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时清朝的大炮和英国的炮差别有多大?

孤独的小翡翠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鸦片战争中清军之所以败,是因为清军的装备上与英军有着巨大的代差所导致,以致于清军败北、英军取得碾压性胜利。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因为鸦片战争时,清军与英军在装备上并没有很大的代差,足以取得碾压性的优势。换句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当时的英军处于初期火器时代、清军处于冷热兵器混合使用时代

当时清军主要的火器是沿用明朝时期的“鸟铳”、“佛朗机”、“红夷大炮”等,但这是是明朝时引进的。这里有一点我们要注意,那就是这些火器本质上属于西洋火器,由明朝对其进行了改进。也就是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清军使用的是老式的“洋枪洋炮”。与英军相比落后西方世界200年。虽说,这200年里西方火器发展进程缓慢,但在性能上还是有一定差别,只是这差距还不致命。

英军对清军在火枪上有一定优势,但在火炮上又是并不大

  • 清军所装备的火枪主要是鸟枪和抬枪,其中装备最多的是鸟枪。无论是鸟枪还是抬枪都属于滑膛枪,用火绳发火, 带有瞄准装置和带溯杖 ( 即推弹杆 ) ,使用圆形铅弹,枪长2.01米,铅弹丸重1钱,装填火药3钱,射程约100米,射速为1至2发/分钟。
  • 而英军则是装备了先进的布伦士威克式前装滑膛击发枪与伯克式前装滑膛燧发枪,其中伯克式枪长1.16米,口径15.3毫米,弹丸重35克,射速为2至3发/分钟,点火装置为摩擦燧石;布伦士威克式枪身长1.42米,口径17.5毫米,弹丸重53克,射速为3至4发/分钟,点火装置为击发枪机撞击火帽。

根据这两个数据我们可以得出清军的火枪枪身过长,装填、射击均为不便,且点火装置落后,遇到风雨天设计效果较差。虽说在性能上两者相差并没有很远,但在射程不及英军,这点只能从数量来弥补,又因军费问题,当时的清军尚未全军装备鸟枪,仍有一部分使用大刀、长矛。所以很难在数量上碾压英军。

至于火炮方面,在康熙时西方传教士南怀仁等人,帮助清朝监制过许多火炮。因此,清军的火炮主要是仿制西方17至18世纪时期的加农炮。不过因为整个18世纪,西方火炮并无大变化,所以在鸦片战争时,清军火炮其实与英军的火炮在样式及原理上大体相同,并不存在代差。如果非要说出一个差别那就是主要在于制造工艺与火药配比和炮弹上的差距

  • 其一、铸造工艺上的差距

英国经历工业革命后,冶炼技术突飞猛进,所产铁质高,使得火炮拥有良好铸造材料,且采用铁模等工艺铸炮,以镗床对炮膛内部加工,使之更为光洁。而清朝冶炼技术落后,铁水无法尊道提纯含杂质多,铸造出来的火炮十分粗糙,气孔气泡多且密集,易炸裂。清朝一般采取加厚管壁的方法来避免炸裂的情况,但笨重的火炮机动性差是其一,其次为了避免炸裂,还得减少火药填量,这又降低了火炮威力。此外,清朝所制火炮只是仿制,根本不懂得身管/口径比例,以及火门位置在火药燃烧中的实际意义等等,所以铸造出来的许多火炮比例不合,要么火门开得太前,太大。这样子怎么和英国拼?

  • 其二、火药配比和炮弹上的差距

清军火炮的炮弹种类少,且质量差,对比同期的英军已拥有实心弹、霰弹、爆破弹等;而清军方面只有实心弹一种,且弹体粗糙、弹径偏小。且清军许多火炮都是固定的,都没有炮架。哪怕有一些有炮架的,也只能调整高低夹角不能左右旋转,限制了射击范围。更可怕的是清军许多火炮竟无瞄准器具,或只有“星斗”(用以确定射击方向)而没有“炮规”(用以确定高低夹角)。士兵主要靠经验来瞄准。

火药配比上,1825年歇夫列里在进过多次试验后,提出了黑色火药的组一架化学反应方程式。理论上硝、硫、炭的配组比例以74.84%、11.84%、11.32%位最佳火药配方。英国按照这一方程式配置了枪用发射火药(硝75%、硫10%、炭15%)和炮用发射火药(硝78%、硫8%、炭14%)。加之英国工业革命带来了机械化生产,英国火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而清军制造的火药用的还是明朝的配方,硝80%、硫10%、炭10%,且以手工业作坊或工场生产。这个配方中含硝量过高,易受潮,且手工生产无法提炼出高纯度硝和硫,杂质高,依靠舂碾的火药颗粒粗糙,大小不一,无法充分燃烧,爆炸效果低。

这便是清军火器与英军火器上的差距,不大,但清朝永远跨不过去。


像素说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得分第一次还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双方火炮差距已经非常大,英法已经使用了线膛炮。

双方的差距主要是:

第一,射程差距很大。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敌我都是用滑膛炮,射程差别有限,充其量是略有差距。

