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王和皇帝是什么关系?

wau老师


晋王”这个爵位到底有何奇怪之处,为何历史上有不少皇帝是从 晋王 这个 爵位登上皇位?我们来看看是哪几位。

  第一位、晋武帝司马炎。曹魏后期,曹魏政权被司马昭独掌,魏国皇帝曹髦俨然成为傀儡皇帝,后来司马昭又杀掉曹髦,立曹奂为魏国新帝,并强逼曹奂封自己为“晋王”。司马昭死后,他的儿子司马炎继承他的晋王之位。

  公元266年,司马炎逼曹奂退位,并让位于他。从此司马炎彻底取代了曹魏政权,建立了西晋,成为西晋的开国之君。

  第二位、隋炀帝杨广。隋朝在建立之后,隋文帝杨坚将自己的长子杨勇立为太子,其次子杨广被封为晋王。公元589年,隋文帝命杨广为兵马大元帅,带兵五十万,全力讨伐陈国。杨广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才能,很快就灭了陈国,使得分裂200多年的华夏大地再一次得到了统一。

  在隋文帝统治后期,太子杨勇与晋王杨广之间为了争夺皇位产生了很大的矛盾,最终杨勇被杨广打败,从而丢了太子之位,失去了继承大统的机会。公元600年,隋文帝封晋王杨广为太子,隋文帝杨坚去世以后,杨广继承皇位,成了历史上那位恶贯满盈的隋炀帝。

  第三位、唐高祖李治。在唐太宗老年时期,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立谁为皇位继承人。同样,李唐皇室诸位皇子之间的矛盾也日渐严重,唐太宗李世民也陷入了和他父亲李渊晚年时一样的苦恼之中。后来身为太子的李承乾见登基无望,于是被迫举兵造反,结果没能斗过李世民,失败被废,而同期参与争夺皇位的李泰也被李世民废掉。在此之后,可以继承李世民皇位的皇子,只剩晋王李治一人了。

  公元643年,李世民正式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入住东宫,并开始监国理政。公元649年,一代英主唐太宗李世民去世,李治作为太子正式登基称帝,史称唐高宗。

  第四位、唐庄宗李存勖。在唐朝末年,唐昭宗为了巩固江山,不但册封了多位节度使,而且还册封了很多异性诸侯王,唐昭宗就曾经立李克用为晋王。在李克用去世之后,他的儿子李存勖接任晋王之位。

李存勖继承王位以后,多次与后梁政权展开激战,最终打败了后梁军队,铲除了他称帝路上最大的绊脚石。公元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登基称帝,后世称他为唐庄宗。

  第五位、宋太宗赵光义。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以后,登基建国,开创了宋王朝。他为了封赏助自己建国的有功将士,就封自己的弟弟赵匡义为晋王,赵光义在赵匡胤建国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

  公元976年,赵匡胤去世以后,赵光义不知道用了何种手段登基为帝,成为宋太宗。对于这桩千古疑案,到现在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有人说赵匡胤是赵光义害死的,继位诏书是他伪造的。同样,也有人说赵匡胤就是想把皇位传给赵光义。而那段历史到底有怎样的真相,估计也只有死去上千年的赵匡胤和赵光义二人清楚了。

  实际上,这几位“晋王”能够登基为帝,靠的就是他们杰出的政治才能。同时这也反映了“晋王”这个爵位到底有多么吃香,基本上只要登上“晋王”之位,基本上都可以在进一步成为皇帝。


lyg视频君


许多历史人物在登上皇位之前,封号或自封为晋王,可以说晋王离皇帝只是一步之遥。

以下是历史上四个由晋王登基为皇帝的例子,如晋武帝司马炎,隋炀帝杨广,唐高宗李治和宋太宗赵光义。

一.晋武帝司马炎

曹魏后期,曹魏政权被司马氏掌控,后由司马炎承晋王之位。公元266年,司马炎逼傀儡皇帝曹奂退位,并禅位于自己。司马炎称帝后建立了西晋,成为西晋的开国之君,即晋武帝。

二.隋炀帝杨广

隋朝的隋文帝杨坚封次子杨广为晋王。杨广有着出色的军事才能,平陈国,战功显赫。后来,太子杨勇与晋王杨广之间为了争夺皇位开打,杨勇被杨广打败,并失去太子之位。随后,隋文帝封晋王杨广为太子,隋文帝去世后,杨广继承皇位,即隋炀帝。

三.唐高宗李治

唐太宗李世民后期,李世民对皇位继承人选甚是苦恼,并举棋不定。后来身为太子的李承乾见皇位无望,便举兵造反,结果叛乱很快被李世民平息,因此太子李承乾被废,其余参与叛乱的皇子也被惩处。因此,可以继承李世民皇位的皇子,只剩晋王李治。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后,李治作为太子正式登基称帝,即唐高宗。

四.宋太宗赵光义

赵光义在宋朝建国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后赵光义被宋太祖赵匡胤封为晋王。公元976年,赵匡胤去世以后,赵光义登基为帝,成为宋太宗。

以上是#凝沙成石#的回答,希望对你有帮助!


