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戰役為何會把奧斯曼帝國文明阻斷在歐洲大陸之外?

四十五度歷史


哈布斯堡王朝,一個在歐洲稱霸幾個世紀的大王朝,其領土內的公國領地富饒強盛。其中,奧地利在通過改革後實力非常強大,成為中歐的一支強盛力量,其主要對手是位於西歐的法國和英國,在把主要精力放在西方時,卻不知,一支在東方強大的勢力,在迅速崛起,他就是以信仰伊斯蘭教,起源小亞細亞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作為最後一個橫跨歐亞非的帝國,在奪取的大量領地後,他對富饒美麗的歐洲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因為在當時的世界,歐洲人認為歐洲是世界的中心,是科技文明的中心,是藝術的中心,這就使得處在歐亞十字路口的奧斯曼帝國對歐洲文明特別渴望。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吞併拜占庭帝國後,便建都伊斯坦布爾,改去原名君士坦丁堡。在攻陷拜占庭帝國後,奧斯曼人認為自己戰無不勝,他們期待著去歐洲發掘更繁華的物資寶藏,挑戰歐洲霸主的霸權。作為首當其衝的就是神聖羅馬帝國,奧斯曼將要把伊斯蘭文化散播至歐洲大陸。

戰爭爆發的原因

首先,我們考慮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內部的原因。在蘇萊曼在位時,奧斯曼帝國擴張達到頂峰,疆土幅員遼闊,國力強盛,奧斯曼擴張時,幾乎沒有遇到強勁的敵人。在奧土戰爭爆發時,由於帝國先前積累的財富,以及擴張的步伐在國內日漲,統治集團好戰派依然占上峰。奧斯曼蘇丹更是需用以擴張的手段來維持建立自己的威信。

其次,奧斯曼土耳其國內也並不是一帆風順,隨著帝國領土的擴大,越來越多不同信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聚集在一個以伊斯蘭教為主教的大帝國裡,起義隨處可見,並且統治階級不得人心,內部的矛盾迫使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需用轉移國內視線去向外擴張。

歐洲的哈布斯堡王朝的龐大領土一直是奧斯曼帝國凱覷的對象。此刻的神聖羅馬帝國,在經歷了一系列平息內部叛亂的行動中,損兵折將,耗費國力,並在首都維也納經歷了一場慘絕人寰的鼠疫,空前的自然災害加上連年用兵,讓哈布斯堡王朝精疲力竭。這一切,都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看在眼裡,所以,新的戰爭便由此爆發。

戰爭的爆發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由統帥穆斯塔法率領十五萬大軍直奔維爾納,奧地利為了阻擋這支軍隊,立即向西方的盟國發布求援。這種向西方發佈求援的情況,在十三世紀東方的蒙古帝國大軍進攻東歐時也發生過,此時的歐洲,也發生了類似的來自東方的威脅。奧地利求援發佈後,越來越多的西方國家響應,波蘭公國、薩克森、巴伐利亞以及漢諾威等國家大軍集結,向維也納方向前進,一時間,幾股力量同時湧向維也納,在維也納守軍的堅定守城、決不投降的信念下,奧地利人民進行了英勇的鬥爭。穆斯塔法的土耳其軍隊輪番進攻後,也沒有攻陷城池,在筋疲力竭下,援助維也納的軍隊也到達城下,在聯軍的持續攻擊下,奧斯曼土耳其軍隊被迫撤退,一路慘敗。自此,奧土戰爭宣佈維也納的勝利和土耳其的失敗。自此以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再也沒有向歐洲前進一步。

總結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此次進攻歐洲的戰爭,使得歐洲各國更加團結,三十年戰爭帶來的傷痛,使得這次歐洲列國在反對共同敵人時被一筆帶過,但是,這並不等於他們之間的爭鬥停止。奧斯曼帝國在此次失敗後,無力再向歐洲大陸邁進,而俄國的崛起瞬間又讓他感到到來自北方的威脅,奧斯曼帝國以後的戰鬥範圍逐漸從陸地和地中海沿岸轉向黑海,而奧斯曼帝國一直控制歐亞的交通要道,使得歐洲各國開始了更加廣泛的大航海運動,文明的碰撞和信仰的交流使得文化在這一時期更加融合,開放。


國際探聞


維也納之戰發生在1683年,此戰確實擋住了奧斯曼帝國對歐洲的進攻,但要說這一戰推動了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則並非事實。

