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怎样理解?

朱八戒CC


这句话出自《论语》,“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原文是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翻译现代意思,就是孔子说:“贫穷而没有怨恨很难,富贵而不骄矜至很容易。”孔子认为富足了而不骄傲容易,贫穷时保持心态平和就难了。[灵光一闪]人在解决生活温饱问题后,再去追求礼乐文明是不难做到的;但倘若总是生活在艰辛贫苦之中,就很难继续保持平和的心态了,必然不堪其忧。[祈祷]对于通篇的背景与理解,我认为:君子当贫而无怨,人在经济上富足了,通常会奢靡骄纵,人在经济上贫穷,就会人穷志短,抱怨社会不公,在孔子看来,这些做法都是缺乏修养的表现。贫而有怨是常态,危害也很大,所以君子应该追求"贫而无怨"的精神境界。要想做到这一点,除了加强道德修养之外,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另外,平和的心态还有助于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人生在世,不可能与得失划清界限,否则生活将失去依托。[玫瑰]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把得失看得轻一些,这样一来,很多我们所谓的"困境",也就微不足道了。所以,陷入贫穷并不可怕,有时候这种困境还能促进我们成熟,而保持良好的心态,则是修成"贫而无怨"美德的关键。

另外,贫穷和富有,在《论语》里所论述的表现,多次出现,相互都可以印证。[奸笑]实际上,不管是贫而无怨难,还是富而无骄易,都是难度很大的,不存在谁容易谁难的情况,而这两者正是人所处于世界的,一些基本的原则。[送心]在礼乐治国的那个时期,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很重要,这也是君主制度所赖以存在的条件,在孔子之后的社会里,礼和乐,渐渐的让步于利。于是,各种法典就开始大行其道。礼和乐渐渐地就被法典所取代。最终人们真正地认为,只有法典才是正道。






小卓卡片说


如果你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不要怨父母,也不要整天怨生活艰难,自己应该放下怨气,积极争取,努力奋斗改变命运,如果生在富裕家庭,不要好吃懒做,坐吃山空海也干,不要瞧不起穷人,觉得自己高高在上,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云莫测,说不定也有落难的一天。所以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四季芬芳500


《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番对话。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靠诸往而知来者。”翻译成现代文,大体意思是:

子贡说:“贫穷而不逢迎谄媚,富贵而不骄奢淫逸,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但不如贫穷仍然快乐,富贵而喜好礼节的人。”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制造玉器那样,‘切割、锉刻、雕削、磨光’,是不是讲的这个意思?”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谈论《诗经》了,因为把前面的道理告诉你,你可以领悟后面的道理。”

这是一段师徒之间的简短对话录,孔子意在启发子贡做一个“贫而乐,富而好礼”的人,但其中包含着深刻的教育智慧。

一是从这则对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和徒弟之间在人格和地位上是平等的。弟子可以摆出自己的观点,与老师展开面对面的讨论;老师没有武断地否定弟子的观点,而是循循善诱,将讨论引向更高层次,并让弟子悟出其中包含的深刻道理,这大概就是“启发式”教学吧!可见,启发式教学必须建立在师生地位平等的基础上,如果老师高高在上,唯我独尊,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启发式教学就成了一句空话。

二是从这则对话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具备高超的表扬艺术。当子贡悟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时,孔子适时进行表扬,高度评价子贡对《诗经》的感悟已达到老师的水平,并且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种表扬有理有据,发自内心,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不同于“你真棒,你真行”之类的套话。

三是从这则对话我们还可以看出,无论是加强个人修养,还是做学问,都要养成“切磋琢磨”的习惯。讨论就是一种切磋学问的好方法。俗话说,真理愈辩愈明,由于受认识水平的限制,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别人可能有不同的意见,经常与别人讨论问题,尤其是与哪些比自己学识水平高的人讨论,可以及时纠正自己的偏面认识,提高学识修养。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中大力倡树讨论问题的良好学风,遇到问题,不但要和同学讨论,还要敢于和老师讨论。

四是通过这则对话,还使我们明白了做学问要“举一反三”的道理,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告诸往而知来者”。有的学生读书、学习不求甚解,教一会一,不知变通,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解决变式类问题,从而影响了个人今后的发展。“举一反三”实际上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这种习惯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本回答选自作者新浪博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