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桓帝真的如《三國演義》講的那樣,是一個昏君嗎?

紅紅火火講歷史


大家好,我是左國曹

東漢的漢桓帝是歷史上有名的昏君,讀歷史的往往把他和後來的漢靈帝相提並論,蜀漢丞相諸葛亮在他的《出師表》裡也這樣寫道: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世,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事實上,漢桓帝比起後來的漢靈帝要高明得多。

其一,繼位僅僅十五歲,就想著誅滅專權的大將軍梁冀一家。十四年後,他聯合宦官單超等人果然實現了願望,當時梁冀一家大權獨攬,上有太后、皇后,中間官吏盤根錯節,外戚勢力很大。漢桓帝這樣做,雖然滿足了自己獨斷朝綱的心願,只是身邊大臣對自己充滿了戒心,並且讓宦官做大了自己的勢力,自此,朝廷無法節制宦官。

其二,在位期間,邊境上外寇入侵,下詔益州刺史平叛。犍為屬國夷寇鈔百姓,益州刺史山昱擊破之。零吾羌與先零諸種並叛,寇三輔;先零沈氐羌與諸種羌寇並、涼二州,十一月,中郎將皇甫規擊破之。

其三,在皇宮中為佛教的祖師釋迦牟尼和道教的祖師老子設立祭壇,以表示自己有清心寡慾的思想。只是這兩點往往被臣子指責為信異端學說。

其四,愛好廣泛,尤其是喜歡音樂和琴笙,可見漢桓帝年輕的時候很有音樂天分,只是條件不允許,當時歷史學家稱他貪淫誤國,因為愛好音樂本身就與好靡靡之音有關。

其五,貴有自知之明。漢桓帝曾問臣子自己是什麼樣的君主?大臣爰延說:和漢朝的歷朝歷代君主相比,陛下只能是中等君主。當時君主分為上中下三等,中等的君主介於聖人和常人之間。漢桓帝聽了並不惱火,他讚許的看看這位大臣,並且升了這位大臣的官職。

不過,儘管漢桓帝很聰明,可是由於大漢王朝行將朽木,頑疾很難根治,因此在漢桓帝治下,各地流民紛紛起義,邊境上也不太平,另外漢桓帝儘管到處留情,可是卻沒有一個像樣的男兒流傳下來,這就是沒有後代,最後漢桓帝駕崩以後,大臣和皇后從河間王府迎請十二歲的劉宏做皇帝,來續傳漢朝的天下。劉宏就是漢靈帝,史學家和大臣們尊奉大行皇帝為漢桓帝,“桓”字意思是盛大的意思,諡法》上說:“克敵服遠曰桓。”歷史上的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就是如此。


左國曹


東漢王朝雖然存在近二百年,但是給人的感覺卻很模糊,模糊到大多數人只知道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和末代皇帝劉協,而對這兩位皇帝中間的歷史總是用“宦官與外戚干政”來概括。

諸葛亮的《出師表》中有段著名的話是“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諸葛亮在總結先漢(西漢)和後漢(東漢)興衰的原因時,以“桓、靈”——漢桓帝、漢靈帝“親小人”為反面教材,使我們又認識了兩位衰敗東漢的皇帝。從諡號的角度來說,“克敵服遠曰桓”,“亂而不損曰靈”,“桓”是美諡,“靈”是惡諡,漢桓帝其實是有功於東漢的。然而,為什麼漢桓帝給後人的印象不是那麼好呢?

漢桓帝名劉志,是東漢第十位皇帝,在位二十年,但他實際執政的時間卻還不到九年。在漢桓帝親政之前,他一直活在一個男人的陰影下,這個人讓他脊背發涼,讓他每天如坐針氈。

令漢桓帝感到萬分恐懼的那個男人是大將軍梁冀。梁冀出門豪門,其先祖梁統是東漢的開國功臣,其姐姐梁妠是漢順帝劉保的皇后,其父親梁商在漢順帝時期任大將軍之職,輔佐朝政七年後病逝。梁商在141年死後,梁冀子承父業,繼續擔任大將軍輔政,直到漢順帝在144年駕崩。

漢順帝駕崩後,年僅兩歲的太子劉炳即位,是為漢衝帝。梁妠雖然不是漢衝帝的生母,但是按照漢制,梁妠依然由皇后尊為皇太后,並臨朝稱制,其弟弟梁冀負責總攬朝政。第二年正月,漢衝帝駕崩,梁太后和梁冀經過商議,立渤海王劉鴻的兒子劉纘為皇帝,是為漢質帝。

