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苗黃枯死用什麼藥?

俯看天下2


1、病害引起的黃苗。水稻育秧苗期常見的病蟲害有立枯病、惡苗病,立枯病的黃苗,一般從葉尖擴散到葉基部,由老葉發展到嫩葉,葉片逐漸變成黃褐色,病情蔓延至秧苗大片枯死;惡苗病的黃苗多數會在2-5葉期表現為比正常苗高1/3以上,苗色淡黃。

主要應對措施:預防立枯病,育苗前選好苗床,配置好床土,床土要調酸,有利於抑制立枯病的病原菌;藥劑防治:立枯病常在秧苗1葉1心至2葉1心期發生,可選用惡黴靈、甲霜靈等藥劑,隔一個星期左右噴施一次。預防惡苗病主要是採取氰烯菌酯等藥劑浸種。

2、缺肥或施肥過量引起的黃苗。水稻苗床未進行培肥或肥料施用不足,導致秧苗出現缺氮、缺鉀,老葉葉尖發黃,部分心葉泛黃,有的全株黃綠色,從遠處看秧苗呈綠中帶黃,是缺氮引起;頂葉叢生狀,新葉暗綠,下部老葉葉尖發黃,葉片有赤褐色斑點,是缺鉀型赤枯病。施用有機肥未腐熟及追肥時用量過大也會引起秧苗發黃,主要表現為秧苗上部葉鞘局部或全部灼傷,呈黃色或白色,全田呈點狀或連片發生。

主要應對措施:根據缺素症狀對症下藥,及時防治,結合澆水追肥要適量;施用腐熟的有機肥且要土肥要拌均勻。一旦發生肥害,應及時澆透水或跑馬水,降低鹽濃度、減少有害物質。

3、藥害引起的黃苗。主要是在防治病蟲害時用藥量過大、重噴不均勻或床土過於乾燥。藥害一般會造成秧苗葉片發黃,黃葉出現斑點、失綠、焦灼或枯萎黃化等症狀。另外誤噴除草劑或噴施時漂移會導致秧苗發黃,最後枯死。

主要應對措施:合理使用用藥,按照農藥包裝說明的方法和用量使用;發生藥害後應及時噴施碧護、蕓薹素內酯、復硝酚鈉等生長調節劑,亦可加入磷酸二氫鉀、含氨基酸葉面肥,提高秧苗的抗病抗逆能力。

4、管理不當引起的黃苗。苗床溼度過高、水分過多、土壤板結等都可造成秧苗發黃,主要是根系發育受阻,營養吸收不足造成。膜內溫度過高引起高溫燒苗,或揭膜不當,溫度驟降引起秧苗活動失調,抗逆性降低,秧苗易感染病害。

主要應對措施:床土溼度要適宜,選排水方便、有機質含量高的的地塊做苗床,雨後應及時排水降漬,乾旱是應堅持灌透水、少次數。溫度過高時應採取膜上覆蓋草簾遮陽,苗期注意適時通風煉苗,溫度保持在20-25℃。




廣西老男人


水稻秧苗黃枯,是年年都有發生的現象。我家在沒用二層地膜以前,黃枯現象每年都發生。只要水稻出苗後,一撤掉上膜,不出15天,必有幾塊是黃枯的苗。

黃枯的苗,出現的地方,都在大棚的側面,離棚邊2米遠。這個位置的黃枯苗,是一個圓圈,一個圓圈的。黃枯的地方,都是沒有土,或是土很少,並且苗的根部都裸露了出來。

秧苗出現黃枯有以下3種原因:

1 水滴

大棚膜滴水,是水稻育苗的大忌。黃枯有很大原因,來自於水滴。因為大棚膜滴水,總是在同一個地方,每天不停的滴。

水滴石穿大家聽過,石頭都受不了水不停的滴,何況是帶土的秧苗。水滴經過太陽的照射,溫度比較高,滴在秧苗根部,秧苗受不了而得黃枯。

2 秧盤裡底土少

秧盤的底土少,也容易讓秧苗得黃枯病。底土少,上土薄,秧盤裡的營養太少。秧苗在生長過程中,吸收不到足夠的營養土,就會變黃。

這時,遇上氣溫與環境的變化。秧苗會出現黃枯,秧盤裡的營養土,在多數時候,只夠秧苗吸收20天。超過這個時間,秧苗需要另給營養,不給營養秧苗的質量開始下降。


3 反鹼

秧苗反鹼變黃,有兩種方式一種來自於水,一種來自於土壤反鹼。這兩種都能讓秧苗黃枯,而且每盤秧盤裡,都會有一個小圓點是黃枯的。

水裡含鹼,是經過每一次澆水進入秧苗裡。地裡反鹼,是秧盤下面的土壤,與苗床調的酸,中和以後,再次反鹼。

解決辦法:

