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食物的熱量高能滿足人體需求,但是人卻仍會感到飢餓?

南歸南兮


已經減肥40斤並且成功保持兩年至今的我很高興來回答題主這個問題。

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人類對於食物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認識一種食物不再僅限於它的色香味,還會深入分析它的飽腹感、熱量以及營養價值等各個方面。

我們一直強調每天所攝入的食物熱量要滿足人體的基本需求,但是有的時候明明已經吃到了這個標準,仍然會有飢餓感的產生?




究其原因,飢餓感的產生和食物的熱量並不存在太大關係,主要是由身體裡的葡萄糖濃度所決定,下面我們就來簡單的分析一下。
  • 我們人腦的下丘腦位置存在的其中兩個區域,一是攝食中樞神經,另一個是飽中樞神經,這兩個中樞神經對於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非常的敏感。

  • 當血液裡的葡萄糖濃度下降的時候,飽中樞裡的神經元會利用它的下降,放電頻率下降;



  • 而攝食中樞則相反,它是被高濃度葡萄糖所抑制的,當血糖濃度降低,抑制作用就降低,於是,攝食中樞的神經放電頻率就升高。這個放電頻率的改變就產生了飢餓感。

所以,飢餓感主要來源於血液裡的葡萄糖濃度。

所以,我們也會發現有這樣一個神奇的現象:就是在當你感覺到飢餓的時候,只要吃兩顆糖,雖然你並沒有大量進食,胃裡依然是空空的狀態,但是那種燒心難受的飢餓感就消失了。



這裡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說減肥期間要選擇低GI的碳水化合物?

因為低GI的碳水化合物,比如玉米、燕麥、紫薯、土豆、山藥等等,這一類食物富含膳食纖維,飽腹感強,另一方面,它們的消化時間比較長,你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它們在持續不斷的維持血液裡的葡萄糖濃度。

但是高GI的碳水化合物,例如米飯、粥、麵食等等,它們比較容易消化,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升高血糖濃度,這個時候就會刺激胰島素的分泌來平衡這個濃度差。但是這個持續時間相對於上述來講要短得多。當你感覺到飢餓,攝食神經就會給你造成“進食壓力”,讓你“趕緊吃東西啊!不然你就要餓死啦!”即使你忍一忍熬過去,在下一次進食的時候也會無意識的攝入過量的食物。

所以,我們的膳食從熱量的角度要滿足身體的基本需求,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更要滿足飽腹感和營養均衡的需求,總的來講就是七個字——“吃飽吃夠營養均衡”!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經驗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參考意義,感謝您的閱讀!


愛美食的資深減肥人士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提出來的這個問題

高熱量的食物含有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能把能量輸送到全身各個器官,但是營養不缺了為什麼會感到飢餓呢?是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平常的飲食習慣,習慣了飽腹感,所以食用了高熱量的食物同樣會產生飢餓感

舉個例子,一塊壓縮餅乾的熱量相當於我們一頓甚至一天所需要的能量,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好攜帶,易儲存等特點,是部隊急行軍時必備的食物,關鍵時刻可以節約時間,還可以快速補充能量,雖然沒有飽腹感,人體需要的各種營養也能給了充分的供給。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你!




家廚美食


正好我家有人對於減肥方面比較關注,說說個人的理解。

\n

每人身體可以儲存很多熱量,餓了,並不代表熱量消耗完。

餓,是大腦神經的感覺。每天都要吃飯,一般5個小時左右吃進的食物從胃中排空,那我們就感覺餓了。

在這裡一般排空時間與食物成分有密切關係。糖類,一般兩個小時,蛋白質三到四個小時,脂肪六個小時。

食物消化速度還與進食多少成正比。如果胃中有100毫升的食物,每分鐘排除5毫升,當達到500時,每分鐘可排空15毫升。

當胃排空時,胃開始收縮,這是一種比較劇烈的收縮,使人感到飢餓,也就是需要食物的一種信號。

所以在減肥飲食中多食用高蛋白,低碳水的,多吃水果。

希望我的回答能解惑。關注我的操作簡單的低脂菜譜,熱量低,吃到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