梁冀不學無術,睚眥必報,只是憑著父親和姐姐的關係身居高位,一旦掌握朝廷生殺大權,其專權驕橫的面目漸漸顯露出來,就連漢質帝也看不下去。146年,時年九歲的漢質帝在一次朝會上指著梁冀說:“此跋扈將軍也!”梁冀聽說後,懷恨在心,直接毒死了漢質帝,而後改立十五歲的蠡吾侯劉志為皇帝,是為漢桓帝。

漢桓帝登基後,梁冀的地位自然更加鞏固。147年8月,漢桓帝在梁太后的安排下,立梁太后的妹妹梁瑩為皇后。同年11月,發生清河王劉蒜謀反案,梁冀藉機誣陷當朝名臣李固、杜喬參與謀反案,將兩個政敵全部處死,梁冀由此威震朝廷,無人再敢抗衡。面對粱冀的專橫霸道,漢桓帝為生存下去,不得不委曲求全,處處討好梁冀。此時的漢桓帝儼然一個政治傀儡,150年,梁太后去世前,下詔歸政漢桓帝,當然,漢桓帝不會接受這個旨意,他只能任由梁冀專制朝政,繼續飛揚跋扈。

在以後的日子裡,梁冀的權利達到了東漢外戚專權從未有過的頂點。那些將要升遷的官員在任職前,必須先到梁冀府中謝恩,否則只有一個結局:死。那些上書言事抨擊自己的人,最終命運也只有一個:死。即使如此,依然有許多正直的人直面梁冀的淫威,用自己的生命寫下了華美而悽慘的篇章。

很難相信,殘暴嗜血的梁冀居然喜歡萌萌噠的小兔子。梁冀在大建豪宅之餘,專門修建了一個數十里的兔園,併為自己的兔子們做上標記,只要有觸犯者,其結局一般也只有一個:死。

梁冀踩著無數人的屍體一步步走向了人生巔峰,但是從來秉政愈久,政敵愈多,倒臺一定會到來,只是時間的早晚而已。漢桓帝越來越大,對梁冀專政再也難以忍受,159年7月,梁皇后因病去世,漢桓帝在後宮中少了梁冀的耳目,他開始密謀剷除梁冀及其家族的勢力。一個月後,漢桓帝在宦官唐衡、單超、左悺、徐璜、具瑗的幫助和策劃下,突然發動政變,誅殺了梁冀及其家族成員,並清除了梁冀在朝中的黨羽,奪回了本應屬於自己的權利。

漢桓帝為獎賞剷除梁冀的功臣,加封唐衡、單超、左悺、徐璜、具瑗為縣侯,其中,功勞最大的單超食邑二萬戶,其餘四人各食邑萬餘戶,世人因此稱這五個宦官為五侯。五侯憑藉著自己的功勞登上政治舞臺,並安排自己的親人和黨羽或在朝中,或在地方任職,成為東漢一股新興的政治勢力。大智如此

東漢王朝雖然存在近二百年,但是給人的感覺卻很模糊,模糊到大多數人只知道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和末代皇帝劉協,而對這兩位皇帝中間的歷史總是用“宦官與外戚干政”來概括。

諸葛亮的《出師表》中有段著名的話是“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諸葛亮在總結先漢(西漢)和後漢(東漢)興衰的原因時,以“桓、靈”——漢桓帝、漢靈帝“親小人”為反面教材,使我們又認識了兩位衰敗東漢的皇帝。

從諡號的角度來說,“克敵服遠曰桓”,“亂而不損曰靈”,“桓”是美諡,“靈”是惡諡,漢桓帝其實是有功於東漢的。然而,為什麼漢桓帝給後人的印象不是那麼好呢?

漢桓帝名劉志,是東漢第十位皇帝,在位二十年,但他實際執政的時間卻還不到九年。在漢桓帝親政之前,他一直活在一個男人的陰影下,這個人讓他脊背發涼,讓他每天如坐針氈。

令漢桓帝感到萬分恐懼的那個男人是大將軍梁冀。梁冀出門豪門,其先祖梁統是東漢的開國功臣,其姐姐梁妠是漢順帝劉保的皇后,其父親梁商在漢順帝時期任大將軍之職,輔佐朝政七年後病逝。梁商在141年死後,梁冀子承父業,繼續擔任大將軍輔政,直到漢順帝在144年駕崩。

漢順帝駕崩後,年僅兩歲的太子劉炳即位,是為漢衝帝。梁妠雖然不是漢衝帝的生母,但是按照漢制,梁妠依然由皇后尊為皇太后,並臨朝稱制,其弟弟梁冀負責總攬朝政。第二年正月,漢衝帝駕崩,梁太后和梁冀經過商議,立渤海王劉鴻的兒子劉纘為皇帝,是為漢質帝。