大棚膜滴得水,可以添加地膜改變滴水現象。也可以通過噴施豆漿,改變滴水。還可以在每天早晨5點,通過拍打大棚來解決。第一年新用的大棚塑料,棚內不滴水。

秧盤前期底土少,可以在後期通過揚營養土,來調節秧盤土的厚度。秧盤裡土多了起來,黃枯自然變少。


土裡反鹼,可以通過調酸來改變黃枯。只要測可以挽救得ph值,就可以通過澆酸水或是揚酸土來調節。

還有一種簡單的辦法,是長時間使用無紡布,這樣就可以把以上問題都解決。只是要時刻注意苗床的酸鹼度。

一旦發現秧苗得了黃枯,大家不要急,黃枯可以挽救,發展的也慢。只要打上高含量的甲霜靈,惡黴靈,或是它們的複合藥劑,都可以治過來。


田俊超白


現在是東北水稻種植區大棚育秧的階段,再過幾天即將進入水稻移栽期。但是,每年在水稻育秧的過程中都會有一些稻農因為管理措施、氣候以及土壤PH值等因素造成土壤秧苗枯黃、感染病害等引起的秧苗死亡。那麼,如何進行緩解呢?

1、苗床育秧底土PH值過高。正常情況下,水稻大棚育秧使用的底土是使用壯秧劑和過篩細土混拌之後形成的營養土。壯秧劑中包含養分、殺菌劑、調酸劑、殺蟲劑等成分,而其中調酸劑的主要作用就是保證營養土PH值能在一段時間內呈現4.5-5.5的PH區間,對秧苗根系的生長以及立枯病的防治有一定的直接作用。但是在一些土壤呈現鹽鹼化的地區,在營養土調酸方便更需要仔細。而且在土壤呈鹽鹼化的區域內培育水稻秧苗的過程中,營養土以及苗床的調酸至少需要2-3次。一旦營養土的PH因為酸性物質的流失呈現鹼性,就會影響到秧苗的生長。PH過高,就有可能造成秧苗的黃化、枯死。所以在鹽鹼地區域培育水稻秧苗一定要重視調酸的工作。

2、病害的侵染。苗床育秧期間,對秧苗的安全性威脅最大的就是立枯病。地上部分從莖基部開始黃化,地上部分呈現萎縮、黃化的狀態,莖基部由於病菌的侵染而變得容易受損傷,有可能出現手薅就斷的情況;而地下部則呈現根系發黃、病害嚴重時還會出現根系腐爛的情況。對秧苗的長勢、根系情況有著直接的影響,甚至是造成秧苗成片死亡的情況。所以,育秧過程中立枯病的防治也是一個重點。需要從水分、營養土PH值、通風量以及營養土的養分等幾方面來綜合的防治。

3、大棚溫度過高,高溫失水、烤苗造成的秧苗黃化、死亡。東北地區的水稻育秧,在齊苗之後就需要進行通風的溫度和溼度管理措施。目的就是利用通風增強大棚內的空氣流動,降低棚內的溫度、散發棚內的溼氣以及降低營養土的溼度,以此來控制水稻徒長和立枯病的防治。但是,一些地區的稻農朋友由於育秧大棚的配套設施不是很完善,難以有效的進行大棚通風。在晴天的環境下,育秧大棚內的溫度急劇攀升,造成棚內溫度過高,有可能會出現秧苗的葉片失水而造成的黃化、甚至是棚內極度的高溫引起烤苗而造成秧苗的死亡。

所以,水稻育秧期間出現的秧苗黃化、死亡情況,需要根據實際的情況來分析其原因,並找出相應的對策來緩解。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 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