1,維也納是奧斯曼帝國在歐洲擴張的極限

奧斯曼帝國六百年的歷史,其實可以分為兩段:三百年輝煌,三百年衰落,而分界線便是公元17世紀。

奧斯曼帝國的巔峰時期在公元16世紀的蘇萊曼大帝時期,黑海成為內湖,地中海被帝國控制。

也就是說,1683年之時的奧斯曼帝國版圖雖然巨大,但已經過了巔峰期,並開始走向衰落。換句話說,圍攻維也納是奧斯曼帝國的強弩之末。

此戰,波蘭翼騎兵和哈布斯堡王朝聯手擊敗了奧斯曼大軍,此後奧斯曼帝國不再是歐洲的威脅,並逐漸開始均為“歐洲病夫”。原因無它,就是歐洲已經崛起。

2,17世紀是荷蘭世紀

大航海時代從公元1492年便已開始,與奧斯曼帝國圍攻維也納無關,倒是與奧斯曼帝國在1453年滅拜占庭帝國有些關聯。

公元16世紀的海上,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天下,而進入公元17世紀,荷蘭取而代之,成為海上馬車伕。

與此同時,英國和法國也開始了大航海和殖民,且將在18世紀取代荷蘭,稱霸天下。

而此時的奧斯曼帝國猶如後來的大清帝國一樣,龐大而逐漸變得虛弱,大航海時代的到來使海上霸權漸次凌駕於陸上強權。

3,1683年的歐洲大陸霸主是法國

公元1618-1648年,是歐洲的三十年戰爭,此戰法國、瑞典擊敗了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王朝),瑞典成為北歐強國,而法國則稱霸歐洲。

1683年前後的歐洲大陸屬於法王路易十四,奧斯曼帝國已然開始落伍。

維也納之戰,奧斯曼帝國不敵中歐的哈布斯堡王朝和波蘭,從此退出了歐洲爭霸,而歐洲逐漸形成英國、法國、普魯士、奧地利、俄羅斯五大強國。

總之,維也納之戰是奧斯曼帝國進攻歐洲的強弩之末,也是極限,此時的奧斯曼帝國已經開始落後於歐洲列強,且此戰與大航海時代的到來無關,晚了近兩個世紀。

ps:1683年,我國在位的是康熙,俄國在位的是彼得一世。


心向青山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一直以來都想著征服歐洲,將自己的文明凌駕於歐洲文明之上。可問題是,戰鬥力不允許啊。

成立於1299年,1922年宣告統治結束,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擁有長達623年的統治時間,在封建王朝歷史上,算是壽命非常長的了。

  1. 他們本屬於東方文明,祖先來源於遙遠的突厥人,突厥被唐太宗摁在地上胖揍了一段時間以後,一部分宣佈歸順偉大的天可汗,還有一部分往西逃竄,其中奧斯曼土耳其就是往西逃竄的這部分突厥人所建立的帝國。
  2. 在亞洲幹不過強大的唐朝,難道在歐洲還幹不過當時尚未開化的歐洲人?為此奧斯曼土耳其在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的帶領下,果斷攻佔了拜占庭帝國,也就是東羅馬帝國。
  3. 這是對歐洲文明的一次重大沖擊,為此歐洲各國對奧斯曼土耳其充滿了敵意。我們都知道歐洲是一大家子的關係,誰跟誰都是堂兄弟表兄弟的關係。而奧斯曼土耳其跟他們毫無瓜葛,為此他們當然要擰成一股繩,聯合起來對抗奧斯曼土耳其了。