梁冀不學無術,睚眥必報,只是憑著父親和姐姐的關係身居高位,一旦掌握朝廷生殺大權,其專權驕橫的面目漸漸顯露出來,就連漢質帝也看不下去。146年,時年九歲的漢質帝在一次朝會上指著梁冀說:“此跋扈將軍也!”梁冀聽說後,懷恨在心,直接毒死了漢質帝,而後改立十五歲的蠡吾侯劉志為皇帝,是為漢桓帝。

漢桓帝登基後,梁冀的地位自然更加鞏固。147年8月,漢桓帝在梁太后的安排下,立梁太后的妹妹梁瑩為皇后。同年11月,發生清河王劉蒜謀反案,梁冀藉機誣陷當朝名臣李固、杜喬參與謀反案,將兩個政敵全部處死,梁冀由此威震朝廷,無人再敢抗衡。

面對粱冀的專橫霸道,漢桓帝為生存下去,不得不委曲求全,處處討好梁冀。此時的漢桓帝儼然一個政治傀儡,150年,梁太后去世前,下詔歸政漢桓帝,當然,漢桓帝不會接受這個旨意,他只能任由梁冀專制朝政,繼續飛揚跋扈。

在以後的日子裡,梁冀的權利達到了東漢外戚專權從未有過的頂點。那些將要升遷的官員在任職前,必須先到梁冀府中謝恩,否則只有一個結局:死。那些上書言事抨擊自己的人,最終命運也只有一個:死。即使如此,依然有許多正直的人直面梁冀的淫威,用自己的生命寫下了華美而悽慘的篇章。

很難相信,殘暴嗜血的梁冀居然喜歡萌萌噠的小兔子。梁冀在大建豪宅之餘,專門修建了一個數十里的兔園,併為自己的兔子們做上標記,只要有觸犯者,其結局一般也只有一個:死。

梁冀踩著無數人的屍體一步步走向了人生巔峰,但是從來秉政愈久,政敵愈多,倒臺一定會到來,只是時間的早晚而已。漢桓帝越來越大,對梁冀專政再也難以忍受,159年7月,梁皇后因病去世,漢桓帝在後宮中少了梁冀的耳目,他開始密謀剷除梁冀及其家族的勢力。一個月後,漢桓帝在宦官唐衡、單超、左悺、徐璜、具瑗的幫助和策劃下,突然發動政變,誅殺了梁冀及其家族成員,並清除了梁冀在朝中的黨羽,奪回了本應屬於自己的權利。

漢桓帝為獎賞剷除梁冀的功臣,加封唐衡、單超、左悺、徐璜、具瑗為縣侯,其中,功勞最大的單超食邑二萬戶,其餘四人各食邑萬餘戶,世人因此稱這五個宦官為五侯。五侯憑藉著自己的功勞登上政治舞臺,並安排自己的親人和黨羽或在朝中,或在地方任職,成為東漢一股新興的政治勢力。

宦官勢力的崛起逐漸侵犯了另一股早已形成的政治勢力,這便是以經學起家的儒家士大夫們。東漢王朝以儒家學說為治國方略,又以察舉製為選拔官吏的人才制度,這就為那些飽學之士培養門生故吏提供了機會,東漢末年,袁紹自稱祖上“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便是起源於此。

梁冀死後,儒家士大夫們在政壇上再度活躍起來。以“三君”——竇武、劉淑、陳蕃,“八俊”——李膺、荀翌、杜密、王暢、劉祐、魏朗、趙典、朱㝢等名士為代表的士大夫們與宦官勢力處處作對,在政治上掀起了一次次風波,漢桓帝因此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處理雙方的矛盾。

160年,單超病逝。164年,唐衡、徐璜病逝。165年,中常侍侯覽的兄長益州刺史侯參被太尉楊秉彈劾獲罪,侯參自殺身亡,侯覽亦被免官。緊接著,中常侍左悺及其兄長左稱,中常侍具瑗及其兄長沛相具恭同時被司隸校尉韓縯彈劾獲罪,左悺和左稱自殺,具瑗和具恭被貶,就連繼承單超、唐衡和徐璜爵位的人也被剝奪爵位。同年年底,因得罪宦官獲罪的李膺覆被提拔重用,被漢桓帝任命為司隸校尉,與太尉陳蕃共理朝政,宦官為之鞠躬屏氣,不敢再肆意妄為。看上去,士大夫們對宦官們取得了重大勝利,儒家士大夫們大展宏圖的時機到來了。