英军的火炮虽然可以在满清火炮射程之外开火,但很多时候为了提高精度还是进入双方射程内。

第二次鸦片战争就不同。

资料中这么写:

在大炮的射击距离来看,清军前装滑膛大炮的射程并不远,并且无法进行灵活地调整。而英法联军所装备的阿姆斯特朗炮与拿破仑炮都可以很容易地调整射击距离。清军的火炮技术从18世纪以来并没有很大的改变,所以射程也都是差不多的。1681年制造的“神威将军”大炮,其最大射程为900步,按照清朝的尺寸,每步为5尺,大炮的射程也就是1500米远,也就是3里。

而英法联军的火炮射程则远的多。在第二次大沽口之战中,大沽村与炮台的距离为3里远,但联军的炮弹任然可以“飞至村庄”。据记载,英法联军的炮艇距离炮台大约为700米左右,由此可以得出,联军火炮的有效射程至少为4里。

因为两者火炮射程的不同,英法联军利用清军大炮的漏洞,就可以攻击到清军,而清军却无法瞄准敌军。

“十三日早,敌船四五艘齐至,迭互开炮,我炮力不能及远,敌炮中台上,栏石皆碎飞起,守兵受伤甚众。”

第二,精度差距很大。

满清和英法的炮战中,基本都是刚刚开始,就被敌人炮火准确压制。

这是因为,英法火炮的精度远远高于满清。

在第三次大沽之战中,英法联军与清军在一公里的距离内进行炮战,清军与联军互相发射炮弹,但是清军大炮的命中率实在是太低了。参加此次战斗的法国士兵夏尔就曾在日记中描述了清军的火炮:

炮弹打的一点也不准,只是在我们的大炮上空上掠过,并且落在远达五百公尺之遥的参谋部和还要更远的我军步兵之间。


满清火炮精度差的原因很多,其一是加工技术很烂。英法军队曾经检查过缴获的火炮,发现满清火炮炮弹和炮膛不匹配,有着不小的差距,有的竟超过炮膛内径的十分之一。

这种炮弹经度差是必然。

第三,威力相差很大。

威力差距明显,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满清好不容易有一两发炮弹击中敌舰,只能造成小的破洞,轻微伤而已。

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大量使用先进的开花弹,差距就更大了。


资料中这么写:

清军大炮“万斤及数千斤之炮,轰及其船板,仅止一二空(洞)。”

清军威力最大的万斤大炮,所发射的炮弹对联军军舰伤害是非常小的,这点有点像后来甲午战争,实心的炮弹无法炸毁军舰。

而联军的炮弹则有了明显的改进,出现了较为现代化的榴弹与散弹。在此次战斗中,英法联军就是使用榴弹摧毁了清军坚固的防御工事,联军的榴弹重量很大,重的有“六七十斤,空心铁子约厚寸许,计众六十余斤”。这种较重的榴弹炮对于清军的工事简直就是一种“无敌”的存在,据记载:

北炮台三合土顶被轰揭去,南炮台大石镶砌塌卸小半,炮墙无不碎裂。

要知道,这个北炮台的三合土顶厚度达到半米厚度,在满清看来是坚不可摧的。

第四,射速差距很明显。

火炮的射速非常重要,精度、射程、威力差不多,谁能够射出的炮弹多,谁就会获胜。

相反,如果己方火炮性能较差,但射速较快,也能弥补一些缺陷。

然而,满清火炮射速很慢。

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双方火炮差距还不是太大,林则徐就私下告诉友人,洋人的火炮射速快,就像满清军队放排枪一样。

而满清火炮射速慢,几分钟才能射1发,连射几发以后因为火药质量差,还需要清理炮膛才能继续炮击。


双方火炮差距很大,以至于很多炮战都是单方面屠杀。

双方很多战役互相炮击一二百发,结果是满清炮台被摧毁,上千官兵伤亡惨重,被迫逃窜。

而英法联军伤亡几人甚至0伤亡,轻松获胜。


萨沙


鸦片战争分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但是两次鸦片战争清朝都是被英军或英法联军压着打,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而其中根源就在于,清朝拿着百多年前的老货来根当时拥有最先进的武器装备的英军大战,当然不堪一击。



当时清朝的主力大炮都还是明朝末期的红衣大炮,当然后来的改进型也不过是神威大将军炮,在十六十七世纪,这种跑也不算太落后,但是进入了十九世纪,这种炮就真的跟不上时代了。


当时英军和法军使用的都是阿姆斯特朗炮和拿破仑炮,这两种炮都是但是最先进的大炮,而且是采用的线膛炮,而清朝却还是百年前的滑膛炮。

这两种炮在射速,威力,填充弹药的时间以及射程都有非常大的差距。

神威大将军炮但是需要几分钟才能填充一次,效率太低,而且射程也不太够,神威大将军炮的有效射程为三里,而英军、法军的大炮已经能够打到四里远。



因此,往往就是清朝军队和英军、法军对轰一轮以后,清军死伤惨重,随后四散而逃,而英军、法军却几无损伤,最终就是以很少的人攻占一超人口数亿的大帝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