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 | 警惕製造業的“美的危機”

4月14日晚,美的集團回應高管凍薪傳聞,稱美的高管在溝通後達成一致自願凍薪。在此之前,網上曾流傳公司內部公告,稱暫停發放高管30%的月薪。據報道,此次凍薪涉及的人員數量將超過百人,歸因於當前全球經濟形勢嚴峻,進一步傳遞經營壓力,促進集團整體經營目標實現。

同行的日子也不好過。海信集團也傳出將在5月底前完成其裁員計劃,裁員規模超過萬人。上個月,格力集團董事長董明珠對外表示,受疫情影響,格力在2月的銷量基本為零:“往年銷售一百幾十億、兩百幾十億,今年幾乎是零。”聯想則宣佈暫停招聘,並推遲晉級漲薪以保證充足的現金流動性,以過緊日子的方式尋求過久日子。

訂單沒了、交易沒了、上游供應斷了,下游需求減了。復工難復產,供給和需求兩難,正把大量企業推向一場真正的生存大考。這其中,以製造業集中的實體經濟感受最為深刻。無論是降薪裁員的無奈之舉,還是留住員工的成本之重,無論企業權衡再三做出了什麼樣的決定,正如曹德旺所說,“危機是史無前例的,我們首先要能夠活下來,再求下一步的發展。”

廣泛關聯就業,企業“脫困”將直接影響社會經濟活力的恢復。疫情期間,多地已經積極著手為企業紓困解難。以北京、上海、江西、山東等地為代表,陸續下發穩定經濟的激勵措施。通過社保徵收延期、貸款利息補貼、減免租金等方式馳援企業。3月20日,國務院發佈強化穩就業舉措,圍繞推動企業復工復產,加大企業減負穩崗力度,提升投資和產業帶動就業能力,以及保障引導農民工、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

作為知名企業,美的格力的困境不僅是家電業的縮影,也是整個製造業的焦慮所在。與服務業的單點短線承壓不同,製造業承壓點是長期的也是多層次的。從個體企業的生死存亡,到具體業態的興衰成敗,一直延伸到整個產業鏈的搖搖晃晃。近期,曹德旺就指出,疫情加劇了各國間的不信任,在全球產業鏈被簡化的趨勢下,應警惕疫情後全球產業鏈去中國化。

生產環節上高度的相互依賴,決定了製造業不會輕易遷出,各國產業鏈很難在短期內獨立成型實現“去中國化”。但在疫情成倍放大的困境裡,中國製造迫切需要解決“自處”及與如何世界“相處”的難題。

自處即轉型升級,製造業在中國經濟崛起中扮演了關鍵角色,也成為中國在全球競爭中最有利的比較優勢。當成本優勢不再,創新能否順勢脫穎而出,關係著中國製造煥然新生。與世界相處,即在可能出現的逆全球化風潮下,作為全球產業鏈的世界工廠,修補信任、贏得競爭,重新建立與世界的關係。而無論是自處還是與世界相處,統統都指向了降成本、謀創新的改革之措,唯有如此才能共克時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