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柳贈別,望月思歸;詩詞情懷是古人懿範的精髓嗎?

霜華秋葉


謝敬!

這句話是古人懿範的精髓!古人常以柳抒情言志,柳樹意志堅強!象徵著革命意志堅定!信心百倍的矗立在地平線上!不屈不撓的精神風貌!經過一個寒冷的冬天!也是它最先給人帶來希望!一遇春風便安然,柳樹偉岸的風格,昂首前瞻!預示著美好的未來!讓人們知道,折柳贈別!先人後己!是多麼難能可貴的品質和美德呢!


還有望月思歸!月亮似明鏡!高懸頭頂上方,青天一劍震乾坤!一個人如果達到像月亮那樣清澈而明亮,就不會走歪路,一個人修煉到同天鑑月,就不會有貪汙腐敗!月亮就是一個照妖鏡,是非曲直!自有明斷!


當一個人常望月!懷思遠!能懂月亮之下,不會有藏汙納垢!秉正不阿!兩袖清風!才迷失不了回家的路!這難道不是古人今人的懿範精髓嗎!明鏡高懸!照亮人間!這不正是我們提倡的道德規範嗎!所以說“折柳贈別,望月思歸”也可視為古人懿範的精髓!!

(謝題主!謝閱)!

(原創於4、11)!完稿!僅此一例,沒有雷同,勿抄襲!


轉運中的幸福


題目由兩部分組成,因此也分為兩部分作答:

因為古時柳和留讀音相同,故古人有折柳贈別以示挽留的習俗,後發展成為詩詞中一個影射離別的特定意象;同樣,“千里共嬋娟”,月也是詩詞中一個思鄉懷人的特定意象。



這些詩詞中的特定意象,是在歷代詩人的共同體驗下形成,具有一定的客觀性,並且已發展為一個成熟的意象體系,其和聲律體系、語法體系一樣,是組成詩詞語言的主要要素,如何運用這些要素是屬於詩詞創作的技法。

詩詞的創作技法是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學習和創作訓練去掌握的。但是,能熟練運用創作技法,也只能說是可以寫出合格的詩詞。要成為一個真正的詩人,還要有情懷、有詩心、有詩性。這就涉及到問題的後半句了。



在初習詩詞時。先師就對我諄諄教誨:“詩詞創作實際上是一場自我人格完善的修行,如果沒有一點理想主義,沒有一點人文情懷,是很難把詩詞寫好的。”所以學寫詩詞除了技法上的訓練,還要注重詩心、詩性的培育。

但如果要說,有情懷、有詩心和詩性,是不是就代表著一定要有好的品德風範(懿範)?這個還不好說。

品德風範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不同的人,不同的時代,都可能有著不同的判斷標準。但有一點肯定的,就是人無完人。在歷史上,被認為品德並不太好,但卻能寫出傳世作品的詩人也有不少。

例如,曾因犯下殺人之罪被判死刑的王勃,其創作的《滕王閣序》仍可揚名天下。又如,被認定為“大漢奸”的汪兆銘,也能靠《雙照樓詩詞稿》在詩壇留名。



只能說人性是複雜的,懿範是抽象的。每一個人都有善的一面,也不能排除有惡的一面。

但至少我自己覺得,讀詩寫詩是可以平和內心之暴戾恣睢的。


詩詞書院


這個問題有點小錯亂。懿範,是指美好的道德風範,與詩詞情懷有隔。

而詩詞情懷,首先體現的是古人對詩詞文學的養成與運用,非常廣泛、純熟。

其次是古人託物言情的浪漫,用詩詞形式表達出來,那麼精緻、渾涵、多情,富於想象,成為千年繞樑餘音不絕的靈魂語言。

其三,古人對中華文字的深加工,把六書在漢語言中發揮到了極致。意象與物象的捕捉,生動鮮活,語言形式美、音韻美與內涵美充分結合,使得漢文字漢文學有了特獨的韻味與欣賞、記錄、流傳功能。

詩詞語言,才是漢語言的精髓。詩詞文學,才是漢文學的精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