166年,儒家士大夫和宦官們再起衝突,南陽太守成瑨擅自誅殺了勾結宦官的富商張汎,並其宗族賓客二百多人;太原太守劉質擅自誅殺了為患鄉里的宦官趙津;山陽太守翟超指示督郵張儉抄沒了侯覽的宅邸;東海相黃浮擅自殺死了徐璜的侄子徐宣,宦官們忍無可忍,於是向漢桓帝訴冤,漢桓帝勃然大怒,把成瑨、劉質、翟超和黃浮下獄治罪。

陳蕃首先向成瑨、劉質、翟超和黃浮求情,隨後,更多的士大夫們加入進來,不斷為成瑨、劉質、翟超和黃浮求情,一時間,士大夫們聲勢浩大,令天下郡縣騷動不安。這時,李膺又擅自誅殺了勾結宦官的方士張成,宦官們趁機對漢桓帝報告說:“李膺等養太學遊士,交結諸郡生徒,更相驅馳,共為部黨,誹訕朝廷,疑亂風俗”,漢桓帝震怒不已,隨後向全國下詔逮捕黨人,並把推薦黨人的陳蕃免職,這便是東漢歷史上著名的“第一次黨錮之禍”。

梁冀及其黨羽被清除後,朝中和地方上出現權力真空,儒家士大夫和宦官們都將其視為自己和親朋好友攫取權利的大好時機,雙方激烈的衝突在所難免。不過平心而論,儒家士大夫在鬥爭中使用非常手段,無視法紀,擅自殺人,甚至濫殺無辜,確實有點過分,這一點也是令漢桓帝擔心東漢法度崩壞,不得不出面干涉的原因。

“黨錮之禍”的第二年,李膺等人採用玉石俱焚的辦法,把眾多宦官子弟也牽扯了進來,宦官們心生憂懼,不想惹禍上身,於是被迫與士大夫們妥協,勸漢桓帝赦免黨人。漢桓帝為平衡宦官們和士大夫們的勢力,曾打壓過宦官們,也曾打壓過士大夫們,現在見雙方兩敗俱傷,隨後下詔赦免了天下黨人,但是禁錮他們終生。

當漢桓帝在朝中調節宦官們和士大夫們的糾紛時,邊疆亦戰事不斷,其北邊是鮮卑人不斷侵擾,西邊則是羌人不斷叛亂。漢桓帝把平定羌人的任務交給段熲,把平定鮮卑的任務交給張奐,段熲和張奐軍事才能出眾,恩威並施,穩定了邊疆,使戰亂波及的範圍沒有繼續擴大,也算不負漢桓帝的信任和重託。

167年12月,漢桓帝駕崩,竇皇后尊為皇太后,其父親城門校尉竇武總攬朝政。

漢桓帝駕崩時才三十六歲,又沒有子嗣,這或許跟他在後宮擁有五六千采女有很大的關係。

竇武與竇太后商議後,與中常侍曹節迎立十二歲的瀆亭侯劉宏為皇帝,是為漢靈帝。第二年,竇武升任大將軍,已經罷官的陳蕃被任命為太傅,與司徒胡廣一起主持朝政。在陳蕃的引薦下,李膺等士大夫再次登上政治舞臺,與曹節、王甫等宦官復起衝突,一場腥風血雨似乎又要到來了。


格物書畫


看看漢恆帝劉志的簡介就知道了

簡介:132年生,146年即位,167年在位死亡。外戚操控下僥倖繼承皇位。政治上誅滅外戚梁冀,重新掌握皇權後器重宦官。經濟上賣虛職位官、減百官俸祿,導致貪汙合法,破壞吏治,加重了人民的負擔,為靈帝大規模的賣官開了先河。 不信任士大夫,愛好佛事,荒淫遊樂無度,宮女五千,無子三女。

瞭解漢朝的都知道後面幾任皇帝都成什麼樣了。漢獻帝表示很無奈,爛攤子哪有那麼好收拾,況且都是強臣。漢恆帝是禍亂的根源。不思進取的斂財享樂,對朝政不用功而重用宦官。而本來是秘書的宦官,居然被授權能發號施令,拿雞毛當令箭,這個情況,攝政的外戚當然不能忍。因為外戚普遍能力不足,所以拉來部分士族幫手。倆邊就開始掐架,裡面有各種回合制的反水

內耗外亂作用下加上勤王的宗室,制度上和實際的不作為,導致整個皇權集團的瓦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