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北宋建都汴京是最大的错误?

天才小熊猫6043


北宋灭亡,不提其他问题,我们只要明白一点,便知道北宋灭亡跟在哪定都没关系。

哪一点?

开封不是被金人打下来的,而是宋帝投降。他们认为只要投降,缴纳一些钱,就安全了。根本没想着抵抗金人。


卧牛说历史


有一定道理,但不是全部,北宋灭亡和这也没有直接关系,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北宋就走上了一条文治的道路,国内大力发展经济,对外却经常用破财免灾的策略来维护和平,以往的政权都希望自己的国家国力强大,而赵匡胤却担心军事强大了自己控制不住,部下再给自己弄一出黄袍加身!所以最终造成了文强武弱的局面。

再来说一下汴京,地理上地处平原,土地肥沃,水系发达,这些为当时京城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反过来因为地势平坦,没有天险,不利于防守,所以赵匡胤曾经想迁都洛阳,但被反对声音太大最后并没有成行!

所以我看来,北宋的灭亡和汴京没有直接关系!





风轻云淡品趣史


赵,四战之地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史记.乐毅列传》)

“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后汉书.荀彧传》)

赵国处于四战之地,被迫全民皆兵,最终被秦国消灭;三国时期,曹操建都许昌,为四战之地,曹丕建立魏国定都却在洛阳。前朝教训历历在目,为何宋朝仍然一意孤行建都在四战之地的汴梁呐?(河南开封和洛阳地貌图,开封处于平原地区,易攻难守,而洛阳处于山区,则是易守难攻)

北宋初年定都汴梁的原因?

河南开封号称八朝古都,夏朝、战国魏、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北宋。夏朝时期人烟稀少,战国的魏国属于诸侯国,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属于割据势力,金国到了后期才以开封为首都,只有北宋算是一个较为统一的中原王朝了。

其实宋朝建都汴梁纯属于王朝更替的惯性。


一、累加效应

后梁、后晋、后汉、后周相继在开封建都,这里的城池经过几个王朝的不但修建和加固已经初具规模了。随着王朝国都的确定,开封附近的人口聚集、商业非常发达。

虽然几个王朝更替的比较勤快,只是上层人士变动较大,很多中下层人士在开封根深蒂固。赵匡胤陈桥兵变之后,兵不血刃取代了后周,未曾发生大的动乱,这也为开封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如此的都城累加效应虽然赶不上一以贯之的王朝,但是开封确实已经繁荣起来了。

二、经济中心东移

其实在唐朝时期,经济中心已经东移到中原地区,中原地区是唐朝时期的经济中心。虽然建都西安,唐朝的皇帝们经常到洛阳就食,武则天更是把国都定为洛阳。究其原因就是运输到长安的物质成本很高,长安附近的土地已经养不活都城周边众多的百姓了。

长安和洛阳历经战乱,早就破败不堪,而开封则欣欣向荣,作为开国的国都,北宋无可厚非。

三、漕运重要的中转站

开封是京杭运河一个重要的转运节点,南方大量的物质经过这里转运。如果依此为国都,可以省去大量的转运费用,交通发达也繁荣了贸易和经济。

北宋建国初期以开封为国都是上上之选,还没有统一各个割据势力。(开封古城现在图)

赵匡胤迁都洛阳动议胎死腹中。

时代在变化,北宋初期定都汴梁应该是最好的选择,一旦统一了稳定了,可以考虑选择修建一个更加好的都城。

965年平定后蜀,975年平定江南,只剩下北汉龟缩在山西北部,还有虎视眈眈的契丹。此时的赵匡胤对一直定都汴梁有自己的看法,对宋朝的发展十分不利。

在他生命中最后一年的976年农历三月,率领群臣到洛阳巡视。在巡视的过程之中,他突然提出要定都洛阳,称洛阳易守难攻,是一个统一王朝应该建都的地方。

宋朝的大臣们都不愿意,为何?他们绝大多数都在开封有家产、田地产业,一旦迁都,既得利益马上产生巨大的变化。迁都洛阳之后,大臣们又要重新开始了,都不愿意了,产生了集体反对迁都的意见。

大臣们不赞成赵匡胤的提议,赵匡胤赌气在洛阳住了下来,不走了。大臣们只好请来了赵光义,劝说赵匡胤回到开封,赵光义称建都:

“在德不在险”

其实这是典型的悖论,前朝多少朝代,多少帝王开国之后能有几个圣明的君主,有那么一两个这个朝代就久远一些了,绝大部分的皇帝并没有多少才能。

赵匡胤考虑的是子孙万代之后的事情,子孙没有多少才能,国都选择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可以将王朝保持的久远一些。而赵光义则不这么想,他想的是将来有机会上位,拉拢一大批官员在自己周围,组成了官僚集团,为上位做足了准备。

赵匡胤迁都的动议,败在了既得利益集团手中,这股力量非常强大,宋朝官员上层都是私心太重啊!(《清明上河图》节选)

为什么说定都汴梁是最大的失误?

其实定都汴梁也无可厚非,关键是要把燕云十六州、山西北部等地拿下来,如此,以长城为防线,以长城沿线的各个大城市构架防守的据点,点线结和,纵深配置防护性城池。同时在黄河之上建立防线,建都汴梁也没有什么大问题。

不过燕云十六州、太原等地在后汉、契丹人的手中,建都汴梁就有大问题了。契丹的骑兵部队可以轻易的跑到汴梁城北面的黄河北岸,可以直插宋朝的国都。

赵光义的策略也是如此,拿下北汉,夺取燕云十六朱,在北方建立稳固的防线,汴梁城可以无忧了。但结果如何呐?赵光义两次北伐,第一次在979年,消灭了北汉政权,并突袭幽州,结果大败而回,赵光义大腿上还挨了一箭;985年,雍熙北伐,三路大军进攻契丹,意图夺回燕云十六州,结果西路军主将之一的杨业被杀,全军溃退。终北宋一朝,燕云十六州没有夺回,北部的战略屏障没有形成,汴梁随时可能遭受北方少数民族骑兵的进攻。(高粱和之战前期图,宋太宗轻易取得了成功)

相对于汴梁容易受到敌对军事力量的进攻,而洛阳则是易守难攻。如果想要攻打洛阳,必须经过黄河天险,同时洛阳周边有很多城池拱卫,要到达洛阳城下必须要先打下这些卫星城市的防守。

北宋灭亡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人祸,另外一个是国都处于四战之地,很容易被围困攻破。北宋灭亡之时,很多地区并没有沦陷,还有大批的秦勤王部队,对抗金国的进攻仍然不在话下。除去人祸的原因,如果选择一个易守难攻的国都,北宋不至于这么快灭亡了。

从国都选择的角度来看,北宋灭亡的根源就是选择汴梁为国都的失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