維也納之戰,其實就是歐洲軍事聯盟,對奧斯曼土耳其的一場重要打擊。在這一戰過後,奧斯曼土耳其再也沒有實力和歐洲諸國相抗衡。

奧斯曼土耳其打算佔領奧地利作為佔領歐洲的跳板。

在蘇萊曼大帝時期,奧斯曼土耳其是最強大的時候,可是過了這個時間段以後,奧斯曼帝國逐漸開始沒落。

為了挽回奧斯曼帝國的聲譽,重振帝國的風采,1683年,奧斯曼帝國國王穆罕默德四世決定向奧地利發起進攻。

當然這是有契機的,當時奧地利內部發生了政變,匈牙利新教徒打算讓匈牙利獲得獨立,所以公然反抗奧地利皇權。

與此同時,匈牙利新教徒們便邀請奧斯曼帝國一同參戰,以此瓜分奧地利。穆罕默德四世此前和奧地利打過一仗,是吃了點虧的,這回他覺得可以順道一起贏回來。

奧地利國王利奧波德一世是強大的哈布斯堡王室的成員之一,他們家族是歐洲皇室家族,掌控了一多半的歐洲領地。

奧斯曼帝國國王穆罕默德四世認為,只要佔領了奧地利,那就等於是開啟了佔領歐洲文明的步伐,他們總是被歐洲文明拒之門外,在歐亞板塊的交界處,停留了幾百年的時間。

這一回,穆罕默德四世顯然是要讓伊斯蘭教文明,徹底取代整個歐洲文明。用奧斯曼帝國的鐵騎,徹底征服整個歐洲。

與奧地利交戰,其實就是一個跳板。只要佔領了奧地利,接下來的事情,就好辦多了,至少他們可以涉足歐洲政治了。

維也納之戰,把奧斯曼帝國差點拖垮。

奧地利皇帝利奧波德一世也不是個省油的燈,曾經就已經擊敗過奧斯曼帝國,這一次他也絕對不會服軟。

他有強大的家族背景,想要調來援軍是一件十分輕鬆的事情。不過他似乎低估了穆罕默德四世的決心,這次他帶領了25萬大軍,而且是自己御駕親征。

這是一場滅國之戰,只要失敗了,那麼奧地利乃至整個歐洲都將遭遇滅頂之災。為此利奧波德一世決定提前出城尋找援兵。

那麼留守維也納就成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國王走了,維也納作為首都也是不能丟的。為此斯塔倫貝格伯爵成為了維也納之戰中,最核心的軍事指揮官,他將負責守住維也納。

維也納城內的守軍少得可憐,因為奧地利一般採用的都是僱傭軍制度,所以常備軍很少會養在城內,這對於斯塔倫貝格伯爵來說,是一件要命的事情。

  1. 斯塔倫貝格伯爵吩咐士兵們採取堅壁清野的政策,將城外所有居民區都給拆了,原本繁華的小市鎮一下子成為了一片廢墟。不過幸運的是第二天奧斯曼帝國的大軍就已經來到了城下,差一點這些居民區就成為了他們的補給點和戰壕。
  2. 攻城多次都被擊退後,奧斯曼帝國軍隊採用坑道爆破的方法破壞城牆,主要就是炸燬城牆的根基。結果維也納守軍也採用相同的辦法,以此阻斷奧斯曼帝國大軍的進攻。
  3. 此後奧斯曼帝國還是在城牆上炸開了一個巨大缺口,結果維也納守軍不光擊退了奧斯曼大軍,而且在缺口後面再次修築起了新的城牆,並且以野戰炮作為掩護。

時間在一天天過去,可是一座維也納城池,始終都拿不下來。奧斯曼帝國國王穆罕默德四世心急如焚,不斷給前線施壓,可惜始終沒有任何效果。最終維也納援軍終於趕了回來,奧斯曼帝國大軍因此潰不成軍。

奧斯曼帝國從此一蹶不振,再也不敢侵犯歐洲。

援軍的到來,對奧斯曼帝國大軍是致命的打擊,因為他們攻城這麼長時間,心態其實已經崩了。再加上對手兩面夾擊,他們只有丟盔棄甲。

這場戰役最後,奧斯曼土耳其損失了一半左右的軍隊,穆罕默德四世因此也被趕下了國王的寶座。誰也沒想到,這一戰居然導致強大奧斯曼帝國再也沒有崛起的希望。

兩個月的攻城始終沒有任何效果,這才是這場戰役失敗的關鍵所在。維也納之戰不僅僅是打垮了奧斯曼土耳其大軍,也是重新樹立起了歐洲人擊敗奧斯曼土耳其的決心。

過去奧斯曼帝國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在歐洲戰場上,幾乎是少有敗績,一直都是最強王者的角色。可是這次維也納戰役過後,歐洲人真正意義上擊敗了奧斯曼帝國,從此歐洲人不用再擔心奧斯曼帝國的入侵。

總結:歐洲文明遭遇過兩次危機。

歐洲文明曾經經歷過兩次東方浩劫,第一次是蒙古大軍的入侵,那幾乎就是不堪回首的一幕。1224年,速不臺和哲別越過了第聶伯河,佔領了克里米亞半島。要不是總部下令東返,可能歐洲文明就這麼沒了。

第二次便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對歐洲文明的滲透,這是一次長久戰。他們彼此之間拉鋸了400多年,最終奧斯曼土耳其敗在了維也納城下,使得伊斯蘭文化失去了征服歐洲文化的契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