凝沙学史


晋王和皇帝是什么关系

在我国历朝历代中,被封为晋王的大约有十多位,这些晋王们大多和皇帝的关系很是微妙,取而代之不在少数,其中最有名的非司马昭,司马炎父子莫属了。

说司马昭父子最有名原因有三。

第一,司马昭、司马炎父子都被封为晋王。

司马氏得天下,不得不先说司马懿,司马懿是一个心狠手辣,不顾道义的人,为后世所不耻,他被后世历史学家批评为“以狐媚取天下”。这狐媚二字很恰当,一点也不冤枉。叙述司马懿一生,便是他如何媚了三个人,哄了一个人。

司马懿先骗了曹操,后骗了曹丕,最后又骗了曹叡。他骗这三个人,所用的手段都是一个媚字。骗这三个人以后,他又骗曹爽,把曹爽骗进了鬼门关。这一次,他所用的不再是“媚”,而是“哄”。

司马懿哄骗曹爽投降,夺得大权后,硬是把曹爽兄弟四人以及亲信十人,以谋反之罪夷灭三族。同时命令所有曹姓王爷、公爷都搬到洛阳来住,一切行动由他派人监视。

所以后来东晋明帝听王导讲祖宗得天下的故事,竟羞愧的抬不起头,说:若是这样的话,晋朝怎么会长久!

司马懿没当过晋王。

司马懿死时,虚岁七十三岁。

大魏朝廷中,极多是司马懿的党羽,这些人一致主张,朝廷大权由司马懿大儿子司马师继续执掌。

司马师是个知兵之人,也是个及其厉害的角色。

当年司马懿父子三人在与曹爽争权时,司马师是立了大功的。发难前夕,司马昭整夜行坐不安,司马师依旧安稳睡觉,到了早上,司马师一声呼喊,原本他私自养的三千死士立刻集合起来,人们都弄不清楚这些人一刹那是从哪里来的。司马师陈兵司马门,布置的很严谨。司马懿见到后很是高兴,说:这孩子还真会办事。

司马师也没当过晋王。

司马师死后无嗣,他所执掌的大权,入于其弟司马昭之手。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说的就是司马昭自己想当皇帝,又扭扭捏捏。他于魏少帝曹奂即位后,叫曹奂封自己为晋公,可是他又坚决辞让,此后,少帝与他又在扮演了一个硬要封,一个硬是不肯接受的骗人的把戏。到了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十月,司马昭才装出“只得接受”的样子。

只过了四个月,公元264年3月,司马昭叫曹奂升封自己为晋王。

司马昭做了晋王,下一步就是自己要做皇帝了。然而八字不好,当晋王只当了一年又五个月,便一命呜呼,享年五十五岁。

司马炎是司马昭的儿子,司马昭死后他嗣为晋王。

所以司马昭、司马炎父子都被封为晋王。

第二,司马昭当晋王时,杀害了大魏皇帝曹髦,司马炎做晋王时,废黜了大魏皇帝曹奂。

我们应该替司马昭说一句公道话,司马昭本没有计划要曹髦死,是曹髦自己找死。

司马昭还没做上晋王时,魏国皇帝是曹髦,曹髦对司马氏三世专擅朝政,政不由己,十分痛恨,每天都在担心被废黜,下决心要扼制司马昭,曹髦于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五月,率领宿卫、苍头、官僮讨伐司马昭,司马氏的兵士见魏主挥剑亲战,毕竟有所顾忌谁也不敢上前,司马昭心腹贾充呵斥他们说:司马公好生畜养尔等多年,正为今日之事,不问是谁,动手便是。于是太子舍人成济手持戈矛冲着曹髦刺去,直至前身洞穿而刃出于背,曹髦当即惨死在车上。

曹髦死后,司马昭迎立了曹奂为皇帝。改甘露五年为景元元年。

五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只当了四个月的晋王,等不及过年,便毫不客气的逼使与自己同龄的魏元帝曹奂蝉位,自己登基称帝,立国为晋,于大魏咸熙二年十二月(公元265年)改称为大晋泰始元年十二月。

第三,司马昭、司马炎父子分别灭掉了西蜀和东吴,国家实现了统一。

公元263年,晋王司马昭兵分三路,大举伐蜀,大将邓艾长驱直入,到达成都,后主刘禅向大魏皇帝投降。十七年后,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调遣大军,兵分六路,突破长江天险,龙骧将军王濬的楼船率先抵达石头城下,吴主孙皓投降。西晋完成了统一。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曹操曾经想拼出一个统一的局面。诸葛亮也试图帮助刘备与刘禅,以追求同样的目的,却鞠躬尽瘁而死。曹操与诸葛亮的才干,均比司马昭和司马炎高,高的不成比例。

为什么司马昭和司马炎先后轻轻一动,就吞并了西蜀和东吴,实现了统一呢?

这大概是与国人固有的思想密不可分的。

自孟子以来,中国人的政治思想都有了“天下定于一”与“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等等牢不可破的“定论”。他们接受了孟子的判断,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因此地上也不该有两个大王。倘若有,是违反天道的,不能长久。

除了这种心理因素以外,三国的大臣和人民也有点感觉到,在分下去也没什么意思。分久了就怀念过去合的时候的光彩。

因此,司马昭和司马炎把三国分裂局面合了起来,合的十分容易。

可是西晋的统一,只是暂时的合,过了十年便有了八王之乱,接着又有了“五胡乱华”开始了长达三百多年的两晋南北朝大分裂局面。一直到李世民,由于有魏征、房玄龄、杜如晦这些第一流人才做帮手,才把中国真正的合起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