫生,不要模仿我,你們接診要謹慎細緻,態度和藹。治療上也力求有自己的特色,療效才能是硬道理。

  記者現場看到,4個多小時,張伯禮院士連續坐診,沒喝過一口水,更沒上過廁所。現場的學生告訴記者,張老師每週都會有三個半天是這樣這樣度過的,這對於72歲的他來說,屬於高強度工作。從武漢抗疫回來後,張院士的科研教學會議管理工作也排得滿滿的,每天連軸轉,但是不論如何忙碌,他都會保證出診時間。“工作是我每天快樂的源泉,也是我前進的動力。醫生不僅要有精湛的醫術,更有全心全意為病人著想的愛心和責任心。我們要把患者放在心裡,護航生命守望健康是醫生的責任。”張伯禮說。(今晚報記者 雷風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