譙城區:“藥材村”裡收藥忙

譙城區牛集鎮李集村韓蔣莊藥田裡,一派春忙景象,藥材種植戶們正在忙著採收防風、丹參、玄參等中藥材。該村種植中藥材傳統由來已久,是當地有名的中藥材種植專業村,中藥材也成了該村經濟發展新引擎。春節過後,這兒的藥材進入集中採收時節,種植戶們抓住這幾日的晴好天氣,抓緊搶收。

  藥田處處是春忙的身影

  剛進村,就能隱約聞到新鮮藥材出土的清香。鄉間小道上,時不時就有滿裝中藥材的三輪車擦身駛過。道路兩側的農田裡,處處是春忙的身影,挖藥機來回穿梭田間,發出陣陣轟鳴聲,農戶們零零散散地分佈在田塊間,摟藥、拾藥、裝車……忙得不亦樂乎。

  在蔣祥雷的田間,一臺挖藥機拖著金屬抖篩正緩緩向前駛去。挖藥機身後,黃澄澄的防風被一一翻出泥土,靜靜地躺在泥土表層。蔣祥雷和妻子則跟在挖藥機後,手持竹耙,將零散的中藥材聚攏起來。

  蔣祥雷今年48歲,種了7畝防風和丹參。他告訴記者,今年藥材長勢良好,個頭喜人,行情也不錯,防風和丹參每公斤售價在12元和10元左右。照此來看,畝產值可達5000元以上。

  蔣祥雷種藥已30餘年,經驗豐富的他告訴記者,中藥材種植最怕重茬,同一塊田裡如果連年種植同一個品種,採收到的藥材不但產量低,品相也不招人愛。

  果不其然,該村另一塊藥田種植的是丹參,被挖藥機挖出來的丹參根量少、個頭小,相比別家,確實遜色不少。種植戶張凱說,他是因為看中去年丹參的行情不錯,才堅持重茬種植,結果吃了虧。“以後再不能這麼衝動了!”張凱說。

  小小中藥材暗藏大變化

  聽著挖藥機的轟鳴聲,看著色澤鮮亮的中藥材出土如此輕易,蔣祥雷不禁想起了以前的挖藥場景:兩人一人一邊,同時發力,將挖鋤或鐵鍬等農具入土,使出渾身解數,方能連泥帶藥撬出一個大土疙瘩,另有一人高高拎起土疙瘩,猛然一摔,藥材才能破土而出。

  “費時費力不說,挖的過程中還容易折斷藥材。現在全部是機械作業,就方便多了,這麼一大片藥材,不出半日就全部挖出,若是在以前,至少得幹兩三天。”蔣祥雷說。近幾年來,補貼政策好,農民也捨得投入了,村裡陸續出現了五六臺村民自購的挖藥機,加之外地引進的,農忙時,可有十多臺挖藥機同時進田作業,即便是缺乏勞動力的家庭,也不誤收藥。

  另一個重大變化在於中藥材的脫水。在村民蔣雷剛家的炕房內,記者見到了正在忙著將鮮藥材上炕的蔣雷剛。只見他家炕房約有20平方米,兩層,每層都放滿了藥材。炕房一端是鍋爐,上方裝有風機設備,鍋爐一旦燒起來,產生的熱量就會通過風機循環傳輸到炕房的每個角落,從而達到慢慢蒸乾藥材的目的。

  “村裡的藥材不愁賣,都是藥商進村收購,價格也不低。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脫水方法的改觀,提升了賣相。”蔣雷剛說,以前都是將藥材攤在路邊,通過太陽暴曬脫水,若遇連陰天,藥材就會黴變,嚴重影響賣相。

  村裡,像這樣由村民自建的簡易炕房共有十多個。這些炕房,折射出的不僅僅是藥材脫水方式的改變,還有村民環保意識的改變。我市環保戰打響以來,村民已將炕房內的燃料由炭慢慢變成了電。

  藥產業成村民致富功臣

  記者瞭解到,目前,牛集鎮中藥材種植面積已達兩萬多畝,年產值1億多元。而作為具有“中藥材種植專業村”之稱的李集村,其中藥材種植將近3000畝,佔該村總耕地面積的一大半。中藥材逐漸成為拉動該村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也成了村民脫貧致富的重要功臣。

  據李集村村幹部宋長興介紹,李集村人口約5000人,貧困人口僅有70多戶,其中大部分都已脫貧。這主要得益於該村的龍頭產業——中藥材種植。

  “我們村裡的中藥材以防風、丹參、玄參、白朮等為主,均為一年收藥材,村民可年年有收成。”宋長興說,更重要的是,種植中藥材非常省事,集中在開春時節收種,中間只需要拔草、施肥即可。所以,村裡很多青壯年在藥材收種結束後,又會選擇出門務工,增加收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